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RT-PCR检测CEA分泌性肿瘤患者血中的CEAmRNA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荔霞  王晓怀  郑文岭  王捷  林金容 《癌症》2000,19(3):222-225
建立一种外周血循环中肿瘤微转移检测的方法。方法:20例CEA分泌性肿瘤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ricption-Polymerase ChainReaction,简称为RT-PCR)方法检测血中的CEAmRNA,同时用放免法检测血甭CEA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CEAmRNA(carcinoembryonicantigenmessengerribonucleicacid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癌胚抗原)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巢式逆转-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技术,检测30例肺癌患者及20例非恶性肺部疾患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EA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EAmRNA阳性率为46.7%,与非恶性肺部疾患组有显著差异(P<0.05).CEAmRNA阳性可出现在肺癌临床分期早期,CEAmRNA阳性表达与CEA水平无关.肺癌患者总体血清CEA水平与非恶性肺部疾患组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检测CEAmRNA、CEA,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可达63%.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表达,揭示外周血有肺癌细胞微转移的可能.CEAmRNA阳性可出现在肺癌临床分期的早期,提示除手术治疗外,需多学科治疗.联合检测血清CEAmRNA、CEA对肺癌有辅助诊断价值.肿瘤防治杂志,2001,8(特)240-242  相似文献   

3.
柳忠美  付晓四 《浙江肿瘤》1999,5(4):211-212
(目的)探讨CEA在结肠癌微结转移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54例未发现转移的287个淋巴结重新制片做CEA检测及常规染色,(结果)8例中15个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所有的转移灶CEA均阳性。(结论)CEA检测可有助于淋巴结内微转移灶的检出,对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EA在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54例未发现转移的287个淋巴结重新制片做CEA检测及常规染色。[结果]8例中15个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所有的转移灶CEA均阳性。[结论]CEA检测可有助于淋巴结内微转移灶的检出,对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HNP1-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estedRT-PCR法检测外周血CEAmRNA、ELISA法检测血清HNP1-3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外周血CEAmRNA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34%、5%,术前组和术后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44),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12);CEAmRNA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外周血CEAmRNA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95%。大肠癌患者术前组血清HNP1-3浓度中位数为20.33ng/ml,正常对照组7.69ng/ml,术后组14.35ng/ml;术前组、术后组血清HNP1-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5);并且血清HNP1-3水平也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HNP1-3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2%、95%。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与血清HNP1-3的敏感性(72%)及特异性(100%)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NP1-3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HNP1-3水平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检测CK19 mRNA、CEA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微转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检测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19,CK19)mRNA、癌胚抗原(cancer embryonic antigen,CEA)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法检测35例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CK19mRNA、CEAmRNA,并以20例良性病变、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35例NSCLC患者外周血CK19mRNA、CEA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和57%,两者均阳性者40%,两者均阴性者43%;肺良性疾病患者20例,CK19mRNA阳性2例(10%),无CEAmRNA阳性者;20例健康对照2个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随访发现CK-19mRNA阳性、CEAmRNA阳性和二者均阴性患者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0%、56%和27%。结论CEAmRNA和CK19mRNA是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良好标志物,检测外周血微转移有助于预测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与胃癌肝微转移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68例胃癌患者分为未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组(未转移组)和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组(转移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6、12、18、24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CEA水平, 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血清CA199水平。结果 治疗前血清VEGF、CEA、CA199阳性率未转移组和转移组分别为25.0%和87.5%、16.1%和51.8%、33.0%和50.0%,(P<0.01)。治疗后1、3、6、12、18、24月转移组VEGF、CEA、CA199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未转移组中无复发转移的患者43例、有微转移患者40例、有复发或肝外转移的患者29例,其CEA和CA199两者同时阳性率分别为30.2%、77.5%、75.9%, VEGF、CEA和CA199三者同时阳性率分别为34.8%、92.5%、86.2%。结论 联合动态检测胃癌患者的血清VEGF、CEA及CA199水平可以早期发现胃癌肝微转移。  相似文献   

8.
hMAM mRNA和CEA mRNA RT-PCR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正祥  张敬川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1):1235-1239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MAM mRNA和CEA mRNA表达情况.方法:用RT-PCR法,检测52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和CEA mRNA的表达情况,另抽取2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52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和CEA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0.8%、34.6%.28倒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hMAM mRNA、CEA mRNA表达均为阴性.二者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腋淋巴结状况、TNM分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激素受体状况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MAM mRNA、CEA mRNA均可作为标志物来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联合检测可增加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6例大肠癌患者、22例大肠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结果:在良性肿瘤组及正常人组中,CEAmRNA及CK20mRNA均无表达,而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4%和61%,二者联合检测阳性(至少一项阳性)率为72%,较单项阳性率高(P〉0.05)。二者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微转移检出率,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可作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和CK-19 mRNA的表达,建立取材于外周血早期诊断乳腺癌微转移的方法。方法:65例乳腺癌和37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其有核细胞后进行细胞总RNA的抽提,运用果式RT-PCR技术进行CEA mRNA和CK-19 mRNA的检测。结果: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Ⅲ期21.4%(3/14),Ⅰ、Ⅱ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o JD  Wang J  Zhang BN  Wang X  Liang JM  Wang J  Bi XF 《癌症》2007,26(12):1385-1387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早期就可发生血行转移.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乳腺疾病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含量,探讨外周血肿瘤细胞含量与远处脏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以人细胞角蛋白抗体和CD45抗体双色免疫标记,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65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及8例健康献血者外周血标本中肿瘤细胞含量.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中,57例检测出肿瘤细胞,阳性率为87.7%;乳腺良性病变、健康献血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肿瘤细胞.外周血肿瘤细胞阳性率与肿瘤T分期及N分期具有相关性(r=0.271,P=0.017;r=0.393,P=0.002).除2例失访外,63例患者经过5年随诊,25例出现远处脏器转移,5年转移率为39.7%.所有远处转移病例均为外周血检测阳性患者,8例术前外周血检测阴性的患者均未发现远处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而远处转移与肿瘤T分期、N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外周血肿瘤细胞数量与远处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对指导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癌胚抗原(CEA)水平与胆囊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76例胆囊癌患者,行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测定其外周血CEA水平,CEA>8.95μg/L为A组,CEA≤8.95μg/L为B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和生存时间,分析其与外周血CEA水平的关系。结果 76例患者外周血CEA水平为(8.98±1.27)μg/L,中位数为8.95μg/L。其中A组外周血CEA水平为(11.21±2.43)μg/L,B组外周血CEA水平为(7.13±1.85)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为(82.16±48.32)周,B组为(191.88±111.84)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复发21例,B组复发7例,A组复发患者明显多于B组(P<0.05)。结论胆囊癌患者外周血CEA水平较高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思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RT—PCR法,检测4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EAmRNA表达情况。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水平。以胃腺癌细胞株SGC—7如l作为阳性对照,以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42例胃癌患者CEAmRNA阳性率为45.2%(19/42),其中25例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肿瘤切除术后血CEA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前(56.0%V.s28.0%,P=0.039)。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与肝转移相关,但与血清CEA值、肿瘤部位、UICC分期及分化程度无关。胃腺癌细胞株SGC—790l中CEAmRNA均呈阳性表达;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EAmRNA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可作为癌细胞血道播散的标志,对判断其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胃癌手术中应采用“不接触技术”以减少术中癌细胞播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在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1例NSCLC患者在化疗前后分别测定肺癌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包括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的血清水平,观察其化疗前后的变化,同时在化疗后复查胸部CT以评价近期疗效,分析两者间的联系。结果 化疗有效(CR+PR)组:血清TPS、VEGF和CE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与化疗前相比,仅TP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化疗无效(SD+PD)组:化疗后血清TP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而VEGF和CEA水平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化疗前后血清TPS水平变化对于判定NSCLC化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根治性化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巢式CK19 RT-PCR方法,动态检测67例NSCLC患者根治性化放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和预后价值。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微转移阳性分别为44例(65.7%)和22例(32.8%);治疗前,微转移表达与N分期(P=0.014)相关;治疗后,微转移表达与N分期(P=0.032)、病理类型(P=0.019)、体重减轻(P=0.01)和KPS评分(P=0.027)相关;治疗前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的4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8.3%和70.4%(P=0.544),治疗后分别为100%和62.9%(P〈0.001)。治疗前微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8个月和17.6个月, 4年生存率分别为18.2%和17.4%(P=0.619)。治疗后微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8个月和27.6个月,4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26.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微转移阳性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根治性化放疗后,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有预后价值;与微转移阳性相比,阴性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