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氨酸营养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免疫功能和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普通肠内营养添加Arg组(Arg组)。各组用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3、7d后取外周血标本。应用吞噬白色念珠菌计数法、免疫组化法、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白细胞吞噬功能、T细胞表型CD4 、CD8 含量、血清白介素-2(IL-2)水平、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IU)、皮质醇(Cor)、视黄醇结合蛋白(BPR)和前白蛋白(PA)的含量。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两实验组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均显著下降,但Arg组的CD4 /CD8 、IL-2水平和白细胞吞噬率在各时相点都非常显著高于EN组(P<0·01)。两实验组的PA、RBP在伤后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Arg组的PA较EN组显著升高(P<0·05),RBP和EN组相比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实验组的INS/GLU在伤后第3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Arg组则明显高于EN组(P<0.05)。EN组的Cor含量在各时相点都明显高于Arg组(P<0.01)。结论经肠道补充Arg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免疫功能和蛋白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2例,实验组在伤后24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伤后6-8d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及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除进行常规治疗外。未手术患者于入院后24h,手术患者于术后24h开始肠外营养支持,3—10天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结果本组27例患者,其中21例在伤后20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5~7天达到1500~2000ml/d的鼻饲量。5例在鼻饲早期曾发现胃液呈咖啡色,隐血试验呈阳性;9例因严重腹泻由肠内营养改为肠外营养,经对症处理后,在短期内好转并恢复肠内营养。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并进行有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及免疫状况,同时减少ICU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治疗焱硪。  相似文献   

4.
汤九军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33-33,35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入院后或术后4-6h进行肠内营养;B组48例,人院后或术后24-72h进行肠内营养。并对胃出血及时治疗观察。结果:A组上消化道出血、院内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及早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对维持机体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减轻继发性损伤有重要意义。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病人回顾性分为两组,即常规肠内营养组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组(谷氨酰胺营养组).对两组进行急性生理改变及慢性疾病基础综合评分(APACHE-Ⅱ评分),并检测患者外伤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的IgA、IgG、IgM和T细胞亚群,同时监测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及氮平衡(NB)等营养代谢指标.结果两组治疗第7天、第14天IgA,IgG,CD4+,CD8+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第1天逐渐升高(均P<0.01),且谷氨酰胺营养组的上述各指标在外伤后第7、第14天均显著高于常规肠内营养组(均P<0.01).两组治疗第7天、第14天较第1天ALB和TF显著升高(均P<0.01),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P<0.01);谷氨酰胺营养组的ALB和TF在治疗第7天、第14天均显著高于常规肠内营养组(均P<0.01).结论谷氨酰胺强化的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蛋白质营养代谢.  相似文献   

6.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粉玲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928-929
目的总结了100例重度颅脑损伤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探讨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护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方法对100例病人的陪护进行肠内营养知识宣教,取得其合作,选择鼻胃管喂养方式,注意保护病人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保持喂养管的在位、通畅,做好并发症的防护。结果100例病人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精神恢复良好。结论肠内营养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严格监护,根据不同情况适时调整膳食配方、输注量及方法,并注意对其家属进行肠内营养知识指导,防止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人的营养治疗及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2例格拉斯哥(GCS)评分为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以补充静脉营养不足.结果 62例患者中,4例出现腹泻,其余58例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无误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不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预防胃肠粘膜的萎缩,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午水东 《中外医疗》2012,31(15):75-75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间为7~30d,EN支持结束时患者平均体质量、总蛋白、血浆白蛋白与支持前比较。结果 EN支持结束时患者平均体质量、总蛋白、血浆白蛋白均较支持前显著增加,各项指标改善随支持时间延长而明显。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相关指标给予监测分析。结果:分别在1、2周后监测患者的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B)、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等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早期营养支持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粉玲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9):928-929
目的总结了100例重度颅脑损伤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探讨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护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方法对100例病人的陪护进行肠内营养知识宣教,取得其合作,选择鼻胃管喂养方式,注意保护病人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保持喂养管的在位、通畅,做好并发症的防护。结果100例病人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精神恢复良好。结论肠内营养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严格监护,根据不同情况适时调整膳食配方、输注量及方法,并注意对其家属进行肠内营养知识指导,防止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人的营养治疗及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80例按营养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两组营养支持前ALB与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ALB与PA在两组都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用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更好地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脑损伤后胃动力恢复,是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晓希  阎敏  刘载道  汤萍  刘菊英 《上海医学》2007,30(10):741-743
目的研究黄芪联合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营养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尽早(48~72h)予改良匀浆膳加黄芪水煎液(相当于生药60g)治疗,对照组予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商品名能全力)治疗,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共20d。两组营养治疗前、后均测定IgA、IgG、IgM及T细胞亚群,同时监测空腹血糖(FBG)、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及氮平衡(NB)等营养代谢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IgG、CD4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0.01),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值分别<0.05、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gG、IgM、IgA、CD4、CD8及CD4/CD8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治疗后FBG显著降低(P<0.01),ALB和TF显著升高(P值均<0.01),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P<0.01);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FBG、ALB、TF、Hb和N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黄芪联合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血糖及蛋白质营养代谢。  相似文献   

13.
秦唤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44-3545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资料。结果 3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有15例出现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14例。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合理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20例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角肌皮褶厚度、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糖(bloodglucose,BG)、乳酸(1acticacid,LAC)、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死亡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Hb与AL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AC与B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BMI和三角肌皮褶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经鼻空肠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治疗25例(TPN组),应用肠内营养治疗23例(EN组)。观察两组治疗期间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疾病恢复及并发症出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1周后,EN组和TPN组c一反应蛋白水平、ApacheU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N组和TPN组治疗第2天和第14天的血清白蛋白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PN组出现感染7例,腹泻6例,四肢血栓1例。EN组出现感染1例,腹泻1例。结论早期经鼻空肠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安全、可靠、有效,能改善SAP患者营养状况,促进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艮反应。  相似文献   

16.
刘平 《中原医刊》2009,(19):28-2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2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住院天数、各种并发症、病死率和总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治疗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早期鼻空肠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鼻空肠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04年12月~2006年2月收治的47例SAP患者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组和EEN组,观察住院天数、各种并发症、病死率、医疗费用的差异和APACHE-Ⅱ评分等,并将其治疗结果作对比。结果EEN组平均住院天数,二重感染均低于PN组,病死率下降,治疗总费用显著减少,APACHE-Ⅱ评分下降,与P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EN在SAP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许强宏  严静  龚仕金  吴亮 《浙江医学》2009,31(3):301-304
目的 研究微生态制剂强化的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奇偶数法随机分成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强化治疗组应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加微生态制剂,连用1周;对照组单用肠内营养混悬液。监测肠内营养前1d和第8天两组患者内毒素(E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同时测定前1d和第8天粪便中分泌型IgA(S—IgA),检测两组患者菌群失调情况并分类,并观察比较两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第8天外周ET、CRP、TNF—α)、IL-6水平强化治疗组中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强化治疗组粪便中S—IgA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感染等并发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粪便中细菌油镜计数结果显示强化治疗组菌群失调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强化的肠内营养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内营养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防止肠道菌群失调,增强患者机体免疫。  相似文献   

19.
龚鸿昌  余锡斌  邓琳  黄华  米芷颉 《海南医学》2016,(21):3559-3560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30例在术后24 h内开始肠内营养者纳入早期组,26例在24 h后开始肠内营养者纳入延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早期组术后感染总发生率为43.3%(13/30),与延迟组的46.2%(12/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早期组感染时间为(6.5±1.9) d,明显短于延迟组的(8.1±2.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时机对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较小,但是早期肠内营养者感染持续的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粉在严重烧伤患者中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84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行肠外营养支持为主的常规治疗,实验组42例行肠内营养。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结果两组间相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81.0%(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运用肠内营养粉支持严重烧伤患者,可显著增加创面愈合率,减少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