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80例手足口病患儿,对其手足口病变与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手足口病1~3岁患儿约占63.1%,高于其他年龄的患儿(P0.05),区域分布乡村发病率55.2%,城区44.8%,乡村明显偏高(P0.05)。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春节(4~6月);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主要集中为发热、皮疹、神经系统症状等。结论分析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地域、季节等,加强儿童家属及幼师的预防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分析。方法从该院中提取从2015年1月-2017年5月期间的15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作为该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收治的患儿基本病例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对这些患儿进行流行性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回顾性调查。结果这150例患儿的性别比例为男比女为2:1,年龄范围集中在1~5岁之间。临床症状表现多为的皮疹和发热;发病期全年都有,其中夏秋是发病的高峰期。结论关于该次对于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发病,性别比例男性要高于女性,发病期多在夏末秋初。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发热门诊患儿流行病学规律及临床特点,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门诊2014年3月-2015年2月接诊的2018例患儿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结果:一年中发热患儿多集中在2014年春夏季,发热的病因诊断分类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共1658例(82.16%),发现传染病21例(1.04%),发热小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18例。结论:对发热病例统一收治,及时掌握发热门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对传染病防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预防和控制对策。方法以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1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展开研究,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特点。结合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和临床实际诊治经验,提出针对性预防和控制管理措施。结果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5岁以下儿童在所有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占比达到88.09%;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中以夏季人数最多,占比58.33%,秋季次之,占比28.57%,春季和冬季发病率较低,占比均不足10.00%;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后患儿会在手部、口腔、足部和臀部等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其中多以口腔为首发部位,同时患儿均伴随有发热症状。其中也有很多患儿伴随发生咳嗽、恶心、呕吐症状,少数患儿伴随易惊症状。结论针对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症状和发病特点应采取加强小儿手足口病社会宣教,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加强学校等幼儿集中地区的病情预防;加强医院急诊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等措施,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疾病转归。方法对2008年12月—2009年11月门诊及住院的969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多在1~5岁,成人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日期在4—7月和9—11月,发病多集中在儿童聚集点如幼托所等;患儿均有皮疹,56%有发热史,住院率为9.28%,住院患儿手足口病合并其他并发症者占40%,1例住院患儿因神经源性水肿、急性呼吸衰竭死亡,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6.2±2.8)d。40例行病原学检测,其中EV71阳性18例,CoxA16阳性15例,阴性7例。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多见人群聚集处,消毒不易彻底。合并有并发症者病情进展快,易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处理以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为原则。治疗以广谱抗病毒和增加免疫力为主,伴其他并发症者予对症治疗。无并发症者预后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特点,为手足口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及教训.方法:收集2010年一年内我院1657例手足口病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发病的患儿年龄处在1~7岁(98%).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皮疹,皮疹部位以手、足、口、臀、膝等为主.1469例患儿均出现了皮疹,其中1326例(82.89%)患儿出现了发热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下降71例,占4.3%;白细胞上升505,占30.5%.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较好,本组1657例患儿全部在7天左右治愈.结论:手足口病多发病率较高的是3岁以下幼儿,每年的4至12月,即夏季和秋季为发病高峰.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方法对2009年2月—2010年1月本院门诊以及接受住院治疗的14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临床手足口病通常以1~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多;发病时间大多集中于3—7月及9—12月;临床手足口病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皮疹表现,约有51.4%(73/142)的患儿存在发热史,其住院率约为9.86%(14/142),住院手足口病患儿伴发其他临床并发症者约为37.32%(53/142),住院时间为(5.9±2.7)d,无死亡病例。经临床病原学检查EV71肠道病毒阳性患儿为17例;CoxA16柯萨奇病毒A组阳性患儿为13例;CoxA16柯萨奇病毒A组阴性患儿为7例。结论临床手足口病的传染性相对比较强,治疗以应用广谱性抗病毒药物以及增加患儿机体的免疫力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手足口病患儿55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完成相关检查,查阅患儿病例资料,统计并记录患儿发病月份、年龄及性别,针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合理的预防干预对策。结果入组550例手足口病患者在不同月份均有发病,发病月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6月、5月及4月,发病率分别占20.36%、16.18%与12.18%;55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353例,占64.18%,女197例,占35.82%(P0.05);发病年龄人群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3岁、4岁及5岁,分别占:34.55%、29.09%与20.91%。结论手足口病多发生在男性人群中,且以3~5岁居多,发病月份多集中在2~6月份,应加大手足口病宣传力度,对于高发季节加强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对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2008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42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从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及地域分布等几个方面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结果: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发病时间集中在5~8月,患儿多来自当地。该病不会产生后遗症,但并发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结果:对手足口病患儿应加强日常监测与报告,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早隔离,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恶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纳入2016年1月—2017年6月该院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为对象,将患儿依入院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单纯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用干扰素+康复新液;对患儿各项临床治疗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消退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用药干扰素治疗的同时再接受康复新液治疗,可快速降低患儿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促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确诊的90例手足口病患者,收集手足口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结果:手足口病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以及纳差症状;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症状,以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出现于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所有病例经治疗均达临床痊愈出院,预后良好;手足口病发病病程中主要表现为脾肺湿热证和湿热薰蒸证,后期少部分出现脾肺气虚证。结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手足口病普通型病例进行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临床及其特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研究方法,对837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证候、病情演变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以男性、农村患者为多;年龄多见于1~3岁之间;症状:疱疹、皮疹为最多见,其次口腔溃疡与疼痛、纳差;一半以上有发热、乏力等,其余症状为非特异性的;中医病位多在肺、脾、心;病理性质:热毒夹湿;一般5d左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手足口病普通型多见于婴幼儿,有皮疹、口腔溃疡与疼痛、纳差、发热四大表现;病位在肺、脾、心;性质:热毒夹湿;病程:5d左右症状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并探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400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对其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 4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3岁285例,3~5岁94例,>5岁21例,<3岁人群发病率最高,占71.25%(285/400);所有患病人群中,散居儿童265例,幼托儿童125例,学生8例,不详2例,散居儿童所占比例最高,为66.25%(265/400);经个性化护理干预后,显效278例,有效9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高达93.50%(374/400)。结论从调查结果来看,手足口病发病趋势较为严峻,以<3岁儿童为高发人群,经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后可有效缓解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对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特征为发热、恶心呕吐及手足口疱疹等;有60例为普通病症,有3例偏重症的,还有1例重症患儿。经综合性治疗后,均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要重视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结合其临床症状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效率,严控病情的传播,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50例临床治疗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门诊治疗的患有手足口病的10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采用的是常规治疗,观察组50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α-1b干扰素雾化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0%、82.0%,存在较大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采用α-1b干扰素雾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优于单一使用常规治疗的疗效,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手足口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疱疹性口腔炎,手、足、肛周可发生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瘫痪等,重者可致死亡。我院2009年2月—2010年5月对50例轻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治疗观察,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门诊临床确诊患儿50例,均为发病初期就诊,符合普通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男36例,女14例;年龄1~5岁。患儿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一般情况有可比性。1·2方法治疗组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1~2岁1支/d,2~5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治疗手足口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3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蓝芩口服液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患儿63.33%,P0.05;观察组患儿皮疹消失时间4.2±1.7d,发热持续时间2.1±1.4d,口腔溃疡消失时间3.2±1.3d,对照组患儿皮疹消失时间6.3±2.5d,发热持续时间3.6±1.5d,口腔溃疡消失时间5.1±1.8d,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蓝芩口服液可有效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安全有效,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手足口病1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为发病高峰,以发热,手足、肛周皮疹及口腔炎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本病有一定自限性,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预后好,但有报道少数患者可并发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炎、脑膜炎等,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诊治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儿童手足口病疫情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7月该院所收治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对患儿的发病月份与年龄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对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该组研究所选取的50例患儿,发病月份多在5~7月份之间,达到了66.00%,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的发病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0,P0.05);同时对比发病患儿的性别与年龄,男性患儿占到了68.00%,女性患儿为32.00%;1~4岁年龄段的患儿发病率达到了72.0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60,P0.05;X~2=19.360,P0.05)。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病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在临床上应当在5~7月份重点加强对1~4岁男性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分析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门诊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106例进行观察研究,门诊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前来治疗的患儿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儿使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儿基础上采用康复新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皮疹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临床症状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门诊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运用康复新液治疗,患儿的各种症状改善显著,临床治疗效果比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