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江滩地区的一个血吸虫病流行村连续4年的观察,发现在实施高危人畜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措施后,居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从3.45%降至0.06%.下降了98.3%,且连续4年未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江滩感染性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下降了72.5%和41.1%。提示:在江滩地区,该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降低江滩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钉螺面积=-0.870,P=O.024;r居民阳性率=-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结论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江宁区2003--2012年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2003—2012年江宁区沿江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及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情况资料.分析比较血防综合治理前后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情况。结果江宁区沿江江滩地区通过近10年的综合治理,居民的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2003年为0.97%,2006年后未再发现粪检阳性患者;家畜感染率也逐渐下降,2003年为0.60%(4/671),到2007年沿江地区的所有耕牛被淘汰;2003年钉螺面积为1084ha(1ha=10000m2),钉螺密度为1.54只,0.1m2:阳性螺面积279ha,2012年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分别为475ha和0.01只/0.1m2,较2003年分别下降了52.94%和99.35%.2009年起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通过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江宁区沿江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仍需加强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监测江苏省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效果。方法 1996-1999年在江苏省江滩地区设立5个血吸虫病观察点,对螺情、病情等疫情指标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纵向观察和监测分析。结果 疫情观察显示,江苏省江滩地区钉螺孳生地面8广量大,钉螺感染性较高。居民感染率较低,但耕牛感染率较高,仍为该地区的主要传染源。防治措施实施后,观察区内阳性钉螺面积和密度明显下降,但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居民感染率有较大幅度下降;耕牛感染未明显下降。结论 江苏省江滩未控制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处于较高水平,且有进一步沿长江向下游蔓延趋势。目前的防治措施对维持居民感染率在较低水平是行之有效的,但难以使疫情进一步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5.
江湖滩钉螺在江苏省血吸虫病流行上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江苏省江湖滩钉螺的分布面广量大,感染性钉螺也多,对周围和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钉螺扩散,是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的主要疫源地,对附近平原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形成和加重流行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经过20多年的防治,江湖滩螺情已显著下降。但近两年由于长江洲滩漫水,钉螺扩散,使江滩钉螺较七十年代末有所回升,江滩有螺面积的相对比例占全省现有钉螺面积的88%,在当前江苏省血吸虫病的流行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评价南京市栖霞区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南京市栖霞区血吸虫病疫情及综合治理资料, 分析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10年来的疫情变化, 评估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结果 结果南京市栖霞区通过实施10年的综合治理,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 2007年后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阳性病人;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 到2006年沿江地区所有耕牛全部被淘汰。2013年江滩地区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分别较2004年下降42.25%和82.56%, 自2009年起未再查出感染性钉螺。2010年全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结论 综合治理是栖霞区江滩地区快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与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与特点。方法2007年收集安徽省钉螺调查的数据和各感染性螺点的GPS定位数据,建立感染性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用ArcGis9.1绘制电子地图,分析全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结果2007年全省查出331处感染性钉螺环境,其中湖沼型流行区占62.5%,山丘型流行区占37.5%;现有感染性钉螺面积682.6hm^2,其中湖沼型地区占85.5%,山丘型流行区占14.5%。江滩和沟渠分别是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感染性钉螺分布最多的环境;97.2%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分布于未控制村和疫情控制村。草是感染性钉螺分布最多的植被,其次为芦苇与树林。结论全省感染性钉螺的分布与水系的分布关系密切,湖沼型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长江的两岸江滩、洲滩及其支流水系的河滩、湖泊的湖滩,山丘型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河流、灌区或多种特殊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1992—1995年在南京六合通江集村试区,采取处理阳性螺点,结合人、畜查治的防治对策。结果显示居民、耕牛的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从3.45%、36.84%下降为零,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12.33%降到5.19%;试区滩地的阳性螺密度随钉螺密度的下降亦逐年降为零;哨鼠疫水测定持续2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已连续3年无急血病人发生。作者认为在大面积江滩灭螺难以实施的情况下,如能切实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是可以控制江滩血吸虫病流行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控制血吸虫病在城市的流行,以武汉市城区为对象,对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市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中,人和耕牛是主要传染源。江滩主要污染源是牛粪,其次是人粪。与农村血吸虫病相比,城市血吸虫病具有以下明显不同的流行特点:(1)感染方式主要为非生产性接触疫水(80.2%);(2)感染季节集中,91.7%的感染发生在6、7、8月;(3)感染高峰年龄组在7~40岁人群;(4)工人和学生为城市血吸虫病的主要感染人群。此外,城区江滩钉螺主要来源于城区上游20km范围内的有螺洲、岛。江滩钉螺的分布与江滩的土质、植被、滩面高程、坡度及水流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仪征市历史上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有7个乡(镇)63个村流行血吸虫病,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681.9hm^2,累计血吸虫病人21202人,病牛1786头。几十年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几代血防人的不懈努力,血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2007年,全市钉螺面积下降了98.90%,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99.96%。2005年以来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2007年经省政府组织专家组考核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江苏省沿江地区频受长江洪水的影响,许多灭螺工程毁损严重,钉螺扩散明显,特别是沿江有螺滩地的感染性钉螺(以下简称阳性钉螺)的螺口数及密度呈逐年增长、增高趋势.为摸清本省江滩地区阳性钉螺的分布现状,制定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控制策略[1~4],我们于1998~1999年连续2年对沿江血吸虫病流行市、县(区)的滩地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无为县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后疫情现状及流行因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3年无为县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表及有关螺情、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 结果  截至2013年底,全县现有晚期病人361人,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人;全县尚有钉螺面积2213.67hm2,其中内陆23.82hm2,江滩1141.67hm2,洲滩1048.18hm2,分别占有螺面积的1.08%、51.57%和47.35%,连续两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面积有了明显下降;全县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共有存栏耕牛816头,未查到病牛;2008~2013年达到传播控制共有7个乡镇和30村。 结论  达到疫情控制后,无为县血吸虫病疫情出现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目前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监测和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结果 1999~2002年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33.82%和54.57%.新的钉螺孳生地不断出现;传播控制地区居民血清阳性率(0.46%)显著高于传播阻断地区(0.06%),存在当地感染的病人(包括急性病例)、病牛;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再流行。现行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案能够有效监控血吸虫病流行动态.被动监测系统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南京市周家山1989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流行后,江滩钉螺的感染情况,提供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法调查江滩钉螺分布,用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并现场调查野粪。结果 1990—2003年钉螺阳性率分别为0.76%、0.48%、0.28%、0.15%、0.05%、0.05%、0.17%、0.14%、0.14%、0.04%、0.16%、0.62%、0.38%和0.18%。2003年调查367框(0.1m^2),有螺框出现率88.8%,钉螺密度4.46只/0.1m^2。收集野鼠粪便27份,1份检出血吸虫卵。结论 江滩出现阳性钉螺与人群活动和野生动物,特别是野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干预措施在桃源血吸虫病新流行区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方法比较干预措施前后和干预措施期间试点居民和耕牛血吸虫病情指标、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性指标的差异,对比干预措施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结果两年的干预措施使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由1998年12.61%下降到2000年的0.14%,同期家畜感染率也由15.91%下降到1.35%。活螺框出现率下降幅度为93%,活螺密度下降幅度99%,感染螺消失。干预措施成本效益比为1:1.76。结论在地理位置较封闭,流行因素较简单的山丘性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可以通过强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干预措施的投人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山丘地区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在1个山丘地区选择1个较严重流行村,实施“以机代牛”、“家畜圈养”、“改建卫生厕所”等控制传染源措施,观察措施实施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结果 在10个有钉螺村民组改建厕所486座,改建率为93.6%,耕牛32头全部被淘汰,230只山羊均被圈养.通过连续4年观察,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阳性率由15.7%逐年下降至3.3%,病原学检查没有检出阳性病人和病畜,也未检获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丹徒区世业镇北滩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江市丹徒区是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全区有螺面积及感染性钉螺面积90%分布在未治理的江滩。多年来由于灭螺经费投入不足和长江洪水频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灭螺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1]。从2001年起,我们对世业镇北滩进行了综合治理,并进行了5年的效果观察。1内容与方法1.1基本情况世业镇属长江洲滩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辖18个村民小组,人口2316人。居民沿大堤居住,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畜牧、渔业和外出劳务为主。北滩全长7365m,面积为273.97hm2,江滩植被以芦苇、杂草为主。2000年,江滩有螺面积56.33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38.96hm2,居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人群粪检阳性率为29.51%的境内水网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在农田水利渠网化及钉螺扩散情况下,采用人、牛同步化疗,分年1:0.6:0.2比例调整化疗覆盖率(平均40.84%)和辅以消灭阳性螺点的方案,3年取得显著效果:人、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8.34%和88.59%;14岁以下儿童新感染率下降了87.36%;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下降了94.17%与95.90%。并提出防治对策实施的起始年高覆盖率(占总人口的85.51%)群体化疗是有效消灭传染源的关键。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上述方案不失为境内水网型地区控制血吸虫病优化防治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在当涂县选择1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平均下降了100.0%,有螺环境钉螺密度下降了94.5%,并保持无感染性钉螺状态;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441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活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23元。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江滩地区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出江苏省现阶段江滩地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防治对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4个沿江村和2个江心洲的耕牛感染情况、居民感染情况及所辖江滩的污染等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察。结果:6个村(洲)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在2.68%-15.25%之间,平均为8.23%;居民感染率在0%-5.37%之间,平均为2.65%;耕牛感染率随着江滩高程的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r=0.9000,P<0.05);滩地污染牛粪占85.15%,新鲜野牛粪阳性率为3.05%,EPG几何均值为2.9;耕牛感染率与居民感染率非常相关(r=0.9892,P<0.01),人群和牛群EPD分别占总EPD的76.71%和23.29%,耕牛排出的虫卵有45.35%直接进入江滩。结果表明江苏省现阶段血吸虫病流行,长江上游软下游严重,耕牛在血吸虫病的流行中起着主导作用。结果提示江苏省现阶段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首先应放在长江的上游,并加强对耕牛的化疗和管理,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向长江的下游和内陆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