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核查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对75例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endobron chialtube,DLT)插管者在听诊法定位后,再应用纤维支气管镜(fibropticbronchoscopy,FOB)窥视复核,体会到FOB在确保DLT正确定位中至关重要,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拟剖胸手术病人75例,男56例,女19例,年龄17~76岁  相似文献   

2.
纤维支气管镜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定位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目的 研究纤维支气管镜(FOB)在国人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90例行择期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病人,ASAⅠ-Ⅱ级。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听诊法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然后用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在病人由平卧位变为侧卧位后再次为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记录各次导管的深度。结果 FOB检查发现盲法置入的68%左侧和62%右侧双腔导管位置不正确,导管过深的情况更多见;导管在最佳位置时的深度与病人的身高无相关性;24%病人侧卧位后导管位置有变动,以向近侧移动居多。结论 在初始插管及体位变动后,用纤维支气管镜确定和调整双腔导管的位置更准确、可靠、应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3.
双腔支气管导管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肺隔离术是胸外科手术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其将左、右两侧肺通气径路分隔开,可选择性进行单肺通气,防止病侧肺的血、痰液流人健侧,同时术侧肺萎缩可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暴露。随着医学的进步,支气管肺灌洗术、现代微创胸部外科、肺移植术均要求能有效地实施单肺通气。肺隔离方法包括支气管堵塞、单腔支气管导管、Univent管、双腔支气管导管(以下简称双腔管)等。这些方法中,双腔支气管插管操作简单,双侧气道的可控性强,仍是目前实施单肺通气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位置异常原因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DLT定位中的作用。方法择期在单肺通气下行胸科手术的患者362例,ASAⅠ~Ⅲ级,男228例,女134例,年龄17~78岁,体重54~87kg,实施DLT插管,在听诊定位和体位改变之后分别进行纤支镜检查并调整导管位置,计算听诊定位导管位置的主观准确率和实际准确率。导管位置调整距离>0.5cm即视为位置异常而需要调整。结果 362例患者中,行左侧支气管插管247例,225例听诊认为位置准确,主观准确率为91.09%,经纤支镜检查确认准确的有173例,实际准确率为70.04%;行右侧支气管插管115例,95例听诊认为位置准确,主观准确率为82.61%,经纤支镜检查确认准确的有66例,实际准确率为57.39%。双侧听诊后主观准确率为88.40%,实际准确率为66.02%。左侧导管过深的有47例,过浅的有27例;右侧导管过深的有30例,过浅的有19例;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堵塞的有42例。侧卧位之后经纤支镜检查,左侧有23例(9.31%),右侧有15例(13.04%)导管位置移位而需要重新调整。结论 DLT过深、过浅和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堵塞是导致单肺通气失败的主要原因。应用纤支镜定位可使DLT插管-单肺通气的成功率接近100%,在气管插管和改变体位之后,应常规进行纤支镜检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5.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胸科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时,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使用一次性聚氯乙烯导管,即Robertshaw导管。Robertshaw导管具有许多优点,但因去掉了隆突钩,故其管端易错位,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低氧血症、肺不张、气道压增高、分泌物积聚及术后感染等。本研究拟评价应用纤维支气管镜(FOB)对Robertshaw导管进行定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在手术中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普胸外科手术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进行引导定位,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成功率96.25%(77/80),听诊定位成功率63.01%(46/73)。变动体位后经纤支镜再次检查发现DLT管端位置有移位6例,其中4例出现气道阻力增大(30 cm H2O)。PETCO2波形变化、SpO2下降2例,均再作调整纠正。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听诊法下插管分隔成功率低,实施纤支镜辅助可行有效定位及分析,同时对患者改变体位后导管位置变动者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80例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支气管封堵器组(Ⅰ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Ⅱ组)。Ⅰ组通过支气管封堵器实现单肺通气,Ⅱ组通过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所有气管插管均由同一个熟练的麻醉医师完成。观察两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外科术野暴露程度和术后咽喉疼痛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两组定位时间、外科术野暴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后咽喉痛评分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均能有效应用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中,应用支气管封堵器可缩短插管时间及减轻患者术后咽喉疼痛。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肺隔离手术中,为了降低气道损伤的风险,有些麻醉医生选择的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型号小于适合患者身材的型号(小一号)。迄今,尚无有关DLT型号对手术转归方面影响的资料。方法我们对300例需要行单肺隔离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与常规尽可能放置大号DLT的患者(由另外2位操作者实施)相比,无论性别和身高一律采用35号DLT(2位操作者实施)的患者,其手术中低氧血症、肺隔离失败或手术中DLT需要再次定位的发生率是否较低(非干预性检验)。在采用直视喉镜插入DLT和患者取侧卧位后,马上用纤维支气管镜对DLT位置进行确认。结果无论患者性别、身高如何,以及使用的是35、37还是39号DLT,其一过性低氧血症、肺隔离不完全或手术中需再次定位的总发生率并无差异。虽然使用35号DLT的频率很高,但仍有2%的患者因无法将DLT置入左主支气管或支气管套囊无需充气即可隔离单肺而换用小一号的DLT。结论本队列研究发现,小号DLT与常规型号DLT相比,手术中临床转归情况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阻塞导管是一项单肺通气技术,国内已有应用Amdt支气管阻塞导管行单肺通气的报道~([1]).本研究在开胸手术病人使用Arndt支气管阻塞导管或左支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对插管复杂程度、单肺通气有效性、肺萎陷和术野显露程度、体位改变及手术操作对导管位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气流法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是否就位满意是胸科麻醉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利用左侧DLT在逐渐回撤的过程中管腔内气流变化以及由于温差随之在管壁产生气雾的变化,在不使用任何其他设备的情况下,指导左侧DLT满意就位,此方法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深度与身高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目的 探寻Mallinckrodt双腔支气管导管 (DLT)插管深度与患者身高之间的关系。方法 第一阶段选择胸科手术成年患者 370例 ,分为男性左DLT组 (ML组 )、女性左DLT组 (FL组 )、男性右DLT组 (MR组 )和女性右DLT组 (FR组 )。静脉诱导后插入选定的MallinckrodtDLT。听诊法调整管端位置 ,测量插管深度 (ID 1)。纤维支气管镜 (FB)直视下调整管端位置 ,再次测量插管深度 (ID 2 )。以患者身高和ID 2推导不同组别的回归方程。第二阶段 330例胸科手术患者 ,插入选定的DLT后 ,用听诊法和相应组别的回归方程所计算的插管深度调整管端位置 ,测量插管深度 (ID 3)。在FB直视下确认管端正确到位后 ,再次测量导管插管深度 (ID 4)。结果 根据 370例观测 ,听诊法确认双腔管管端已正确到位 ,与FB检查符合的仅 16 9例 ,错位率达 5 4 3%。FB确认管端正确到位时 ,ML组插管深度 (30 9± 1 8)cm比FL组 (2 8 3± 1 3)cm平均深 2 6cm(P <0 0 1) ,MR组 (30 2± 1 7)cm比FR组 (2 7 9± 1 6 )cm平均深 2 3cm(P <0 0 1)。插管深度与患者身高呈高度相关 (P<0 0 1)。第二阶段研究中按听诊法和相应回归方程计算值调整插管深度后 ,管端错位率比第一阶段降低了 6 0 % (P <0 0 1)。结论 MallinckrodtDLT正确插入深度与身高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双腔支气管插管组(Ⅰ组,=63例),纤维支气管镜插管组(Ⅱ组,n=85例),Ⅰ组凭经验插入左侧双腔导管,听诊法确定导管位置,Ⅱ组用FOB引导插管,使左支气管管腔末端位于左上肺叶支气管开口之上,两者的距离以不超过2cm为宜,同时记住导管距门齿的刻度,然后退出纤支镜.应用F0B验证两组导管一次性成功定位情况,观察气道损伤情况,记录两组操作时间.结果:纤支镜组较常规插管组一次导管定位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缩短,气道损伤发生率降低.结论:纤支镜在DLT插管定位时直观、准确[7],而且操作方法易于掌握,显著提高插管的一次成功率,还可以指导麻醉医师针对性吸痰,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直视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开胸手术患者80例,年龄在28~75岁,随机均分成纤支镜组(F组)和直接喉镜组(M组),每组40例,记录置管时间、定位时间及总插管时间。观察插管前1min、插管后1、3、10min的HR、MAP、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变化。结果 M组置管时间明显少于F组,定位时间、总插管时间明显长于F组(P〈0.01)。与插管前1min比较,插管后1、3min两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血浆NE、E水平显著升高(P〈0.05)。M组插管后1、3minNE、E水平显著高于F组(P〈0.05)。结论与直接喉镜相比,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左侧双腔管插管定位准确,耗时较少,且对患者应激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4.
15.
双腔支气管插管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隔离健肺与病肺通气、防止病变或分泌物播散或诱发急性呼吸道梗阻、按需单独施行一侧或双侧肺通气,以及对痰多病人分别施行吸引或引流分泌物等许多优点,当前临床主要采用无隆突钩的Robertshaw双腔导管,虽可避免隆突钩对隆突的刺激,但在插管深度掌握方面往往引起困惑,  相似文献   

16.
Univent管和双腔管用于单肺通气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单肺通气可通过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tube,DLT)技术和支气管阻塞技术来实现。DLT在临床上使用最普遍,但DLT的有效管腔小、病人术后不易耐受而常需换管、声门暴露不佳者插管困难及没有小儿的型号等缺点,使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带扭力控制阻塞装置(torque control block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引导技术对国产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左侧肺癌根治术患者95例,男42例,女53例,年龄18~64岁,BMI 18.4~30.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n=48)和联合组(n=47)。传统组采用传统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定位。联合组术前采用螺旋CT测量右主支气管长度(RMB-L)和前后径,根据RMB-L与支气管套囊长度(13 mm)的差值在导管外壁上做一水平线和中垂线,在视频软镜的引导下,水平线与气管隆突平齐,中垂线与气管隆突的中点平齐。记录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最佳和可接受位置)的情况和插管时间。记录术中一过性低氧血症、气道高压、气道损伤分级、术后咽喉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联合组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率明显升高,插管时间明显缩短,一过性低氧血症、气道高压、气道损伤分级和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的定位方法优于传统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可提高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准确率,缩短插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 DLT)是胸科手术中最常用的肺隔离工具, 而其支气管套囊是确保成功单肺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气管套囊的管理能够直接影响肺隔离效果及患者临床转归。文章综述了DLT支气管套囊的分类, 压力影响因素及监测方法, 支气管套囊在插管过程中定位管理、移位判断以及在特殊病例中潜在作用等, 以期加深对支气管套囊管理的认识。未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 将会有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用于支气管套囊的管理中。  相似文献   

19.
使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50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50例体会林尔美*于忠元*黄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简称Ro-DLT)多系由PVC材料制成的透明导管,因其无隆突钩,故置入气管较为方便,且不易损伤气道,但导管就位准确与否有时判断颇为困难。本文就5...  相似文献   

20.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新定位标准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双腔支气管导管(Doble-lumen bronchial tube,DLT)已广泛用于胸科手术.Robertshaw双腔管取消了隆突钩,便于插管操作,但导管位置不易固定,患者体位改变和手术操作均可能使导管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