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6月我院4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微弹簧圈栓塞组(对照组)21例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观察组)21例,将两组患者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并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和随访6个月得分为4分及5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126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弹簧圈栓塞术,观察组给予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栓塞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效果较好,且未引起明显并发症,患者复发率低,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后不完全性闭塞出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经术中即刻血管造影提示为不完全性闭塞的92例脑动脉瘤患者,并依据术后6个月全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分为进行性闭塞组(59例)与未闭塞组(33例)。利用双平面造影系统和三维旋转造影系统采集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多维度血管造影图像,并通过Raymond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的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级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预测因素。结果进行性闭塞组患者脑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6.6±2.9) mm]和平均颈部直径[(4.9±1.0) mm]均小于未闭塞组患者[分别为(8.5±2.4)、(6.2±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96、-5.561,均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脑动脉瘤的颈部直径是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OR=0.44,95%CI:0.18~0.79,P=0.030); 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颈部直径预测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截断值为5.8 mm(特异度为82.1%,敏感度为75.8%),曲线下面积为0.847 (P 0.01)。结论脑动脉瘤颈部直径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独立因素,颈部直径5.8 mm的脑动脉瘤患者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后6个月内更易自发性出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弹簧圈(试验组)64例,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和Sapphire弹簧圈(对照组)70例。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弹簧圈的临床性能(输送系统推送、定位、释放和回撤等操作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及置入的成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对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造影结果进行评定;观察不良事件发生、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共使用345枚Jasper弹簧圈,置入成功率为99.3%(344/345)。对照组为100%(304/304),两组弹簧圈的置入成功率和临床性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弹簧圈脱落、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血管穿孔等并发症。②改良Rankin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95.4±6.4)%,不完全闭塞6例(9.4%),完全闭塞58例(90.6%);对照组术后动脉瘤闭塞率为(94.8±5.5)%,不完全闭塞5例(7.1%),完全闭塞65例(9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术后6个月获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与目前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血流导向支架已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美国费城Jefferson医院的Chalouhi等对血流导向支架和单纯弹簧圈栓塞两种方法治疗颅内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直径≥10mm)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预后进行了比较。研究共纳入40例采用PED(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者和120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PED组和栓塞组,剔除梭形和位于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分析并比较操作并发症、介入治疗结果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脉瘤组和基底动脉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烟酒史及既往史)、动脉瘤特点(动脉瘤部位、最大径和瘤颈宽、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形状、是否破裂及是否多发)、治疗情况(重叠PED治疗、弹簧圈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治疗结局(支架贴壁、术后即刻完全闭塞、是否覆盖分支血管)和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和随访期出血、缺血及压迫症状)发生情况,并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混杂因素后对比动脉瘤闭塞效果。依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并发症组与无缺血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的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 椎动脉瘤组129例,共133个动脉瘤;基底动脉瘤组27例,共29个动脉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椎动脉瘤组比较,基底动脉瘤组动脉瘤最大径更大[14.00(9.00,22.00) mm比9.76(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23例,均释放满意。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合并子囊发生率[55.6%(10/18)]、非支架辅助比例[88.9%(16/18)]均高于未复发组[23.2%(13/56)、62.5%(3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动脉瘤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变量筛选,Raymond分级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支架辅助(OR=4.789,95%CI:1.207~19.009,P=0.026)、RaymondⅡ级(OR=12.326,95%CI:3.838~39.592,P0.01)、RaymondⅢ级(OR=36.884,95%CI:2.892~470.454,P=0.005)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Ⅲ级可能会引起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栓塞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单纯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栓塞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效果,手术前后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包括尺寸比(SR)、纵横比(AR)、入射角]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SR、AR、入射角分别小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NSE、S100B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NSE、S100B蛋白水平分别高于本组术前(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栓塞联合支架置入可有效提高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可回撤自膨胀支架(LEO)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颈内动脉动脉瘤89例,其中47例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病例,因瘤颈相对较宽,使用LE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其余42例非宽颈动脉瘤患者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术后行3D-DSA造影,术后3~6个月随访PSA或MRA,评估效果、评价安全性,随访6个月~1年,用GO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LE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3例发生缺血表现,1例继发脑出血,2例死亡,在治愈率、复发率、术后及远期并发症及GOS评分方面,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相关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型LEO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动脉瘤闭塞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预后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在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预防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下肢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每日口服盐酸沙格雷脂+拜阿司匹林;对照组(38例)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 w,并从术后第3天起口服华法令。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支架内闭塞、再狭窄以及临床出血。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8个月的再闭塞分别是1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分别是1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是1例和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沙格雷脂联合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的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不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动脉瘤并顺利完成手术患者54例,将35~60岁的20例作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的34例作为老年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动脉瘤复发情况。结果 术中和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18.5%),其中术中6例;术后远期责任血管缺血4例。随访期间,动脉瘤复发12例(22.2%),其中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7例,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3例,半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复发2例,密网支架患者复发0例。复发时间在6~10个月5例、11~14个月5例、15~18个月2例。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0.6%vs 15.0%,17.6%vs 30.0%,P>0.05)。结论 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可行血管内治疗,应根据患者血管硬化程度、血管结构、动脉瘤位置选择适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外周血管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7月治疗2型糖尿病足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采用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B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ABI指数、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外周血管支架置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踝肱指数,降低患者发生急性动脉闭塞、足坏疽、大截肢事件等并发症发生率,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费用。方法选取2013年在哈尔滨某三甲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791例,根据支架类型分为使用国产药物洗脱支架者398例(A组)和使用进口药物洗脱支架者393例(B组)。A组患者置入上海微创FirebirdⅡ药物洗脱支架,B组患者置入美国美敦力Endenvor药物洗脱支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置入支架数量、临床转归、住院相关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后降支、钝缘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病变者所占比例及置入支架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检查费用、检验费用及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床位费用、材料费用及住院总费用均高于A组,药物费用低于A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再发心绞痛、急性闭塞、急性血栓形成等。结论国产与进口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相当,但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CTO患者132例,根据PCI时机分为A组70例和B组62例。A组患者于闭塞2~12周行PCI,B组患者于闭塞12周后行PC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特殊技术使用率、PCI成功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B组,造影剂用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导丝用量和支架置入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微导管、冠状动脉旋磨使用率及对侧造影、逆向导丝置入者所占比例低于B组(P0.05)。A组患者PCI成功率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PCI相关性心肌梗死和窦部夹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与闭塞12周后行PCI相比,闭塞2~12周行PCI可有效缩短冠状动脉CTO患者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特殊技术使用率,提高PCI成功率,但可能增加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12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判断动脉瘤栓塞效果,对比分析不同栓塞效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的可能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致密栓塞60例,非致密栓塞5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致密栓塞组和非致密栓塞组性别、年龄、慢性病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动脉瘤大小、形态、破裂状态、手术类型及术前Hunt-Hess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状态、动脉瘤形态、大小、手术类型及Hunt-Hess分级均是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程度低,动脉瘤形态规则、体积偏小,术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均有利于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而患者动脉瘤破裂则不利于形成致密栓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04—2009年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植入Firebird支架的患者1107例,将其按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分为A、B两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随访结果,实际随访例数为1059例(共植入支架1431枚)。结果 (1)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5%、3.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两组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rebird支架植入术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至12个月以上更有利于降低心绞痛的发生,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6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照组采取LEO支架辅助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动脉瘤瘤腔闭塞情况以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动脉瘤瘤腔闭塞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定向能力、记忆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等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的栓塞方法,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CAG)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边支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9月在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A组患者在CAG指导下进行边支介入治疗,而B组患者在FFR指导下进行边支介入治疗。比较B组患者手术前后FFR,两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者所占比例、置入支架数量、支架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随访6个月、12个月及2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FFR高于术前(P0.05)。B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者所占比例低于A组,置入支架数量少于A组,支架长度短于A组(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时两组患者病死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时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CAG指导下边支介入治疗相比,FFR指导下边支介入治疗能更好地降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必要性、减少置入支架数量、缩短支架长度,且有利于降低长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