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地形图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海泉  彭大伟 《眼科研究》1995,13(3):206-209
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了14眼施行小梁切除术后角膜的屈光改变,发现术后角膜垂直方向的屈光力增加,水平方向的屈光力减少,即产生循规性散光,增加的幅度比减少的幅度大,不但对周边角膜有影响,对中央区也有同样的影响,产生循规性散光可能与缝线及眼压有关。  相似文献   

2.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分析小梁切除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改变,探讨术后引起散光的原因.方法随机选择30例(30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常规小梁切除术,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个月作角膜地形图,同时作视力、眼轴及眼压测定。结果角膜地形图改变分3种情况:16只眼角膜变陡峭、5只眼角膜变平坦、9只眼角膜地形图改变不规则,无论是角膜变陡峭还是变平坦均产生循规性散光。结论滤过性手术可产生角膜曲率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A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B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C组)3种术式对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的影响。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Ⅱ)检测3种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2wk;1,3,12mo角膜地形图。结果:(1)角膜前表面:3组术后早期角膜散光量均明显增加,但A组术后12mo散光量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和C组术后12mo时都仍明显高于术前;3种术式术后早期角膜散光呈顺规性改变,随时间延长,向逆规性散光漂移。(2)角膜后表面3.0mm和5.0mm视区:术后三组屈折力平均值与术前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者术后2wk散光值显著升高,A组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意义;B组此后3.0mm视区散光值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意义,而5.0mm视区散光值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C组患者术后1mo散光值最高,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此后3.0mm视区和5.0mm视区散光值均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3.0mm视区无意义,而5.0mm视区仍有意义。(3)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三种术式术后早期近视球镜值变化不明显,12mo以后A组变化仍不明显,而B组和C组均有升高。A组术后近视散光值变化不明显;B组术后早期近视散光值变化不明显,12mo以后变化明显;C组术后早期和12mo以后变化均明显。A组和B组术后半径早期和12mo均加大,C组早期加大虽不明显,但12mo仍有加大。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联合MMC相比,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可以引起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散光值的增加,但是很快能够恢复;虽然可以引起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的移位,但是不影响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球镜和散光值。可拆除缝线不会加剧散光。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后的角膜散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小梁切除术后的角膜散光刘海泉彭大伟陈家祺小梁切除术后的角膜散光@刘海泉@彭大伟@陈家祺...  相似文献   

5.
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激光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演变结果.方法原发性青光眼60眼,其中30眼行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A组),30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B组),于术前、术后5天、60天和180天测量角膜屈光度.结果A组术后5天角膜散光为(1.96±1.13)D,较术前增加1.08D,且轴向规律性较差.B组术后5天角膜散光为(1.45±0.37)D,较术前增加0.82D.两组术后60天散光均明显减小,180天时已接近术前水平.结论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可引起明显的术后角膜散光,且轴向规律性较差,但不对视功能产生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对29例(37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月内进行角膜内皮照相并分析其形态和定量指标。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及变异系数4种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术后正常前房和Ⅰ、Ⅱ度浅前房者,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浅前房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为69.11%。结论正常过程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不显著,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主要因素,尤其是Ⅲ度浅前房。  相似文献   

7.
丝裂霉素C对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应用TOPCON OM-4型角膜曲率计检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的36只眼切除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散光。40只眼单纯行小梁切除术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应用丝裂霉素组术后1周、1月、3月时角膜循规性散光〉2.0D者分别占63.88%,47.22%,13.88%;而对照组分别为37.50%,30.00%,7.50%,差值呈显著性。结论 尽管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散光逐渐减小,但术中应用MMC可较单纯小梁切除产生更大的散光。  相似文献   

8.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30例(32眼)小梁切除术后一月内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发现术后一月内角膜循规性散光明显上升,术后1周时角膜散光度为2.63D,此后缓慢下降,术后4周时为1.00D。本文同时还讨论了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改变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孙同  李桂荣 《眼科研究》1999,17(4):291-293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屈光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的角膜形态改变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查50例病人52只眼,其中三角殂巩膜瓣组26只眼,长方形巩膜瓣组26只眼。结果 分别对两组手术前的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指数,模拟角膜计读数,角膜最小曲率值,角膜表面柱镜值与手术后1周及1个月时的角膜SAI,SRI,SimK,MinK,CYL等数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30例(30眼)小梁切除术后1月内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发现1月内行小梁切除术患眼角膜循规性散光明显上光。术后一周时角膜散光度为2.59D,此后逐渐下降,术后4周时为1.06D。本文还就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改变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角膜地形图对近视散光眼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对近视散光眼的评价作用.方法对312例582只近视散光眼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和检影验光,对所得散光度数、散光轴位及视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所得散光度数差别≤0.25D和≤0.50D者分别占58.59%、84.19%;轴位差别≤5.和≤10.者分别为54.81%、75.43%;有367眼(63-06%)潜视力值(PVA)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符.结论角膜地形图可对近视散光眼的散光度数、轴位及视力作出大致评价.验光前检查角膜地形图,将有助于提高验光的速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散光眼角膜地形图形态特点。方法 对 96例 1 92眼屈光不正眼儿童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平均年龄 9 88岁 (5~ 1 4岁 )。根据曲率假色分布图对角膜前表面形态进行分类 ,并分析曲率数值分布图、SimK、CIM、SF值。结果 发现儿童屈光不正眼呈中央陡峭周边平坦的托力克面 ,角膜散光占 94 2 7% ,且以顺规为主。除了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之外 ,角膜表面各图形之间角膜散光、眼散光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表面形态以蝴蝶结形为主 ,随着散光度数增加 ,角膜前表面蝴蝶结形增多、表面变陡峭。 82 81 %地形图顶点、角膜顶点与瞳孔中心不重合 ,却不影响视觉质量。结论 利用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仪有利于观察儿童角膜前表面形态特点、分析角膜曲率、△SimK值、粗略估计眼散光、区分病理性角膜 ,从而有利于临床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何在角膜地形图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实现利用手术性散光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降低治疗费用的目的。

方法:将202例226眼白内障患者分成随机治疗组和个性化治疗组,在随机治疗组再按手术切口的类型和位置的不同分成8组,观察术前、术后角膜散光,通过矢量分析法计算出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性散光值。个性化治疗组的手术设计以随机治疗组的各手术性散光值为参考,并以术前角膜散光与手术性散光最接近的原则选择手术切口类型,切口位置在最陡子午线上,并观察个性化治疗组术后角膜散光。

结果:个性化治疗组术后角膜散光低于随机治疗组中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3.0mm巩膜隧道组无统计学差异,利用个性化手术方案55.8%患者可采用费用较为低廉的白内障囊外摘除加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降低人均治疗费用。

结论:应用角膜地形图设计个性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可以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提高视觉质量,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儿童验光中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散光与检影验光测得的散光的相互关系,探讨角膜地形图检查在儿童散瞳检影验光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和散瞳检影验光两种测量方法,对88例171眼非混合性散光眼进行检查并比较。 结果:两种方法在检查散光度数及散光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8,P>0. 05;t=1.009,P>0.05),实际最好矫正视力与角膜地形图PVA高值及低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66,P<0.01;t=3.445,P<0.01)。 结论: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散光度数及轴向可为散瞳检影验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角膜地形图检查在提高低龄儿童散瞳检影验光速度和准确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陆士恒  张忆  吕骄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70-1171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做3.0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前散光度数≤1.0D的144例156眼术前、术后3mo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散光的变化。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0mm角膜透明手术切口的术源性散光为0.77±0.53D。患者手术前后的散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变化具有相关性(r=-0.69,P<0.01)。术前角膜散光≤0.25D者术后散光增大,其余组术后散光变小。结论:利用角膜地形图定位手术切口位置,可以改变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散光。对于散光范围在0.37~1.0D的患者更适合3.0mm的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