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建信  韦宝勇 《广西医学》2002,24(3):437-438
我院自 2 0 0 0年元月以来选择了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腹部以下手术病人 119例 ,随机分成三组 ,以一种药物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注药法进行硬膜外阻滞 ,并对三组病人麻醉效果进行了比较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需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腹部以下手术病人 119例 ,其中男 6 1例 ,女 5 8例 ,年龄 16~ 82岁 ,随机分成A、B、C三组 ,A组 4 2例 ,B组 4 0例 ,C组 37例 ,三组病人的性别比、年龄、体重、身高、手术部位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见表 1)。1 2 方法 :所有病人均于术前 30min肌注阿托品0 5…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阻滞以装备简便,费用低廉为其优点,对贫困地区仍是主要使用的麻醉方法,由于它属于不完善麻醉,为了达到麻醉满意,采用单次硬膜外阻滞后再置管的方法,既提高了麻醉效果,又缩短了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3.
4.
<正> 1996年5月~1997年8月,我们采用患侧硬膜外注药麻醉45例,麻醉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ASA Ⅰ~Ⅱ级。男56例,女34例;年龄8~60岁,平均32岁。阑尾手术2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8例,髋关节手术6例,股骨干骨折手术12例,膝关节手术11例,胫骨骨折手术8例,腹股沟斜疝手术27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5例。 1.2 麻醉方法: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安定0.2mg/kg,入室后采用HP 78352—C型多功能监测仪,常规监测BP、P、SPO_2。实验组病人患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硬膜外麻醉时俯卧位注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我们选择 6 0例行腰椎间盘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6 0例病人中男 4 2例 ,女 18例 ;年龄 2 2~ 5 6岁 ,身高 15 1~ 182cm ,体重 4 2~ 87kg ;腰4~ 5椎间盘突出 33例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2 7例 ,均无椎管狭窄。1.2 麻醉方法 将 6 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 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种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 (Ⅰ ) :穿刺置管成功后直接翻身 ,俯卧位状态下注药 ;对照组(Ⅱ ) :…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麻醉以操作简单,肌肉松弛良好,镇痛较完全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硬膜外麻醉时是在置管前还是在置管后注药,以及首次用药量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对300例腹部手术病人采用不同的注药方式和不同的首次剂量,分别对血流动力学、显效时间、麻醉阻滞范围、进腹探查时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95-97,104
目的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需接受下肢手术患者10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硬膜外麻醉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腰麻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恢复情况,分析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所用时间、下床活动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阻滞平面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法能够明显缩短疾病的治疗时间,有效减少药物所用量且使得阻滞平面得到有效提升,干预效果理想,值得临床上广泛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9.
10.
硬膜外阻滞在我国还是较为常用的麻醉方法。本观察旨在通过硬脊膜外腔少量多次注药阻滞法用于老年下肢手术病人 ,并与传统注药法对比 ,观察麻醉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以了解硬膜外少量多次注药用于老年手术病人的可行性及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86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 ,男性 5 1例 ,女性 3 5例 ,年龄 60~ 87岁。ASAⅠ~Ⅱ级 ,二期高血压 11例。随机将病人分为Ⅰ组 (少量多次注药组 )和Ⅱ组 (传统注药组 ) ,每组 43例。手术种类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胫腓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前 3 0min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剖宫产手术实施硬膜外麻醉时不同方向注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选择L1 ~ L2椎体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实施麻醉,B组确定穿刺针到达硬膜外后先向脚端注射试验剂量局部麻醉药后再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麻醉.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麻醉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及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结果:两组麻醉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B组起效时间为(5.53±0.82) (min),A组起效时间为(9.00±1.41)(min) (P <0.05);B组麻醉效果Ⅰ级者27例占86.7%,A组麻醉效果Ⅰ级者16例占53.3%.结论:采用一点法双向注药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进一步提高硬膜外阻滞穿刺一针成功率,避免穿破硬脊膜,提高硬膜外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我院于1978年4月~1984年4月,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常规测量穿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的夹角,进针的深度,硬膜外腔留置导管的长度。现将成人1000例硬膜外阻滞时测量结果介绍如下。方法患者取常规侧卧位,硬膜外腔穿刺均为直入法,当出现黄韧带突破感,负压吸入,气泡外涌等指征,证实穿刺成功后,用量角器测量寄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之间的夹角,用直尺  相似文献   

13.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中老年,尤其多见于患下肢静脉曲张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远端突然出现跳动性疼痛,皮肤发红,限局性皮下水肿。受累静脉呈现压痛和明显的条索状,严重者伴有发热和行走困难等。自1991年10月~1993年10月采用局部注药加硬膜外腔阻滞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初次注药方法对硬膜外阻滞作用的影响。方法将ASAⅠ-Ⅱ级病人10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初次经硬膜外穿刺针直接注药,B组为经硬膜外导管注药。结果A组优良病例明显高于B组。讨论初次直接经穿刺针注药的优势还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梁祥平  韦登文  谭慧伦 《广西医学》2007,29(12):1879-1880
目的 观察肌间沟臂丛阻滞改良注药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注药组和传统注药组,传统注药组用30 ml注射器7号针头穿刺,待寻找出异感后,回抽无血无气,随即将局麻药一次性注入.改良注药组则根据臂丛鞘的概念,右手持7号针头空针进针,当出现明显异感或有突破感后停止进针,观察针尾有无血液或脑脊液流出,无则左手固定好针头,右手用5 ml注射器徐徐注入局麻药,边注药边作抽吸动作.注毕5 ml,观察5~10 s,观察针尾有无药液返流,有则将余下局麻药分4~5次注完;无则将针头进行微调,待有药液返流后再将全部局麻药分次注入.结果 改良注药组的阻滞效果优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改良组无失败病例,麻醉效果差及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 肌间沟臂丛改良注药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注药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注药治疗腰腿痛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地对根性坐骨神经引起的腰腿痛80例施行硬膜外腔注射激素药物治疗,经1-2个疗程后,治愈34例,显效38例,总有效率达90%。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性坐骨神经痛,半数经硬膜外注药治疗后可不必手术。本法操作简单,药物配制安全,疗效明显,在临床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临床上妇产科手术以硬膜外两点穿刺麻醉方法最为多见 ,而以一点穿刺双向注药法报道较少 ,本文总结 5 3例该法的麻醉管理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I -Ⅱ级无硬膜外麻醉禁忌症女性病人 5 3例 ,年龄 2 1- 6 8岁 ,平均 37 2岁 ,体重 4 6 - 78kg。其中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比观察同一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与常规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250例急诊行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的硬膜外麻醉,B组为观察组行双向注药。分别记录A、B两组麻醉前后血压、心率、SPO2的变化及局麻药用量(M),麻醉完善所用时间(T),术中按压子宫及取小儿时患者反应,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B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一个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麻醉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