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1,2];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1[3].以上两种说法的不同点,是在于对"胃家"二字所代表部位的争议,而对"实"字的认识,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实"字所指的就是热证、实证.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胃家"赅指阳明经、腑自不待言,而"胃家实"的"实"字则应另眼看待,我认为这个"实"字,若非"病"字之误,那也应将之作"病"字来解,绝不可将阳明病概指为"实证、热证".  相似文献   

2.
历代伤寒注家对《伤寒论》中“胃家实”之注释有两大失误,一是未能考文理以明医理;二是误将“胃家实”当代阳明病病机。三种不在的阳明病,而“胃家实”乃是阳明本经所发阳明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4.
"脾家实"出自于《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8条条文,后世历代医家对"脾家实"的理解不一,主要有两种:一认为是脾阳来复,正气充盛;一认为与"胃家实"相当,皆为邪气实的称谓。笔者认为应当从脾阳来复、正气充盛来理解"脾家实",以挖掘其在《伤寒论》中作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6.
杨景纲  杨玉霞 《河南中医》2010,30(4):337-338
通过分析“阳明”和“实”的含义可知,生理上两阳相合则明,那么病则是两阳不能合拢,反应了疾病的实质,故以阳明病为名;胃家实是阳明病两阳不合拢的临床症状,故为提纲条文。二者是一回事,揭示阳明病的实质是阳气不能合拢。  相似文献   

7.
赵慰庭 《光明中医》1996,11(5):39-42
《伤寒论》六经证治概述(三)赵慰庭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066000)2阳明病治法尤怡曰:“仲师以‘胃家家’为阳明正病。本篇先列府病于前,次列经病于后,遵先圣之法也。而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详见各条,要皆不出正治之法...  相似文献   

8.
徐姗姗  雍小嘉 《中医杂志》2011,52(14):1255-1257
《伤寒论》第278条"脾家实,腐秽当去",是对《伤寒论》"扶正以祛邪"治疗思想很好的阐释。"脾家实"即正气充实,脾阳恢复之义。下利为"脾家实"的外在表现,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方式。脾阳恢复,正气得以祛邪外出,湿浊腐秽之邪通过下利从大便而去,腐秽去净则下利自止。临证治疗脾虚湿停病证,着眼于脾虚之根本,从健脾运脾入手,令脾阳脾气恢复,湿浊之邪随下利而去,其病随之而愈。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的条文达37条,其中大多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及少阴病篇中。现就其发生机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 热证小便不利 《伤寒论》之湿热证多出现小便不利,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第125条)、“太阳病……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知必发黄”(第134条)、“阳明病,被火,额  相似文献   

10.
脾胃在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素有"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之称.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诊治脾胃病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作.以脾胃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六经证治的始终,其用泻下方法以达到和胃气、保津液之宗旨,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今就泻下和胃法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营卫角度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实质。六经是运行营卫和传变的道路,六经调节营卫表里内外出入分布。六经病是对六经调节表里内外营卫出入分布的“开阖枢”功能失常,邪与各部分营卫相争,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所产生的证候的归纳总结,即不是单纯的脏腑病变,六经病反映了外感疾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邪正相争的虚实转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叶彤  谷松 《河南中医》2019,39(12):1783-1785
脾胃强弱在《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传变中起重要作用。脾胃之气不足,营卫之气不能外达,卫外功能下降,外邪侵袭人体而发太阳病;胃为阳土,若阳明热盛,热盛伤津,胃气不降,腑气不通,燥实互结,则发为阳明腑证;少阳病的发病前提是脾胃虚弱,致正气不足,邪气侵袭而发病;阳气不足,则阴寒邪气易直中太阴,出现阳虚寒盛之证;肾阳不足,邪气直中少阴,发为少阴病;中气不运,胃气易逆,脾阳易陷,则阴阳不相顺接,发为厥阴病。《伤寒论》中大量使用生姜、甘草、大枣顾护脾胃,在运用峻下祛邪治法中,亦不忘顾护脾胃,在煎煮和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也时刻注重脾胃,方后的药后宜忌与注意事项,也体现了张仲景固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辨析脾胃之气的盛衰对掌握疾病发展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类型多样,性质难辨。因此,探讨发热病机,认识发热特点,区别发热性质,会直接影响治疗和预后。在此笔者对《伤寒论》中有关发热论述进行剖析,以示同行。1六经发热特点及病机太阳病发热:有翕翕发热与恶寒发热之分,前者属中风证,后者属伤寒证。翕翕发热必伴汗出,淅淅恶风等。病机:腠理疏松,外感风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这种营卫失调的病机简称“营弱卫强”。恶寒发热必伴无汗而喘、体痛等。病机:卫表暂虚,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这种营卫失调的病机简称“营郁卫闭”。…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六经病营卫实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六经病的实质是六经的“开、阖、枢”功能失常,导致营卫失调造成的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六经病反映了外感疾病由浅入深化由表及里、雅正相争的虚实转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①"胃家",既包括了阳明经,也包括了阳明腑;既包含了足阳明胃,也包含了手阳明大肠,所以胃家实,是邪气实,邪气实不仅仅是热邪,也包括了寒邪、湿邪等等。②阳明病可自他经传来,尤其是太阳病、少阳病等皆可传变至阳明病。而阳明病本身存在着"经传"情况,即邪气自他经而至,可从阳明经传变至阳明腑而成阳明腑实证,原文称之为"过经",即过阳明之经而到阳明之腑。③"发潮热"是阳明病"欲解"的前提和条件,阳明病的欲解是发潮热的一种结果。但由于病情的千变万化,因人、因时等的不同,不是每一个阳明病病人,或者每一次阳明病欲解都要经过发潮热;同样也并不是发潮热就一定会出现欲解的结果。④"固瘕"病的形成是肠热胃寒所指,肠热耗尽,胃寒津不化,所以出现大便先硬后溏,其肠热为实热,胃寒为实寒,治疗应该清肠热祛胃寒。  相似文献   

16.
发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症状 ,在《伤寒论》中有 10 0多个条文提到发热。有些条文虽未明言发热 ,但实际含有发热的表现。《伤寒论》中的发热是因外邪侵袭人体后引起的。由于邪入部位有深浅之不同 ,正气损伤程度有轻重之差异 ,故发热的情况亦各不相同。《伤寒论》关于发热的描述共有 13种情况 :发热、身热、外热、恶热、无大热、身大热、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潮热、往来寒热、微热、烦热、热甚。笔者试从辨证角度对其进行分析。1 发热所谓发热 ,除指体温高于正常之外 ,还包括患者体温正常 ,但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 ,或医生触诊病人有…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六经证治概述(四)赵慰庭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066000)4、太阴病治法太阴为湿土之脏,或寒或热之邪入侵,皆能腹满自利,但有肢冷肢温,脉迟脉数,口渴口不渴之辨,不可不详。太阴虽属三阴,但亦有表里。风寒所中,留连于径,不入于脏,即为太阴表...  相似文献   

18.
张楠 《吉林中医药》2021,41(6):709-712
六经病存在特殊证型,临证应知常达变,悉心鉴别.本文对太阳病表寒化热证、阳明病胃中虚冷证、少阳病三焦水郁证、太阴病脾络瘀滞证、少阴病阳郁不舒证、厥阴病纯寒证和纯热证进行了初步辨析,冀对临床诊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寒下法是张仲景以苦寒、咸寒等药物为主,组成攻下里实、通腑泻热的治疗阳明热盛的方法。虽不为下法之尽善美,但足资后世临床应用下法之借鉴或指南。  相似文献   

20.
曹雯  王敏  董正华 《陕西中医》2005,26(8):845-845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紧密联系临床的经典著作,在《伤寒论》中,有六条原文分别论述六经病的欲解时。六经病欲解时的推断是以天人感应为理论依据的,天之六淫伤人致病,一年一季一日的阴阳盛衰失序皆可影响人体正邪的对抗斗争。如原文第9条讲“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在细读柯韵伯注解“巳午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