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配伍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产后盆底肌肉及组织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24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甲组80例产后进行正常的随访,乙组80例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丙组80例采用盆底针灸治疗配伍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3组于产后3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耻尾肌)肌力及脏器脱垂情况的评估。结果:治疗后乙组、丙组产后盆底肌肉的恢复较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丙组配伍针灸治疗效果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丙组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甲组和乙组的85.0%和47.5%,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配伍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有利于产后盆底肌肉及脏器功能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接收的220例阴道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对比其产后1个月和产后10个月的POP分度情况,产后1、4个月以及10个月的压力性尿失禁情况。结果产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POP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0个月,两组患者的POP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在产后1个月为12.7%、产后4个月为2.7%、产后10个月为4.5%,对照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在产后1个月为15.5%、产后4个月为12.7%、产后10个月为15.5%,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功能采用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张力,提高产妇盆底肌功能,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促进产后产妇身体的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文主要就产后盆底康复时间的选择对于尿失禁和盆底肌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68例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于产后4周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34例,于产后6周开始康复训练,就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其VSP、T以及VRP指标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出现尿失禁的频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让产妇在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有着良好的意义,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尿失禁的发生,因此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应用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龙川县妇幼保健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8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实施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43例,实施盆底康复训练+盆底康复治疗仪),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性生活满意度及盆底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失禁、子宫脱垂、性生活满意度及盆底肌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失禁、子宫脱垂占比较对照组低,性生活满意度及盆底肌力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治疗中,实施盆底功能训练+盆底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盆底肌力水平,同时可提升患者性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接收的78例初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行专业系统的盆底肌康复治疗加术后康复训练的观察组和仅给予一般健康宣教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跟踪随访产后3个月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产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及以上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2组在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产后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和护理能提高盆底肌力,改善产妇尿失禁状况,还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尿失禁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产后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给予中医穴位按摩、盆底康复训练、中医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和无治疗措施空白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4组患者分别治疗3个月,其中随访观察2个月,采用盆底肌力测试对比分析4组患者产后尿失禁治疗效果,归纳中医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方式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治疗3个月后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照组尿失禁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4.0%、6.0%、1.0%、22.0%,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4组患者盆底肌肉张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是用于产后患者尿失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中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妇产科于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00例,其中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的100例患者归为对照组,而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的100例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盆底肌肉张力以及尿失禁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联合应用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盆底肌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患者盆底功能恢复,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指数,不会给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初产妇,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给予产后个性化的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而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盆底肌肌力达到3级以上的例数、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情况以及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给予个性化的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该院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的产妇70例,排除其他方面因素干扰,所有产妇给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产妇产后6周开始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产妇产后4周开始盆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尿失禁发生频率,详细记录两组产妇T、VSP、VRP指标情况。结果在尿失禁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14.3%,观察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2.9%,观察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VSP、VRP指标方面,对照组产妇T、VSP、VRP分别(4.4±1.2)s、(29.4±3.7)cmH2O、(32.8±3.9)cmH2O,观察组产妇T、VSP、VRP分别(6.3±1.5)s、(33.2±3.8)cmH2O、(36.2±4.4)cm H2O,观察组T、VSP、VRP等指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尽早展开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降低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底肌肉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电针前后配穴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规范有效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电针中极、关元、气海和八髎穴+盆底肌康复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在治疗开始前,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测定盆底肌力、评定尿失禁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均有所恢复,但观察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及尿失禁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评分(99.80±4.96)明显高于对照组(87.92±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前后配穴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讨论不同时间康复护理运用于产后孕妇中对于盆地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中选择该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7例产后盆地功能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分成甲组(产后42d)、乙组(产后3个月)及丙组(产后6个月),每组29例,对3组患者的盆地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后,甲组患者的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等情况明显高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组的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等情况略高于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明显低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略低于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盆底压力情况明显优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运用于产后孕妇中疗效显著,其中产后42 d给予有效护理效果最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地功能,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患者尽早恢复正常,值得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该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范围限定在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尿失禁及盆底肌患者,随机分为3组作为训练组,产后6个月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的4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训练组与对照组症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前肌纤维的肌力、尿失禁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训练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尿失禁阳性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能够尽早恢复产妇盆底肌肉肌力,减少尿失禁几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该院接受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58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1例于产后6周来院复查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尿失禁阳性率及盆底肌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盆底康复训练6周后,其尿失禁阳性率下降为了6.90%,与训练前32.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02,P0.05);且同时也低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的2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盆底肌力对比方面,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Ⅰ类肌纤维肌力明显提高,与该组训练前及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20,P0.05;t=36.336,P0.05);在Ⅱ类肌纤维肌力方面,两组产后6个月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2,P0.05;t=18.470,P0.05;t=18.774,P0.05)。结论在产后依据产妇的具体状况来采取适当的康复训练措施,对于预防产后尿失禁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夜尿、便秘、尿失禁发生率及盆底肌肉张力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效果显著,可以促进盆底功能康复,对于提升产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与探讨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来该院进行分娩的患者80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而观察组患者采取盆底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盆腔器官脱垂I度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恢复盆底肌肉张力及对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2015年6月—2017年5月常规阴道分娩的300例产妇,在产后42 d后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产后常规的盆底肌肉训练康复治疗,观察组在采取盆底肌肉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治疗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采取出院后随访的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6个月后的盆底肌肉张力和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后,盆底肌肉张力及对盆底功能均有所改观,其中观察组在第6个月的盆底肌肉张力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盆底功能恢复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阴道哑铃康复训练和生物反馈联合电治疗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和改善盆底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生物电刺激用于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150例作研究对象,并按产后干预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n=75)单纯采取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观察组(n=75)则采取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生物电刺激方案,就两组患者产后不同时间点的盆底肌电压变化以及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是97.33%,与对照组的85.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5 d的盆底肌电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盆底肌电压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生物电刺激用于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增强其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阴道产钳助产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为阴道自然分娩,观察组为阴道产钳助产分娩,所有产妇均在产后第2天开始接受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产后42 d,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分级、尿失禁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3个月,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分级、尿失禁分度均优于产后4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42 d,观察组产妇子宫脱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产妇子宫脱垂发生率低于产后4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3个月,两组产妇腰骶痛、阴道壁膨隆发生率低于产后4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道产钳助产分娩会使产妇盆底肌力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和阴道自然分娩相...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探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产后42 d检查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n=100例)与剖宫产组(n=100例),对两组产妇均进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比康复治疗效果。结果在康复前,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腰骶痛、尿失禁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腰骶痛、尿失禁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剖宫产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产后恢复效率更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试验组(90例,给予盆底肌肉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训练)和对照组(76例,给予常规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85.5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盆底肌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产后尿失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