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60例。动脉溶栓组患者给予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溶栓前及溶栓后2 h、12 h、24 h、3 d、7 d、15 d、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及溶栓后6 h、3 d、7 d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64,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5 d、30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患者溶栓后2 h、1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溶栓前两组患者TT、P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患者溶栓后6 h、3 d、7 d TT、PT长于静脉溶栓组,溶栓后6 h、3 d 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7 d两组患者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7%,低于静脉溶栓组的25.0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相当,但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起效时间短,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无效率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试验组选择04.5 h内发病给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对照组选择与试验组同期发病的04.5 h内发病给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对照组选择与试验组同期发病的04.5 h内未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试验组给予溶栓治疗外其余治疗与对照组一致。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30 d、90 d的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17),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试验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22.709,95%CI 5.0194.5 h内未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试验组给予溶栓治疗外其余治疗与对照组一致。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30 d、90 d的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17),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试验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22.709,95%CI 5.019102.743,P=0.000)及早期症状改善(OR=0.065,95%CI 0.012102.743,P=0.000)及早期症状改善(OR=0.065,95%CI 0.0120.364,P=0.002),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0.273,95%CI 0.0830.364,P=0.002),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0.273,95%CI 0.0830.904,P=0.034)及基线NIHSS评分(OR=0.866,95%CI 0.0830.904,P=0.034)及基线NIHSS评分(OR=0.866,95%CI 0.0830.904,P=0.041)。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确切,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症状改善为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1月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分组。静脉溶栓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转愈率;治疗后半年死亡率、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结果动脉溶栓组急性脑梗死治疗转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动脉溶栓组治疗后半年死亡率、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少于静脉溶栓组,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动脉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改善神经功能和血清学相关指标,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兆  张千  李先锋 《内科》2014,(4):383-38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ACI)的效果,评价发病3~6 h内动脉溶栓和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发病6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发病3~6 h内)18例患者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发病3 h内)15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h、24 h、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90 d的Barthel(B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h、24 h、14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7 d、90 d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04例,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rt-PA动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照组单纯使用丁苯酞,随访9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并统计两组治疗安全性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90 d,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于对照组(P<0.05),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90 d,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再发脑出血和再发脑梗死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恶变或死亡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且早期溶栓治疗后,能减少再发出血和再发梗死比例,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8月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分为研究组(发病至治疗时间为4.5~8.0 h)和对照组(发病至治疗时间4.5 h),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90 d Bathel指数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预后良好率。结果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 NIH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 NIHSS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 Bathel指数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后90 d Bathel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90 d Bathel指数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非症状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时间窗为4.5~8.0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窗4.5 h的患者相当,但治疗时间窗4.5 h的患者远期日常生活能力更优,因此治疗时间窗为4.5~8.0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也应尽量选择rt-PA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含量变化.方法 随机将收治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O、ET的测定,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ugl Meyer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thel指数评分.结果 在治疗后第3、7、14天亚低温组NO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在治疗后第7天亚低温组E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第3、14天亚低温组E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thel指数和Fugl Meye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亚低温组NIHSS评分比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亚低温组Bathel指数和Fugl 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55例,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26例和静脉溶栓组29例,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和3 d分别测定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活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30 d行疗效判定。结果动脉溶栓组平均NIHSS评分结果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溶栓后6 h、24 h及3 d TT和PT与动脉溶栓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但FIB较动脉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总显效率分别为80.77%和68.97%。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均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前者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头部亚低温疗法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S100B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延安大学咸阳医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老年ACI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部亚低温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S100B蛋白及Hcy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S100B蛋白及Hcy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S100B蛋白及Hcy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头部亚低温疗法治疗老年ACI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清S100B蛋白、Hcy水平,有利于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加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和疗效(优良率)、术前、术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和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后循环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脑梗死体积及APACHEⅡ评分的影响,评价局部亚低温的疗效。方法将31例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溶栓后局部应用亚低温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第1天)、第3、7天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测量脑梗死体积,行APACHEⅡ评分。结果入院时及入院第3天两组脑梗死体积及APACHEⅡ评分无差异(P0.05),在第7天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APACHEⅡ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能够抑制急性期脑水肿进展,对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但不能降低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动脉留置导管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A、B、C三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局部留置导管灌注溶栓及术后注药等综合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3d血管计数,同时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4、21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进行评分。结果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管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1d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进行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A组治疗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局部灌注溶栓加术后导管给药治疗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且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采用尿激酶进行责任血管的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52例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分别于溶栓治疗前及溶栓24h、7d、14d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d、14d,两组NIHS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溶栓24h后,动脉溶栓组病人的责任血管再通率为79.31%,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596.2%(P00.5);治疗12个月后,动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为60.34%,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40.38%(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7月上海同仁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根据溶栓治疗14 d内出血转化发生情况为观察组(有出血转化,n=29)和对照组(无出血转化,n=44)。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后12 h及3、5、7、14 d血清MMP-9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治疗1年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后12 h、3 d血清MMP-9水平上升,而后持续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溶栓治疗后12 h血清MMP-9水平上升,而后持续降低(P0.05);观察组各时段血清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后12 h NIHSS评分降低,溶栓治疗后3 d NIHSS评分升高,而后持续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持续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段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较高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对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具有一定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评价尤瑞克林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2例,仅给予rt-PA(0.9 mg/kg);试验组22例,rt-PA(0.9 mg/kg)溶栓后静脉滴注尤瑞克林(0.15 PNAU/d,连续7 d).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是溶栓24 h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次要评价指标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 结果 溶栓24 h内,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对9.1%,X2=0.00,P>0.05),再梗死率有降低趋势(18.2%对31.8%,X2=1.091,P>0.05).溶栓治疗后1 d、21 d和90 d,试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9、2.913、2.187,均P<0.05),试验组90 d 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9,P<0.05). 结论 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尤瑞克林提高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S评分和NIHSS评分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93例拟行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rt-PA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mRS评分、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6.67%)(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8 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7 d、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437,P0.05)。结论按照溶栓指南进行规范化操作和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发病4.5 h内给ACI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mRS评分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还是选择性动脉溶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以选择一种最佳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途径,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方法 60例患者均为我科2006年11月—2009年9月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静脉溶栓32例,选择性动脉溶栓28例。(1)静脉溶栓:静脉滴注尿激酶;(2)动脉溶栓:从股动脉插管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射尿激酶。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h,1、3、7、14,28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动脉溶栓组有效率78.6%,显著有效率57.1%;静脉溶栓组有效率71.9%,显著有效率31.3%;选择性动脉溶栓显著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总有效率、脑出血、病死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介入溶栓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更少,疗效更为显著,应当在有手术条件的医院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h、14d、3个月行NIHSS评分,3个月时行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造影发现闭塞38例,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完全再通21例,部分再通12例);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3个月时mRS评分≤3分者28例;其间颅内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能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护理和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选择74例经静脉溶栓治疗且住院超过1个月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对照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常规护理,试验组开展医护一体化护理。采用卒中量表(NIHSS)和简易认知功能量表(MMSE)对患者溶栓前、溶栓治疗后24 h、15 d及1个月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上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对患者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个月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溶栓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38、0.285、0.297、0.185,P均>0.05)。随着溶栓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认知功能评分均呈升高趋势,经统计学分析,溶栓后24 h、15 d和1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83、6.352、7.185,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