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2组各50例患者,且观察时间均为14d,2组通过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两项进行试验对比。结果临床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比阿司匹林组在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上有明显优势。结论氯吡格雷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薛红霞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752-175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脑细胞活化剂、钙拮抗剂、甘露醇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50mg/d,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疗程均为2周,所有患者均未行溶栓治疗。于入院时及用药2周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与阿司匹林相比可以更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在脑梗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鄂维琴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130+132-130,132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7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125例稳定性心绞痛伴糖尿病病人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比对照组显著改善,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P<0.05);观察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两药联用未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效果良好,比单独用药能更有效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设计,起病12 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首剂300 mg,之后75 mg/d)和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75 mg/d),连用14 d.主要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出血、白细胞减少等安全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共纳入242例患者,标准剂量组122例、负荷剂量组120例.经过14 d治疗,两组NHI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病情好转;与标准剂量组相比,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 14 d NHIS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 d治疗,两组血液流变学参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及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P>0.05).结论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优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趋势,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双联抗血小板在高龄患者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观察.方法 对双联抗血小板组的老年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饭后服用,每日一次同时服用.另一组老年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日100mg/d,饭后服用.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均为一年以上.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半年和一年后血小板计数情况均照入院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老年患者经治疗半年和一年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治疗半年及一年后出血情况小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结论 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双联药物方式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更为有效,长期服用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时间区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双盲法将他们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50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50例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就两个组别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研究组血浆hs-CRP(9.3±3.1)mg/L、血小板聚集率(14.1±4.3)%,对照组血浆hs-CRP(13.1±4.2)mg/L、血小板聚集率(32.5±10.1)%,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0%,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可观,值得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AR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300mg及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治疗,4周后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阿司匹林100mg和阿司匹林300mg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加用氯吡格雷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加大阿司匹林剂量不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AR,而加服氯吡格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患者AR的发生率,同时对AR患者应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6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80例)和替格瑞洛组(8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凝聚率、细胞因子与相关炎性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替格瑞洛组的NIHSS评分、血小板凝聚率、MMP-9和Ang-Ⅱ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VEGF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P <0.05)。两组的hs-CRP、 IL-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相当,但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CD-63、CD62P和PAC-1以及炎性因子、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11月急性脑梗塞患者19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每组95例,观察组予以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仅予以拜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CD-63、CD62P和PAC-1以及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63、CD62P、PAC-1、hs-CRP、IL-6和IL-8均低于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沉降率和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减轻炎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推荐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应用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毗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应用氯吡格雷(75mg/d)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单纯阿司匹林组脑梗死患者采取单纯阿司匹林治疗,联合药物干预组对于就诊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脑梗死疗效;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NHISS评分、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药物干预组疗效达到90%远高于单纯阿司匹林组76%,χ^2=6.933,P<0.05。两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和6%)差异不显著,χ^2=1.032,P>0.05。联合药物干预组血小板聚集率、NHI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单纯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效果良好,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神经功能和患者生活能力,未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孙立谦 《现代保健》2014,(10):58-6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观察两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出血率及凝血三项。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出血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凝血三项比较变化均不明显。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疗法疗效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水平与行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c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用比浊法和阻抗法检测119例行PCI术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超过7 d的患者的血浆或全血的血小板聚集率,促凝剂分别为终浓度为5μmo/lL的ADP或终浓度为2 mg/L的胶原。1年后随访,用SPSS13.0对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组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例发生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组患者以ADP为促凝剂比浊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平均值(0.63±0.12),与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平均值(0.48±0.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以胶原为促凝剂阻抗法检测的血小板聚集率平均值(分别为8.3±3.8和5.2±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以ADP为促凝剂阻抗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平均值,及以胶原为促凝剂比浊法检测的血小板聚集率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ADP为促凝剂比浊法,及以胶原为促凝剂阻抗法检测的血小板聚集率,与行PCI术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的患者是否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LVEDD和LVE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与对照组的1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氯吡格雷(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00mg,观察组B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00mg,氯吡格雷每天75mg,1次/d,观察治疗期间(四周)心绞痛发生情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发现观察组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再发心梗、心衰、心律失常、心血管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副作用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两组的胃肠道反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副作用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S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每日静脉点滴PSS150mg;对照组38例,每日静脉点滴维脑路通600mg,均连续用药14d。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含量,并比较两组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时治疗组P-选择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治疗第14天时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0.01)。结论PSS可通过降低血浆P-选择素水平而发挥抗凝、抗血小板活化作用,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杜茜琳 《现代保健》2012,(22):122-12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怠陛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40例)使用依达拉奉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2周、3周、1个后时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4.24±6.51)分、(12.32±5.12)分和(10.35±6.2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预后,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常规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溶栓治疗组(34例)和氯吡格雷组(36例,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即刻300mg,随后每日1次75mg,连用7d)。结果7d后氯吡格雷组复合终点(13.90%)与常规治疗组(29.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的副作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7d)心脏事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