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非全身或心脏因素引起的心室肥厚.其在各种族均有发病,男女比例类似.近年来,通过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有症状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机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3年前因“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于我院住院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30min缓解。入院查体:血压134/82mmHg (1 mmHg=0.133kPa),心率69次/min,呼吸19次/min,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实验室检查:NT-pro BNP 499.70ng/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前后心电图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8例 HOCM 患者行 PTSMA,手术前后记录常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QRS波群、sT-T、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等变化特点,分析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及与心肌肥厚部位、程度和左心室流出道压...  相似文献   

4.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探讨其原因和机制 ,总结经验、教训 ,以期减少其发生。方法 :2 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用Sigwart法行化学消融术 ,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结果 :2 0例患者中合并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2例 ,前壁心肌梗死 1例 ;术后心室颤动 1例 ;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 ;术后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1例 ;术中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栓塞 1例。结论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中及术后可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 ,明确靶血管与消融心肌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一支或多支间隔支动脉行化学消融 ,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心室间隔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一种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新的方法——经导管心室间隔消融术的机理、临床疗效、适应证、并发症、病死率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心肌声学造影剂的应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在国外已经成为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常规方法,它通过向冠状动脉间隔支内注入酒精导致心肌坏死,造成室间隔心肌萎缩,使狭窄的左室流出道扩张,中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心肌声学造影剂的应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在国外已经成为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常规方法,它通过向冠状动脉间隔支内注入酒精导致心肌坏死,造成室间隔心肌萎缩,使狭窄的左室流出道扩张,中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可行型,安全型及近中期效果。方法 选择5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HOCM患者,经冠脉间隔支造影后球囊试堵靶血管,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监测,无水酒精消融靶间隔支。结果 5例PTSMA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LVOTG下降50%-88%,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及随访(平均随访11.54个月)临床症状缓解明显,运动耐量显著提高。结论 PTSMA是治疗HOCM有效的非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治疗有症状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对39例HOCM患者行心肌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超声定位及矫正与肥厚梗阻靶区域相匹配的拟消融靶血管,测量心脏PTSMA术前及术后各参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2例(5%)HOCM患者未找到匹配的间隔支血管,37例(95%)找到与梗阻区域相匹配的靶血管支,成功行PTSMA。术前舒张期室间隔厚度2.12±0.32mm,术后2.05±0.31mm;术前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内径1.19±0.39 mm,术后1.41±0.38mm;术前超声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70.01±40.30mmHg,术后29.00±16.9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VOTPG超声及导管测量术前及术后均有较好相关性,术前r=0.505,术后r=0.501,P<0.01。术前37例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SAM运动,术后SAM运动均消失。二尖瓣反流程度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未发现室间隔穿孔,心包填塞,室间隔及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术中监测对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靶血管的选择具有重大作用,并可实时动态观察消融术中心脏各参数变化,使患者获得治疗上的最大收益又能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后心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完成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 ,观察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记录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 :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术中 3例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中 1例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1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未见新发Q波 ,QRS时限、QT和QTc间期明显延长 ,Sv1+Rv5显著降低 ,动态心电图随访未见室性心律失常增加。结论 :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但常为一过性。 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最为实用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1.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在急性期的效果。方法对52例确诊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并于术前、术后急性期进行超声心动观察。结果41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78.8%。术前超声观察室间隔平均厚度(22.96±5.15)mm,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92.64±38.69)mm Hg(1mm Hg=0.133kPa),术后急性期(4.8±3.2)d,室间隔平均厚度(21.27±4.64)mm,较术前比变薄,P<0.05;LVOTPG(51.79±38.99)mm Hg,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结论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在急性期可使室间隔平均厚度降低,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探讨70岁以上HOCM患者行PTSMA的利与弊。方法:对1998-07至2010-07我院行PTSMA治疗的9例70岁以上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化学消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化学消融术中和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9例70岁以上HOCM患者中共8例接受PTSMA治疗,术后静息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降低(13.29±16.60 vs 77.71±45.51,P=0.006;42.25±21.98 vs 113.50±38.46,P=0.04),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05 vs 0.62±0.05,P=0.053)。术中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急性心包填塞、死亡1例,急性左心衰竭、死亡1例。结论:70岁以上HOCM患者行PTSMA治疗是有效的,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因此70岁以上HOCM患者行PTSMA弊大于利,应谨慎施行。  相似文献   

13.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以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一种疾病.它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易发生猝死.1995年sigwart[1]率先采用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HOCM成功,PTSMA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费用相对低廉,而逐渐被病人接受.现对我科住院的5例HOCM患者进行了PTSMA治疗,并配合了高质量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5例HOCM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及导管测压证实存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选择靶间隔支注入无水乙醇消融后记录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15例中消融第一间隔支11例,消融第二间隔支2例,同时消融第一、二间隔支2例.1例术后4 h死亡,其余14例度过围术期并出院随访(其中1例术后5 d置入永久双腔起搏器).术后即刻导管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55.90±31.08)mm Hg比(92.62±43.75)mm Hg,P<0.01],出院时与术前相比,LVOTG和二尖瓣收缩期前移(SAM)幅度较术前明显改善[(45.83±27.92)mm Hg 比(84.02±35.59)mm Hg,(2.3±1.28)mm 比(4.2±1.35)mm,P<0.01];出院后1个月、3个月超声测量LVOTG、左室流出道内径、室间隔厚度和SAM幅度较术前及出院时明显改善(P<0.01).结论化学消融是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但属于破坏性手术,需严格进行手术风险控制,防止"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改良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的疗效。方法  5例患者在常规PTSMA治疗HOCM方法基础上 ,改良如下操作 :1.简化测压方法 :采用大一号动脉鞘与小一号猪尾管同步测股动脉与左室流入道压。 2 .酒精用量指导 :采用球囊闭塞靶间隔支后造影能充分显示间隔支血管供血范围 (即造影剂呈云雾状渗入心肌 )所需的造影剂量 ,指导消融酒精用量。3.尽量避开靶间隔支高位靠右分支 (右前斜位 30°观察 )消融。结果  5例患者均获成功 ,术后即刻心导管测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由术前的 ( 78 4± 2 5 2 )mmHg降至 ( 11 6± 4 7)mmHg。酒精用量为 3~ 9( 4 8± 2 3)ml,2例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半年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由术前的 ( 19 2± 2 3)mm减至 ( 16 1± 2 4 )mm。结论 适当改良的PTSMA方法简便 ,指导消融酒精用量充分 ,消融疗效肯定 ,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导管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早期的心电图变化。方法:3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左室一左室流出道测压确诊,在心电图(ECG)、血压监测下,先做冠脉造影,后行PTSMA术,用无水酒精消融第一或第二间隔支,术后第1周连续心电监护并每日记录心电图,观察其演变情况,术后2周和4周复查ECG。结果:3例患者均出现剧烈胸痛,术后几分钟有2例出现一过性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2例于术后30分钟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伴阿-斯综合症发作,经心脏电复律后转复。心电图表现为下壁Q波心梗1例,前间壁非Q波心梗2例,3例均有室性早搏,另见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结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早期心电图多表现心肌梗死,常见而严重的表现是Ⅲ°AVB和室速。束支阻滞和室性早搏也很常见,但多为一过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PTSMA)方法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验,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8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计算术前及术后经导管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最长为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结果 消融术前LVOTG平均为(88.7 ±25.4)mm Hg,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平均分别为(26.2±13.6) mm Hg、(26.2±13.4) mmHg、(26.1 ±13.5) 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术前室间隔(IVS)厚度为(24.2±6.7) mm,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分别为(17.9±3.4)mm、(17.8 ±3.4)mm、(17.8±3.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1个月到5年,76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3例症状复发,1例术后因反复出现心力衰竭,经心脏超声检查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最后随访至2年时死于扩张型心肌病.结论 PTSMA治疗HOCM能够显著降低IVS厚度及LVOTG,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这表明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其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左室流出道是收缩期左室向主动脉射出血流的必经之路,左室流出道的上方为室间隔的左室侧,下方为二尖瓣的前叶(图1).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多数伴有室间隔不对称性的过度肥厚,在收缩期将明显地向流出道凸出,使流出道发生狭窄.变窄的流出道的血流速度过快形成的负压而使二尖瓣前叶产生前向运动(SAM现象),又称VENTURI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经导管化学消融(室间隔)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类型、程度、持续时间及处理措施。方法经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治疗效果不佳的HOCM患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6~60岁)接受导管化学消融治疗。术中严密监测心电图,记录经导管向间隔支动脉推注无水乙醇后,心律失常的发生过程及处理后的转归。结果13例(86.7%)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并发症,7例发生两种以上类型心律失常。其中三度房室阻滞8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6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频发室性早搏6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除1例窦性心动过缓及5例完全右束支阻滞持续时间较久外,其余的心律失常均在暂停注射无水乙醇或采取其它相应措施后数秒至20min内消失。结论导管化学消融室间隔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虽然较高,但大多持续时间短暂、程度较轻,多为可逆性,未影响患者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PTST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观察PTMTMA和传统心肌化学消融术两种方法无水乙醇注入剂量、术后即刻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下降程度、3个月心脏超声参数改变以及临床随访中主要临床症状的转归变化,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26例患者LVOTPG均下降≥50%;3个月心脏超声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压力阶差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胸痛、胸闷症状明显减轻,“室早”明显减少,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两组无水乙醇注入量无明显差别,临床疗效也无差别。结论PTSTMA是HOCM心肌化学消融术的一种补充方法,近中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