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形态和静脉引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酒精性肝硬化和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CT门静脉成像(CTPV)表现,对比分析其食管静脉曲张、胃静脉曲张、胃(脾)-肾分流及附脐静脉的特点。结果与乙肝肝硬化相比,酒精性肝硬化的食管静脉曲张(EV)以管旁静脉曲张、非前支优势型供血较常见,较多伴附脐静脉曲张,胃(脾)-肾分流以直径大于5cm居多。上述2型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的血液供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酒精性肝硬化的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对临床了解患者门-体侧支循环的曲张静脉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可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8排CT门静脉成像(CTPV)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中显示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确诊为肝硬化的62例患者CTPV资料及胃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PV显示食管及胃底静脉均曲张者17例,胃镜诊断17例;仅食管静脉曲张14例,胃镜诊断13例;仅胃底静脉曲张6例,胃镜诊断为4例。结论 CTPV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显示较好,与胃镜检查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诊断、临床治疗及手术处理方式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进行门静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了解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周围侧支血管及胃左肾静脉分流道的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32例怀疑有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进行门脉CTA检查,分别行动脉期和门脉期双期CT扫描和重建。结果32例患者中有27例存在门脉高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其中4例为胰腺炎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的原因是胰腺炎所致脾静脉中断,造成胃底静脉曲张出血;3例为肝内门脉海绵样变性;9例为门脉高压伴胃底-左肾静脉分流道;11例为单纯肝硬化、门脉高压。结论门脉CTA是门脉高压、食道和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明确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范围、程度及变异,并可发现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的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表现,探讨MSCT门静脉成像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使用16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门静脉高压侧枝血管情况。结果食管下段静脉曲张56例,食管旁静脉曲张23例,胃冠状静脉曲张40例,8例伴副脐静脉侧枝循环开放;腹壁静脉丛曲张呈蛇头征1处;6例脾肾静脉分流;4例胃-肾上腺分流;5例伴门静脉海绵样变。结论MSCTP可较好地显示各类门静脉高压侧枝,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进行门静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了解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周围侧支血管及胃左肾静脉分流道的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32例怀疑有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进行门脉CTA检查,分别行动脉期和门脉期双期CT扫描和重建.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7例存在门脉高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其中4例为胰腺炎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的原因是胰腺炎所致脾静脉中断,造成胃底静脉曲张出血;3例为肝内门脉海绵样变性;9例为门脉高压伴胃底-左肾静脉分流道;11例为单纯肝硬化、门脉高压.结论门脉CTA是门脉高压、食道和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明确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范围、程度及变异,并可发现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CT门静脉造影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CTPV)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同时经胃镜及16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证实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的69例临床确诊为肝硬化患者,观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胃左静脉开口位置的关系,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直径的关系.结果 69例肝硬化患者应用CT门静脉造影方法 可清晰显示门静脉侧支循环血管,其中门静脉主干、胃左静脉均全部显示(100%),89.9%显示食管静脉曲张(62/69),72.5%显示胃底静脉曲张(50/69).胃左静脉开口位于门静脉主干共42例.胃左静脉开口位置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间存在相关性(X2=4.406,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直径无明显关系.结论 CT门静脉造影能很好显示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并可对血管直径进行准确测量;胃左静脉开口在门静脉主干者易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联合应用CT门静脉造影和胃镜检查,能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及其破裂出血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胃底静脉曲张组织治疗术治疗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确诊肝硬化门脉高压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患者,于出血24 h内行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治疗,术后1、3、6个月行内镜随访,观察再出血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好转情况.结果 56例病人全部止血成功,1个月内再发出血5例,3例为排胶期轻度渗血,2例出血量较大,5例病人重新进镜行内镜下喷洒正肾液后血止;6个月内复查无再出血发生.食道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为96%,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为95%.结论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应用内镜组织胶注射联合曲张静脉套扎术是一种安全、疗效肯定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扫描在门脉高压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80例门脉高压患者,分别进行术前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及内镜检查;术前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主要对扩张食道及胃底静脉进行重建,并按照静脉扩张的程度、部位以及胃静脉曲张的不同将其分类,并与内镜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80例门脉高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均能显示扩张的食管下段静脉,其中CTPV1型22例,2型25例,3型13例,420例;胃静脉曲张以胃左静脉为主(GEV1型)的36例,以胃冠状、胃短静脉为主(GEV2型)的34例,以胃冠状、胃短静脉供血(IGV型)的10例。内镜检查结果提示食管下段静脉扩张71例,胃静脉曲张GEV1型37例,GEV2型32例,IGV型11例。多层螺旋CT在显示食道扩张的静脉方面优于内镜组(P<0.05);多层螺旋CT在引流静脉分布的显示方面与内镜组基本一致(P>0.05)。结论:术前多层螺旋CT能准确的判定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扩张静脉的程度及分布,能有效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化岭 《中外医疗》2014,(8):178-179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影像学表现比较CT与内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范围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所有病人参照Child—Pugh的标准分为三级(A组29例、B组23例、C组8例)。60例病人均使用GE64排螺旋CT扫描仪,层厚为5mm,重建层厚1.25mm,层间0.6mm。门脉期数据重建后传输到ADW4.4工作站,对其给予图像后处理操作,主要以最大密度投影、多曲面重组以及容积再现3种方式为重建方法。将临床诊断记录消化道出血史,将所有的病人分为两组,出血组30例和未出血组30例。结果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状态下,胃左静脉、门静脉直径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排螺旋CT不仅将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情况给予清楚、令面的显示,同时还能够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位置与程度。结论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检测相对于胃镜检查具有一致性,并且更为直观;64排螺旋CT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以及分级诊断成像方面有相对较高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分级与CT下食道静脉曲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位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及食道CT检查,测量CT图像下食管腔内曲张食道静脉直径.结果 不同食道曲张静脉组CT图像下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加重和CT图像下食道曲张静脉直径成正相关(r=0.8031,P<0.01).结论 食道CT能够评估肝硬化患者食道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对于需要了解食道静脉曲张程度而又不适于做胃镜的患者,此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了解食道静脉曲张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确定能否借助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FS)测定肝硬度(LS)与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预测静脉出血的发生。方法选定100例肝硬化患者,按有无EV分成两组:组1:无或1级EV(65例),组2:2或3级明显EV(35例)。又把其中54例EV患者分成两个亚组:组Ⅰ:无出血史(37例),组Ⅱ:有出血史(17例)。通过不成对t检验对比组间LS差异,并通过使用ROC曲线确定EV和出血风险的阈值。结果组1与组2患者相比其平均LS值明显降低。通过ROC曲线确定30kPa为EV存在与否的LS阈值,敏感性83%,特异性62%,阳性预测值76.2%,阴性预测值71.3%。组Ⅱ(17例)的平均LS值明显高于组Ⅰ(37例)患者。51 kPa作为预测食管静脉出血发生的LS阈值,其敏感性为54.1%,特异性为83.0%,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55.1%。结论通过Fibroscan测定LS值是一种检测EV和预测EV破裂出血的可靠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左静脉扩张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在伴有或不伴有其他侧枝循环时胃左静脉增宽与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使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三组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及其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胃左静脉内径及其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进行了测量,并比较三组的食管静脉出血率。结果:曲张组的胃左静脉宽度、血流速度、血流量、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率均大于其他两组,脾肾分流组的胃左静脉的扩张程度及出血发生率均小于其他两个组,脐旁静脉组的胃左静脉扩张程度与脾肾分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没有其他分流的情况下,胃左静脉扩张患者的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率高,脐旁静脉开放可以减少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几率,而有脾肾静脉分流患者的食管静脉出血率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5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其是否合并出血分为2组,出血组120例,未出血组132例。统计2组性别、年龄、血常规及生化结果、凝血功能、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HP感染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消化性溃疡、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情况、胃左静脉内径、血红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16 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4.54,95%CI 2.737.54,P=0.01)、胃左静脉内径(OR=1.53,95%C11.017.54,P=0.01)、胃左静脉内径(OR=1.53,95%C11.012.30,P=O.04)、PT>16 s(OR=2.15,95%CI 1.512.30,P=O.04)、PT>16 s(OR=2.15,95%CI 1.513.06,P=0.01)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9.06,95%CI4.963.06,P=0.01)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9.06,95%CI4.9616.57,P=0.01)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腹水、胃左静脉内径、PT>16 s和食管胃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4.
杜永龙  刘蠡 《河北医学》2010,16(6):681-683
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洛赛克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9例经内镜证实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用奥曲肽联合洛赛克治疗,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联合洛赛克治疗,同时采用补液、输血等对症支持疗法。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05%,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洛赛克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显著,副作用小,优于垂体后叶素联合洛赛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万宁  林丽立 《四川医学》2010,31(8):1100-1102
目的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8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EVS治疗组(n=29)、EVL治疗组(n=39)及二者联合治疗组(n=30)。通过观察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EV复发率及再出血率等指标,比较三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EVS、EVL组和联合治疗组的EV消失率分别为86.2%、87.1%和90%;EV复发率分别为37.9%、35.9%和16.7%;随访3年再出血率为44.8%、35.9%和22.2%(P〈0.05)。结论 EVS、EVL均为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但二者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套扎术和硬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64层螺旋CT表现和特征,探讨64层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对6例CTPV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CTPV的64层螺旋CT平扫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软组织影。本组全部病例均见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闭塞和(或)狭窄,正常门静脉系统结构消失,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表现门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因栓子闭塞和(或)狭窄5例,门静脉管腔增宽,内可见低密度充盈缺损1例,门-门侧支血管6例,胆管周围静脉丛曲张3例,胆囊静脉丛曲张2例,胃左静脉曲张5例。门一体侧支血管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例,腹膜后静脉曲张2例、脾胃-肾静脉分流3例。增强扫描肝实质灌注异常2例,胆囊、胆管壁增厚2例,合并管腔狭窄5例。结论64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栓塞及其周围迂曲扩张的侧支静脉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套扎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短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63例肝硬化患者经过常规胃镜检查已确诊食管静脉曲张,随后在胃镜下对食管静脉曲张进行急诊、择期套扎,其中1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并于胃镜下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51例择期行内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63例患者均于术后4周复查胃镜,并评价套扎术后并发症。结果:54例(85.7%)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明显减轻,其中9例(14.3%)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完全消失。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49例(77.8%),吞咽困难12例(19.0%),发热8例(12.7%),术后出血5例(7.9%)。63例患者术后4周均未发生死亡。结论:内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是一种临床上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晋琼玉  徐泽艳  徐静  肖凌  代永娟  吴攀 《西部医学》2013,25(9):1365-1367,1370
目的观察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术及药物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确诊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生长抑素、泮托拉唑、心得安等药物治疗,观察组行内镜下套扎联合聚桂醇硬化术及生长抑素、泮托拉唑、心得安等药物治疗,观察所有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3、6、12、18个月后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总消失率、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曲张静脉总消失率、早期再出血率、远期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术及药物治疗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