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髂外动脉血栓形成早期血管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经验。方法:对5例髂外动脉血栓形成早期(<24h)进行大剂量(4000IU/min)和短时间(平均2.7h)血管内局部灌注溶栓。结果:阻塞血管完全开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髂外动脉血栓形成早期血管内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应用尿激酶介入性治疗急性脑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所致的缺血性脑中风经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及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效果,本文通过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rs法将导管选择性插至脑动脉造影并溶栓治疗1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尿激酶用量25万单位至100万单位。结果:本组19例急性脑梗塞病例闭塞血管影像学再通89.5%(17/19),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89.5%(17/19),其中治愈率36.8%(7/19),显效42.1%(8/19),有效10.5%(2/19),无效10.5%(2/19)。提示:急性脑梗塞的脑动脉内溶栓疗法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手段,特别对早期脑梗塞疗效较好,其预后与发病时间及闭塞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肱动脉进行检测,观察反应性充血后和服用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并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加压释放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P〈0.05)。血管内皮功能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成负相关关系(均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成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既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又有血管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超声是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病例早期确诊并手术探查修复,血管修复的方法有血管修补缝合术、端端吻合和自体静脉移植术。结果:1例血管吻合重建血循环后因肢体损伤严重、广泛坏死而截肢、其余33例全部存活。结论:(1)四肢主要动脉损伤诊断明确或疑有血管损伤者应尽早手术探查;(2)血管修补缝合术、血管端端吻合术是主要修复方法,血管缺损2cm以上者应行自体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行CT检查,32例行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2例行CT血管成像检查(CTA),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4例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查。结果:典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6例(48.48%)。MRI检查均发现相应病灶,新发病灶以桥脑梗死最多见,共12例,占36.4%,中脑4例(12.1%),延髓与小脑均为6例(18.2%)。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以桥脑梗死为最多见,临床症状复杂,MRI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检出率较高,血管成像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血管,故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早行MRI及血管成像(MRA、CTA、DSA)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6.
Wang MQ  Liu FY  Shi XJ  Yu Q  Zhang WZ  Zhou N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67-2771
目的 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OLT)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9例OLT后早期HA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男性8例、女1例,年龄32-63岁(平均47.6岁),9例均表现为术后转氨酶、胆红素进行性增高。HAT发生于移植术后16h-10d(平均5d),超声波检查提示HAT、为血管造影证实。介入治疗方法有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低剂量溶栓和肝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同时经静脉给予低剂量肝素。肝动脉内溶栓期间间隔12h复查超声波。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7例,占78%(7/9),复查血管造影显示肝固有动脉有血流通过,肝内动脉分支显影,肝功能明显改善,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时间为12h-9d(平均4.8d)。7例溶栓成功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固有动脉吻合口处狭窄,其中6例狭窄程度〉90%、进行了肝动脉狭窄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溶栓治疗失败2例。1例于溶栓开始后12h发生腹腔内出血,做急诊开腹探察、发现肝动脉吻合口出血,随即做再次吻合。1例留置导管溶栓7d后未能开通肝动脉阻塞,但向肝脏供血的侧枝建立、肝功能有所改善,未做进一步治疗。7例治疗成功者术后随访2-14个月(中位值6个月),一般情况良好,复查超声波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OLT后早期HAT的有效方法,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腓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瑞斌  李学渊  陈宏  魏鹏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61-1162
目的分析腓动脉穿支的发出位置、蒂部长度及管径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解剖20例甲醛浸泡尸体20侧小腿,观察并分析腓骨长度,腓动脉穿支数量、距离腓骨小头的位置、各穿支的管径及血管蒂的长度。结果腓动脉穿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13.4±0.90)、(17.2±1.13)和(21.3±0.77)cm四处的穿支出现率较高,分别为90%、80%、85%和90%,穿支直径分别为(1.33±0.39)、(1.30±0.46)、(1.17±0.30)和(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5.83±1.73)、(5.44±1.09)和(5.1±1.93)cm。结论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血管管径在约1 mm,适宜血管吻合,血管蒂长度约5 cm,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皮瓣血管蒂,适合穿支皮瓣设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周围血管检查(personal vascular laboratory,PVL)与双功彩超在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优缺点和相对适应症。方法对29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应用PVL、双功彩超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与动脉DSA相比,PVL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符合率为73.9%;双功彩超与动脉DSA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VL仍不失为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初步筛选方法,双功彩超可为下肢动脉闭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冯益萍  范莉  颜紫宁  芮逸飞 《现代医学》2014,(11):1317-1319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评价并比较不同踝肱指数(ABI)值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情况。方法:测量140例共280支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的ABI。根据ABI值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ABI组(179支血管,0.9≤ABI≤1.3)、低ABI组(71支血管,ABI〈0.9)、高ABI组(30支血管,ABI〉1.3)。应用血管超声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计算和比较各组下肢动脉有斑块与无斑块的百分比。结果:正常ABI组下肢动脉中有斑块与无斑块的分别为92支(51.4%)与87支(48.6%),低ABI组下肢动脉中有斑块和无斑块的分别为70支(98.6%)与1支(1.4%),高ABI组下肢动脉中有斑块和无斑块的分别为12支(40.0%)与18支(60.0%)。正常ABI组和高ABI组下肢动脉的斑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但均明显低于低ABI组(P〈0.05)。结论:在ABI正常和增高的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比例也较高,评价下肢动脉病变应将ABI与血管超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38例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诊断的四肢病变。其中骨肿瘤性病变13例,血管创伤性病变10例,风心病致四肢动脉栓塞7例,血栓闭塞性动脉5例,动脉硬化3例,结合本文病例讨论了有关病变的血管造影征像,评价了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四肢疾患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Andrew  W  Bradbury  Donald  J  Adam  施德兵 《英国医学杂志》2007,10(6):327-328
在近期的BMJ中,Collins和其同事撰写的一篇系统性综述比较了多普勒超声扫描、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见本期第344页),这篇综述还评价了这些检查方法对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该综述发现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较CT血管造影特异度更高(能更好的排除下肢动脉50%及以上的狭窄),较多普勒超声扫描敏感度更强(能更好的发现下肢动脉50%及以上的狭窄)。与传统血管造影相比,磁共振血管造影一般更易被患者接受。然而,这些结果对实践中的临床医生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的脑功能,以评价其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于本院进行超选择性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并选择同期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的评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下肢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MSCT对本院临床32例怀疑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扫描,并通过3D血管成像(3D-CTA)技术显示下肢血管。结果:32例患者下肢血管疾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中,共发现92个动脉节段不同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其中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包括腹主动脉型1例,髂动脉型2例,股腘动脉型8例,小腿动脉型4例,广泛型7例。5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中髂总动脉3例、髂外动脉2例。5例为多发性大动脉炎。8例同时接受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同MSCTA检查,对比结果表明,MSCTA在显示下肢股动脉和腘动脉等主干血管狭窄和闭塞方面和DSA有着很好的一致性,符合率几乎达100%。结论:MSCTA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三维血管形态,在诊断和评价下肢动脉性疾病方面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头臂供血动脉狭窄,尤其是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可以通过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治疗达到满意疗效。134例此类患者中的125例(93%)经PTA治疗获得早期治疗效果,追踪复查的84例患者除1例复发狭窄外,其余83例(98.8%)获得中长期疗效。头臂供血动脉闭塞的PTA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5.
唐栎 《中外医疗》2012,31(14):176-177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72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的系统方法进行护理,并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情况。结果 72例溶栓患者共发现闭塞血管者51例(70.83%),主要有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的主干和(或)分支闭塞、大脑前动脉闭塞、椎-基动脉闭塞。有21例(29.17%)尚未发现闭塞血管。经溶栓治疗,最终完全再通27例,部分再通者13例,未通者11例,血管总体再通率达78.4%。3例并发脑疝,最终死亡。结论动脉溶栓围手术期的严密观察和配合,优点主要为药物可直接进入病灶,精确定位,疗效比全身用药更加显著,创伤少、安全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血管显像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腹部血管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机,选取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30例,以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n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进行腹部血管重建。在VR图基础上,再分别选取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IMA),脾动脉(SA),肾动脉(RA),应用血管探针技术(vessel probe,VP)观察血管腔内情况,并与VR及MIP对照。同时测量VP可显示的最小血管内径。结果VP能较全面显示SMA、IMA、SA及RA的壁上钙化及软化灶情况,能显示其位置及大小,测量其CT值。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最小血管管径为0.9-1.5mm。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探针技术、VR及MIP相结合能更全面准确显示腹部血管情况,VP将在CT血管造影显像中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漆剑频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5,24(6):453-455,458,478
头臂供血动脉狭窄,尤其是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可以通过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治疗达到满意疗效。134例此类患者中的125例经PTA治疗获得早期治疗效果,近踪复查的84例患者除1例复发狭窄外,其余83例获得中长期疗效,头臂供血动脉闭塞的PTA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VB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VBT患者行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后对残余狭窄〉70%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评价发病6个月后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尿激酶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42.86%),部分再通7例(33.33%),无变化5例(23.81%),总溶通率达76.19%。2例左椎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后残余80%狭窄,采用微球囊扩张后痊愈;3例椎动脉和2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溶栓后在血管狭窄〉70%处放置支架,4例痊愈,1例死亡。6个月后,除4例死亡,3例重度残疾外,其余14例GOS评分均〉3分。结论:动脉溶栓加球囊成形术或支架成形术是急性VBT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SIVAD)是指孤立发生于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等及其分支血管的动脉夹层,而主动脉不受累及。SIVAD以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为主,自发性孤立性腹腔动脉夹层(SICAD)报道较少[1-10]。随着MSCT血管造影(MSCTA)的广泛应用,SIVAD检出率明显增加,SICAD检出率也相应增加。笔者回顾了11例SICAD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其MSCTA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乔正荣  时德 《重庆医学》2002,31(3):170-171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治。方法:总结35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诊治经验。栓塞原因:心源性23例(66.9%),其中房颤19例(54.3%),动脉硬化6例(17.1%),血管损伤3例(8.5%),不明原因3例(8.5%),栓塞部位;17例(48.6%)股动脉,6例(17.1%)Guo动脉,5例(14.7%)髂动脉,4例(11.6%)Guo动脉远端,2例(5.7%)肱动脉,1例(2.8%)腹主动脉跨栓。治疗方法:12例Fogarty导管取栓,11例溶栓抗凝治疗,3例人工血管搭桥,6例截肢,3例自动出院。结果:治愈22例(62.9%),改善4例(11.4%),裁肢6例(17.1%),自动出院3例(8.6%)。结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时取栓和溶栓抗凝综合治疗是降低截肢率,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