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L-10以及TGF-β1在妊娠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组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住院择期剖宫产分娩的妊娠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9例以及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患者11例,对照组取同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择期剖宫产分娩的健康孕妇16例。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三组母血、脐血中IL-10、TGF-β1的浓度,对比妊娠期ITP组、GT组母血及脐血中IL-10、TGF-β1的浓度,并对母血、脐血中IL-10、TGF-β1的浓度与母血血小板、新生儿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妊娠期ITP组、GT组母血中IL-10、TGF-β1浓度与对照组母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脐血中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ITP组脐血中TGF-β1浓度与GT组及对照组脐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组脐血TGF-β1浓度较对照组升高。在妊娠期ITP组及GT组中,母血、脐血中IL-10、TGF-β1浓度与母体及新生儿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10、TGF-β1在妊娠期ITP及GT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与非妊娠期ITP不同,IL-10、TGF-β1在母血及脐血中的浓度与血小板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时血常规改变,以期寻求早期判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简单方法。方法对15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34例细菌性肺炎患儿、142例门诊体检正常小儿分别检测末梢血常规比较其特点。结果与细菌性肺炎组比较,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白细胞总数较低、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比例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  相似文献   

3.
儿童重症血小板减少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出血,也可以无出血表现,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非常低。血小板输注是重症血小板减少时一项主要的对症治疗手段,其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血小板达到正常范围,而是预防、中止或减轻危及生命的内脏和(或)颅内出血的发生,以及避免手术、外伤、诊疗操作中的出血。是否给予血小板输注不仅要根据血小板计数的多少,更要结合原发病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临床出血风险或严重程度以及患儿及家长的主、客观因素来综合决定。  相似文献   

4.
硝酸甘油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方法选择中、重度妊高征患者34例;其中单纯用硫酸镁治疗11例(硫酸镁组),单纯用硝酸甘油治疗11例(硝酸甘油组),硫酸镁+硝酸甘油联合用药治疗12例(联合用药组)。另选取正常晚期妊娠妇女11例(正常妊娠组)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仪测定以上4组产妇胎盘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应用硝酸甘油后脐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S/D)比值和阻力指数,并记录各组应用药物后的血压变化。结果(1)胎盘eNOS含量硫酸镁组为0.24±0.07,硝酸甘油组为0.25±0.08,联合用药组为0.26±0.07,正常妊娠组为0.35±0.08。妊高征各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2)硝酸甘油组用药后,脐动脉S/D比值及阻力指数较用药前明显降低,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血小板聚集率硝酸甘油组、联合用药组用药后明显降低,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硫酸镁组则无明显改变。(4)降压作用硫酸镁组用药后,血压变化不明显;硝酸甘油组及联合用药组,用药后血压降低,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硝酸甘油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胎儿-胎盘循环阻力及降低血压的作用。能改善妊高征患者的病理状态,从而对妊高征引起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磷脂综合征是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复发性自然流产及血小板减少与产科晚期并发症。目前认为,抗心磷脂抗体(ACA)是导致抗磷脂综合征的主要原因,ACA-IgG的Fab片段可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使血栓素A2(TXA2)水平升高,前列腺素I2(PGI2)水平降低,从而使TXA2/PGI2比值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维血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重度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维血宁作为单药维持治疗对于复发的影响。方法 116例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婴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维血宁颗粒剂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维血宁维持口服1个月。对照组单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正常后不再维持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复发率3.0%(2/67),低于对照组14.3%(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维血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重度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疗效佳、不良反应少的优点。维血宁作为单药维持治疗,安全无毒、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指的是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的病史,妊娠期首次发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100×109/L).抗血小板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特点为只发生于妊娠期间,多发现于妊娠中晚期,一般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轻,无明显出血表现及病史,产后血小板多在2~12周恢复正常,胎儿及新生儿多不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其诊断为排除性诊断,需与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作鉴别,其中与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尤为重要.本文就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处理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PT)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P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PT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PA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及妊高征 /先兆子痫 /HELLP综合征。对血小板计数 <5 0× 10 9/L者在分娩前后应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 ,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产后出血率为 14 .2 8% ,产后出血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未发现新生儿出血。PAT患者在分娩后 2月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论 :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 ,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外 ,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振期血小扳减少的临床处理和分娩结局。方法:抽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6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正常分娩孕妇63例分娩时采取的处理方法、分娩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其中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的有41例,占65.08%;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的有14例,占22.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8例,占12.30%。在治疗上对GT组不需要特殊处理;HDCP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经过及时的救治观察组63例患者中,经阴道分娩32例,剖腹产29例,产后出血2例,剖宫产率46.03%;对照组经阴道分娩34例,剖腹产28例,产后出血1例,剖宫产率44.4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妊振期血小板减少要注意对症治疗,在进行对症治疗时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可以有效保证母儿的安全和健康,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其中存活组21例,死亡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中毒量、中毒至洗胃时间以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白细胞计数(WB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各项指标。结果:①两组性别、年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中毒量、中毒至洗胃时间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死亡组白细胞计数(WB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氧分压(PO2)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毒量、中毒至洗胃时间以及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是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因素,可用于评估病情轻重和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与孕晚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122例孕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孕晚期孕妇作为研究组,62例孕晚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TEG及传统凝血四项检查。比较两组凝血四项指标水平、TEG参数;分析研究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与TEG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G参数中凝血反应时间(R)和凝固角(α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G参数中凝血综合指数(CI)(3.24±0.48)、凝固时间(K值)(1.01±0.21)min、最大振幅(MA)(62.19±5.49)mm优于对照组(4.25±1.05)、(0.84±0.16)min、(65.79±5.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LT水平与TEG参数中R及K呈负相关(r=-0.135、-0.564,P<0.05),与CI、MA及α角呈正相关(r=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不同剂量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收治住院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94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47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甲泼尼龙治疗,小剂量组给予200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常规剂量组给予400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每周1次,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时间、血小板达峰值、血小板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时间、血小板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血小板达峰值时间显著短于常规剂量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达峰值时间更短,且治疗费用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型H1N1 流感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2009 - 11 - 04 — 2009 - 12 - 24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中10例以呼吸道症状起病,如咽痛、咳嗽、咳痰等流感样症状;1例以消化系统症状(腹泻)起病;1例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2例伴明显喘憋、呼吸困难;3例双肺闻及痰鸣音、湿啰音,2例闻及喘鸣音。1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增高4例,降低3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4例,降低4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4例,降低2例;血小板计数降低1例,增高1例。6例丙氨酸转移酶(ALT)增高,7例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增高,7例乳酸脱氢酶(LDH)增高,7例肌酸激酶(CK)增高,3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随着患儿病情好转,白细胞、肝功、心肌酶恢复正常。结论 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多以呼吸道症状发病,主要靶器官是肺,常合并细菌、支原体感染,出现各种并发症累及多脏器功能。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患儿进展迅速、病情凶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新生儿的发病情况、有无脏器损伤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 500例住院患儿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中52例2次血小板计数≥500×109/L,诊断为血小板增多症。同期随机选取血小板正常的患儿100例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中新生儿肺炎19例(36.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5例(48.0%),新生儿败血症3例(5.7%),其他5例(9.6%)。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住院时间较非血小板增高症患儿住院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在3d至2个月恢复正常,平均(15.6±13.3)d。病程中未发生出血、血栓形成及心脏病等并发症。结论血小板增多症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血小板增高新生儿无肝功及心肌酶异常表现。血小板增高症患儿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血小板增多症为良性疾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及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ITP常规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静脉丙种球蛋白及脾切除,而对于难治性ITP的治疗目前仍十分棘手。随着ITP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促血小板生成因子应用于ITP治疗的方法。现有研究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如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11、α-干扰素等,可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的生成,可用于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比容(PCT)四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不同肝病患者56例及同期门诊正常体检者100例,对其进行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测定。结果:不同肝病患者与正常体检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结果显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参数与正常体检人群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PLT及PCT减低,MPV及PDW升高,结果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时,血小板参数会随时病情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监测并分析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肝病患者病情发展,在肝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蛋白尿与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和膜糖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期尿蛋白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及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血液自动分析仪、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正常非孕妇女,71例正常妊娠妇女,39例妊高征妇女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活化血小板膜分子标志物CD62、CD63,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妊娠期尿蛋白与BPC、MPV、CD62、CD63无相关(P>0.05),妊高征患者上述值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与正常妊娠组(P<0.01)。尿蛋白与MPV、CD62、CD63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参与妊娠期肾脏损害,肾血栓形成是尿蛋白增多的重要原因,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参与妊高征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在分娩时的用血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备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2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将其分为4组:Ⅰ组,血小板计数(101~125)×109/L,115例;Ⅱ组,血小板计数(51~100)×109/L,158例;Ⅲ组,血小板计数(21~50)×109/L,108例;Ⅳ组,血小板计数≤20×109/L,45例。分析4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出血用血情况。结果:42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中,50例(11.74%)选择经阴分娩,376例(88.26%)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4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6例病例中有360例(84.50%)出血量低于1000mL;356例(83.57%)在分娩过程中输注了红细胞、血小板或其他血制品。出血量低于1000mL时,4组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的出血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Ⅳ组的输注红细胞...  相似文献   

19.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成人ITP的发病率约为(2~10)/10万。妊娠合并ITP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约占3%~5%,主要表现为妊娠早期的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ITP的治疗方法以减少母体及新生儿不良出血事件为基本原则,首选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妊娠合并ITP的管理须贯穿妊娠全程,其中孕前咨询、孕期监测与治疗、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的选择、新生儿血小板检测均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此药对血凝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计数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药一年以上,Ⅶ:C 和ⅦR:Ag 增高;PT 时间缩短,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用药三年以上,Ⅸ:C 活性增高;用药6个月时,RVVT 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随后回到原来水平。用该避孕药期间,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原性无变化,注射该避孕药三年以上时,血浆素原和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增高,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用药一年以上时,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