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6例;心肌梗死(AMI)患者16例;正常健康(NC)组11例血浆TF、TFPI.结果:AMI组血浆TF活性及TFPI含量与NC组、SAP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AMI组与UAP组比较血浆TF活性和TFPI含量显著升高(P<0.05);AMI组的TF比UAP组显著升高(P<0.05);TFPI含量AMI组与UAP组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AMI发病期间存在异常增高的TFPI浓度TF活性增高,UAP、AMI的发病与斑块不稳定及血栓形成有关,TFPI可能是冠心病内皮细胞损伤后凝血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临床确诊的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和正常健康人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F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中TF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SAP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TF触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脉内血栓形成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反应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2例冠心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健康成人 (NCHD)血清的C 反应蛋白 (CRP)。冠心病患者又分为 3组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1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3例。比较SAP组与NCHD组之间 ,UAP组、AMI组与NCHD组之间CRP的差异。结果UAP组、AMI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NCHD组 (分别为 :P <0 0 0 5、P <0 0 0 0 1) ,但SAP组与NCHD组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提示急性炎症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到易损的关系.方法 将6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1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15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为对照组(CTL组,18例).流式细胞4色分析法检测DCs及亚型的比例,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查DCs功能.结果 (1)与CTL组比较,SAP组外周血DCs血白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无显著变化;UAP组DCs比例和数量显著增高;AMI组DCs比例和数量均减少;ACS组DCs比例降低,数量无显著改变.(2)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DCs功能测定:①培养第7天,UAP、ACS、AMI组DCs CD86表达高于CTL、SAP组,ACS、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1).②培养第7天,在DCs数量为2×105/mL时,UAP、ACS、AMI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CTL、SAP组(P<0.01),ACS、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1),AMI组较ACS组有升高趋势.③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IFN-α浓度比较,UAP、ACS、AMI组显著高于CTL、SAP组;ACS、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1);AMI组高于ACS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DCs数量、比例及功能可一定程度反映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核源巨噬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因子(TF)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12名急性心肌梗死(AMI)、16名不稳定心绞痛(UAP)、12名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8名冠脉正常者(Norm)的单核细胞,用佛波酯诱导其分化为巨噬细胞,ELISA法测定单核源巨噬细胞上清液MMP-9、TF含量。结果AMI、UAP组单核源巨噬细胞体外分泌MMP-9、TF的含量明显高于SAP、Norm组(P〈0.05和〈0.01),但AMI与UAP组间、SAP与Norm组问均无统计学差异,且MMP-9、TF含量与年龄、冠脉病变积分无统计学相关,在不同冠心病危险因素组间(0、1—2、3—4、4个以上危险因素)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核源巨噬细胞体外分泌MMP-9、TF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因子抗原(TF:Ag)含量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81例老年ACS患者不同分型和稳定心绞痛(SAP)及健康老年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TF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6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UAP,45例)急性发作时TF含量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组(SAP,38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P<0.01)。监测TF含量变化,其AMI组和UAP组治疗后第1周、第3周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至第3月、第6月AMI和UAP组TF含量下降较明显,虽仍高于SAP和对照组,但比较未显示有差异(P>0.05);不管是AMI组还是UAP组第3月、第6个月TF含量与急性发作期、发作后1周、3周比较均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对AMI和UAP组不同时间点TF含量动态观察并进行分析后发现,在ACS发生后3月,TF含量下降仍不明显者与伴有诸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关。结论对ACS患者进行不同时间点的TF检测,可作为临床判定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肺炎衣原体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在非冠心病 (NCHD)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心绞痛 (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用血清学和PCR方法检测肺炎衣原体。结果 各组之间血清学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各组PCR阳性率显著高于NCHD组 ,UAP、AMI两组显著高于SAP组 ,UAP和AMI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炎衣原体和形成冠心病的病因有关  相似文献   

8.
hs-CRP和D-D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在冠心病外周血中含量,探讨两者在冠心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住院确诊冠心病140例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为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为4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为50例;体检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D-D。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hs-CRP、D-D含量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SAP)和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hs-CRP的测定值,稳定型心绞痛病人(SAP)和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D-D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D-D能较好地反映冠心病的病情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分型、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体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P-选择素(PS)表达的水平,研究二者与冠心病发病及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另选取CAG阴性患者35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在冠状动脉造影前抽血测定血清Hcy及血小板PS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内血清Hcy与PS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UAP、SAP、AMI三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UAP组高于SAP组,AMI组最高;冠心病患者体内P-选择素与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7,P<0.05)。结论:P-选择素、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Hcy与PS的表达呈正相关,降低患者的Hcy水平或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联合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将3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其中SAP患者123例,UAP患者128例,AMI患者65例,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四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清CRP、FIB较对照组均升高,尤其是UAP组和AMI组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FIB联合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病人血浆PAI-1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血浆纤溶酶主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变化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②方法 选择冠心病病人73例,分为稳定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前、后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应用发色底物法对各组血浆PAI-1活性变化进行测定。③结果冠心病病人各因浆PAI-1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04~5.06,P〈0.05,0.01);除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前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  相似文献   

12.
血尿酸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以及与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 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0例,正常对照组(Nor)40例。AMI组病人用酶法测定心肌酶,用Trinder法测定SUA。而UAP,SAP,Nor组分别于入院即刻,第2d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得心肌酶,SUA值。对所有病人进行空腹血糖,血脂,外周血白细胞的测定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在Nor,SAP,UAP,AMI四组,SUA逐渐增高,四组SUA相比较,仅UAP与AMI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二组间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AMI组,SUA浓度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关分析:SUA与体重,CRP,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EF)呈负相关;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无相关性。结论:SUA随着CHD的发展而增高,可能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影响了AMI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且对其发展和预后有判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和CD2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上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1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CD4+淋巴细胞上PD-1和CD2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AP组和对照组相比,AMI组及UAP组CD4+、PD-1+双阳性细胞比例增高(P〈0.05),而CD4+,CD28+双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作为负调控因子的PD-1表达增强,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和疾病进展中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Bi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清脂蛋白(a)[L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2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28例,分别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浆Fib和血清Lp(a)的水平,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别,并分析它们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和IBil在AMI组、UAP组、SAP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而且AMI组明显低于SAP组(P均<0.05),但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UAP组与SAP组相比,TBil明显降低(P<0.05),而DBil、IBil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Fib明显高于UAP组、SAP组与对照组(P均<0.01),但UAP组、SAP组和对照组相比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Lp(a)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3支病变组TBil、DBil、IBil明显低于1支病变组(P均<0.05),与2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支病变组DBil明显低于1支病变组(P<0.05),而TBil、IBil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3支病变组Fib明显高于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P均<0.05),而2支病变组与1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Lp(a)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脉狭窄积分与TBil、DBil、IBil呈负相关,与糖尿病史和Fib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1、-0.210、-0.311、0.299、0.335,P值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Bil、糖尿病史及Fib对冠脉狭窄积分影响比较大。结论:血清Bil降低、血浆Fib升高与ACS的发生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脂蛋白(a)与ACS以及冠脉病变程度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方法:选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CHD患者76例为病例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4l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10例]和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以免疫比浊法测定其hs-CRP值,并统计分析。结果:CHD组hs-CR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AMI组hs-CRP值均高于SAP组,而AMI组hs-CRP值又高于U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依病情发展情况的不同,hs-CRP的增高程度亦不同,提示hs-CRP与CHD患者病情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为CHD患者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3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和PA的水平浓度。结果:SAP、UAP、AMI患者的PA逐渐降低,AMI患者的PA水平明显低于SAP和UAP患者(P〈0.01);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AMI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变化,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s—CRP的水平也逐渐升高,PA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和PA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行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PAPP-A水平,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者血清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病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AMI和UAP组中PAPP-A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但AMI组与U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PP-A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P-A参与了AMI及SAP时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