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大肠杆菌制备物进行电泳并转移至硝酸纤维滤膜上,以11例确诊VL病人的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其识别,当稀释度达1∶400时,全部病人血清均能明显识别39kD抗原带.而正常人血清和其他病人血清不识别39kD抗原带,说明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其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2.
杜氏利什曼原虫23kDa抗原编码基因克隆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已建立的杜氏利什曼原虫cDNA文库基因,亚克隆于pUC18质粒载体,诱导表达筛选两个克隆,即P1、P2,表达的蛋白分子量皆为23kDa,P1克隆表达的23kDa蛋白分子,经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可被兔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抗血清及内脏利什曼病病人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3.
以λgt11噬菌体为载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基因组DNA为靶片段构建基因文库,并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全虫制备的高价兔免疫血清为探针,对文库进行筛选,获一持续阳性表达克隆,其表达肽段经Western-bloting证实分子量为39kDa,与β-半乳糖苷酶分子呈非融合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4.
以λgt11噬菌体为载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基因组DNA为靶片段构建基因文库,并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全虫制备的高价兔免疫血清为探针,对文库进行筛选,获一持续阳性表达克隆,其表达肽段经Western-blotting证实分子量为39kDa,与β-半乳糖苷酶分子呈非融合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rK39抗原诊断内脏利什曼病的价值。方法:利用利什曼原虫的类Kinesin基因中编码39个氨基酸重组片段的表达产物rK39为抗原,对我国甘肃、四川、新疆等部分地区的107名黑热病患者进行ELISA诊断。结果:血清1∶100稀释,rK39重组抗原的工作浓度为1∶3000,检出的抗体阳性率为96.2%(103/107),与原虫检出的符合率为100%。在65例5岁以下病人中,阳性检出率为95.3%(62/65)。挑选31名抗体阳性滴度较高者,使用rK39的工作浓度仍为80ng/孔,则阳性的最高滴度可达10-3。除1例麻风病患者抗体OD>0.43外,27例正常人、20例疟疾病人、20例血吸虫病病人及27例结核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出现。结论:用重组抗原rK39作为黑热病诊断,在我国尚属首次,此法特异性及敏感性高,且有稳定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印迹法分析18名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的53份血清,发现可识别婴儿利什曼原虫分子量<14kDa至>100kDa的抗原,并且不同病人血清的抗原结合带型不同,其中对VL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条带位于分子量<14kDa至40kDa间,可被所有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的VL患者血清识别,但皮肤利什曼病(CL)、皮肤-粘膜利什曼病(MCL)及其它疾病和对照血清则不能识别。18例  相似文献   

7.
在肯尼亚证实有4种利什曼原虫对人致病,引起皮肤利什曼病的有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大型利什曼原虫和热带利什曼原虫,内脏利什曼病或黑热病则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在农村有活动性疫点,最近又有一新疫点发生。在研究利什曼病皮肤损害的诊断时,发现一病人的皮肤损害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而通常这种原虫常罹及内脏器官。本文报导此病例的临床表现,用同工酶和DNA对原虫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8.
杜氏利什曼原虫23kDa抗原编码基因克隆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已建立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基因 ,亚克隆于 p UC18质粒载体 ,诱导表达筛选两个克隆 ,即 P1、P2 ,表达的蛋白分子量皆为 2 3k Da,P1克隆表达的 2 3k Da蛋白分子 ,经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 ,可被兔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抗血清及内脏利什曼病病人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河南省1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镜检观察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抗体;用两对引物K13A?K13B和 LITSR?L5.8S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片段。结果  该患者曾去过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有不规则发热、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症状,骨髓涂片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两对引物K13A?K13B和 LITSR?L5.8S分别扩增出87 bp和285 bp的片段。两片段序列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 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0.
快速诊断内脏利什曼病的Dipstick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ipstick为近年来新发展的诊断方法之一,操作简便,敏感性高。我们采用利什曼原虫类Kinesin基因中编码39个氨基酸的重组基因片段产物rk39为抗原制备成Dipstick。首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郊3个农业生产大队进行黑热病普查。选择7例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方法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体外转化无鞭毛体,其总蛋白经2-DE电泳后以小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蛋白进行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重组表达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编码基因,以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经2-DE电泳均可呈现680~742个蛋白点,Western blot及MALDI-TOF/TOF-MS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延伸因子2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重组核苷二磷酸激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抗原表达存在差异,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  相似文献   

12.
内脏利什曼病流行于地中海地区,但在以色列则少见。以往20年诊断的63例中,犹太人仅2例,余均为阿拉伯人的婴儿和儿童。本文报告1例原因不明的发烧病人,最后被迫行脾切除术,才诊断为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正常情况下,该种原虫引起皮肤利什曼病,而杜氏利什曼原虫才与  相似文献   

13.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病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 曼病患者皮损内分离的3株婴儿利什曼原虫,接种至草原名词行鼠或背纹仓鼠的腹腔/睾丸内后,引起内脏感染。习的病理变化与内脏利什曼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婴儿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用杜氏利什曼原虫鞭毛体抗原进行琼脂内的免疫沉淀反应,即免疫扩散及免疫电泳试验,因费用很贵,抗原用量多,而且反应时间长,所以不适用于大规模诊断。为了纠正这些缺点,作者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对流免疫电泳方法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抗原依照作者早先发表的方法提取。电泳时所用缓冲液为pH9.2的巴比妥-Tris缓冲液,或pH8.2的巴比妥钠-盐酸缓冲液。此法特异性强,35例骨髓涂片中查见原虫的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南省1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镜检观察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抗体;用两对引物K13A?K13B和 LITSR?L5.8S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片段。结果  该患者曾去过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有不规则发热、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症状,骨髓涂片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两对引物K13A?K13B和 LITSR?L5.8S分别扩增出87 bp和285 bp的片段。两片段序列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 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丙酮提取的排泄因子抗原与前鞭毛体免疫家兔血清以双向免疫扩散法对一株从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人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自陕北病犬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由新疆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一株沙鼠利什曼原虫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四株利什曼原虫的排泄因子抗原具有两种不同的抗原成分——P和G。其中喀什绿洲地区黑热病与陕北犬株利什曼原虫均具有P成分,荒漠型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具有P和G两种成分。本文讨论了这一初步分型结果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及其附近地区是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区;皮肤利什曼病主要是在其南半部,而内脏利什曼病则存在于加利利地区,用ELISA对加利利东部地区的犬进行利什曼病调查,阳性率为5%;自犬分离的原虫属杜氏利什曼原虫。1991年自加利利西部一病犬分离的原虫经鉴定亦为杜氏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8.
用重组 rK39抗原试纸条快速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以恰氏利氏曼原虫类 kinesin基因中编码 39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 (r K39)为重组抗原 ,用于血清学诊断内脏利什曼病的价值。 [方法 ]在新疆喀什地区对 13例经脾检和骨髓穿刺阳性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 ,取一滴病人全血或血清滴在 r K39抗原试纸条底部的吸收垫上 ,血清中蛋白随缓冲液向试纸条上部移动 ,其中相应特异抗体可与 r K39抗原带结合 ,而产生阳性条带。同时 ,本文亦用相同阳性血清作了关于 r K 39抗原的 Western印迹分析对照。 [结果 ]EL ISA分析显示病人血清抗体滴度在 10 - 2~ 10 - 4 ,与所见到的 r K39试纸条上的反应强度符合。Western印迹分析亦显示阳性血清可识别 r K39蛋白条带。[结论 ]与传统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方法相比较 ,r K39试纸条更快速 ,特异 ,灵敏和低损伤性 ,可用于低发病率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的诊断和筛选  相似文献   

19.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氏利什曼原虫是一种专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低等真核生物,其生活史包括寄生于媒介昆虫白蛉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期和寄生于脊椎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期,能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脏利什曼病.我国虽在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控制或消灭,但新的疫区仍不断出现,控制和消灭黑热病的目标正面临挑战.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相关研究,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快速鉴定、杜氏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极为重要.本文谨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诊断内脏利什曼病通常采用骨髓或脾脏活组织检查法,病人十分痛苦,而一些血清学方法如直接凝集法、IFA、ELISA和RIA等虽敏感,但反应较慢。鉴于此,本文作者应用纯化的杜氏利什曼原虫蛋白发展了一种直接斑点印渍方法用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