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论消渴谭一松(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内经,消渴,病因病机,治疗理论消渴病名首见于《内经》,以其病邪的性质、发病的部位及证候的表现不一,又有鬲消、消中、消瘅、肺消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无专篇,然从散在的篇幅中,对消渴的论...  相似文献   

2.
对《内经》论消渴病重在胃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消渴病的病机不是以肾虚为本,而是以胃热为本;不是以燥热为标,而是以气虚和阴伤为标;胃热是因,气虚和阴伤是果。今就此问题探讨于下,供同道们参考。1 《内经》认为消渴病的根本在于胃热《内经》首创“消渴”病名,虽未设专篇讨论,但内容散见于诸篇经文之中,并就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在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六淫侵袭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相似文献   

3.
以《内经》"二阳结,谓之消"的理论剖析消渴病的发病病机,并结合"三消"论中消渴病发病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变与临床表现剖析"二阳结"思想在古代组方中的多重内涵,以及"二阳结"思想对古代消渴病饮食调摄的深远影响;同时分析近现代名老中医对"二阳结"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内涵的迁移及扩大,丰富消渴病从脾胃系统论治的立法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理法方药运用是从《内经》中提出消渴开始的,但《内经》多理论而少方药。此后,历代医家随着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逐渐深入,理法方药运用也逐步充实起来。《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消渴之名,认为其病位多在上、中二焦,始于胃而极于肺。并根据病人的体质等分为肺消、膈消、消中等。关于病因及治法也有了初步而较简单的认识,除论及火热及禀赋不足外,也暗示了湿郁在消渴病中的重要性,清代更提出病位在肝的理论,发挥《内经》而立化痰利湿治法,并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来,基本形成了辨证论治消渴病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内经》正邪离合论与中医病邪理论的气化观宫锡杭,陈受强北海市皮防院关键词内经,邪气,正气,气化学说中医的“邪气”与“正气”作为一对应用广泛的概念,涉及中医发病观,邪正虚实病机与扶正祛邪治则等重要理论的阐释应用。但一般解释往往偏重于正邪的对立斗争,而忽...  相似文献   

6.
《内经》厥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归纳整理《内经》有关厥证的论述,将其分为病因病机与临床症状两类,并与现代临床病证加以比较,以揭示《内经》所论厥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探析《内经》七篇大论对疾病的认识,认为这些理论与《内经》其他篇章的论述有明显的不同。它们的特点有:论病证重症状描述,少病理分析;论病因重气候变化,少内因认识;论病机重五脏乘侮,少阴阳虚实探析;论治病重治则治法,少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8.
再论消渴病概念与临床面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与2型糖尿病(T2DM)均为饮食相关性疾病,从脾瘅到消渴病,再发展为偏枯、雀盲等,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再到并发症期的自然发展过程相吻合,但在T2DM中约85%的患者肥胖或超重,60%血脂异常,80%的症状不典型,50%的无任何症状。许多患者初次诊断为T2DM就已经存在早期血管并发症,故与传统具有“三多一少”,病机为“阴虚燥热”的消渴病有本质的区别,见于肥人的消渴病符合《内经》“中满内热”理论,由此推测,在消渴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另外一条非“阴虚燥热”的发展/转变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内经》六气病机理论中体现的选择论,即天人同气相求中双向随机选择的病机理论,论述了《内经》对天人相应内外六气的多层次关系的认识,以及中医六淫病因的关系客体属性,阐明了六淫致病同气相求的随机性、选择性病机。同时强调从《内经》的气化学说去研究中医六气病机和六淫病因,应立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选择论,正确地认识和发展中医病机学。  相似文献   

10.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11.
湿证论     
湿为六气之一。湿邪发病,比比皆是,何止万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伤寒论》的气化学说,认为太阴本湿而标阴,因其标本之气相同,故太阴病从本湿之化。从《内经》到《伤寒论》所论之湿病,无不与太阴脾家密切相连。这是一条主干线,必须在其指导下来辨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元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病基本病因病机的观点因与实际临床不尽相符,近年来受到质疑。认为元气不足是消渴病原始病因病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继发改变之一,痰湿浊瘀的形成既是元气亏虚的病理产物,且导致消渴病的诸多并发症,又是妨碍元气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伏气温病学说《内经》探源杨钦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510407)关键词:伏气温病;《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28;R22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医家大多认为是伏气温病学说的主要理论渊源所在,但...  相似文献   

14.
再谈厥     
拙作《辨厥》一文,归类和辨析《内经》对厥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论述,和《伤寒论》以及后世文献对厥的分类认识,已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12期发表。因假期得闲,重读有关著作,又觉对厥的认识意犹未尽,欲深入讨论《内经》与《伤寒论》对寒厥和热噘的异同,以及厥与中风、痉、痫的主要区别,和厥与闭脱的关系,故撰此文,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1 《内经》与《伤寒论》对寒厥和热厥之异同尽管在《内经》与《伤寒论》中都有寒噘和热厥,但细玩之,可以区别如下:病因《内经》强调内因,如《素问·厥论》云:“其厥也,不从外,皆从内也。”以酒色、劳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沿革来看,"痰湿困脾"是消渴病的根本病因病机,"健脾化湿"是治疗本病的大法;从"三因制宜"来看,"痰湿"是消渴病的根本致病因素,"健脾化湿"法应当贯穿本病治疗始终。随着消渴患者的日渐增多,医家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是百家争鸣,目前对于消渴的治疗有"阴虚论"[1]、"痰瘀论"[2]、"肾虚论"[3]、"脾虚论"[4],许多医者亦通过临床资料证实各自疗法的有效性,笔者长期从事消渴病的治疗,在临床闲余之时翻阅古籍,来谈谈治疗本病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辛开苦降的代表方。近年来,从脾论治糖尿病的观念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消渴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的消渴病。本文着眼于其治疗消渴病的中西医机制,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汉方医学对国内经方研究产生着深刻影响,藤平健所倡的并病论是《伤寒论》研究中的一个分支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方派对并病的认识。国内学者在引用并病论时,往往引用其定义或者某一方面的观点,容易忽视其学术背景。藤平健先生认为《伤寒论》三阴--It与经络学说没有关系,是以三阴三阳概括六种病,《伤寒论》并非以《内经》为基础,不同意用《内经》的观点解释《伤寒论》,《伤寒论》中存在后人掺入等情况。学习并病论,不能脱离其学术背景,不能以国内学院教育所得到的观点解读、认识并病论。  相似文献   

18.
《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色孙桐(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内经教研室210029)主题词《内经》,养生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道生”、((l经b非常重视养生,在《素问》的前三篇即《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冲就作了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论痿 ,散见于多篇 ,而以《素问 .痿论》记述尤详。病因分内外 ,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论病机突出在肺 ,但“肺热叶焦”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 ;五脏气热和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其重要病机 ,然又总以气血津液的消损为其基本病机特征。论治疗突出在阳明 ,但“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 ,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 ,既要重视阳明 ,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才符合《内经》旨意。后世对于痿证理论的阐发 ,也是建立在《内经》论述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是一种累及多个脏腑的疾病,中医学对该病认识较早,且从《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古籍中,均能读到关于消渴病因、病机、临床特点之详尽论述。中医学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结合长久以来对消渴病并发症丰富的诊疗经验,在诸多经典古籍中详尽记录了临床疗效显著的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经方治疗消渴病并水肿良方众多,除了真武汤、五苓散、小青龙汤外,还有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实脾散等,历经验证,疗效卓著,体现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活用经方,着实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