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脊髓损伤且内固定术后伴有尿潴留的患者5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内服补中益气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从治疗开始到摆脱留置导尿并彻底拔除导尿管所需的治疗时间、泌尿系感染急性发作次数、彻底拔除导尿管1周后的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疗程短于对照组,泌尿系感染急性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拔除尿导管后残余尿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基础上配合补中益气汤内服,可缩短疗程、减少泌尿系感染急性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高燕玲  程熙  夏敏 《中医药通报》2013,(4):46-47, 56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二脉经穴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针刺任督二脉经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测定残余尿量,记录留置导尿管的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针刺任督二脉经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在残余尿量及留置导尿管时间方面均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针刺任督二脉经穴有利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五苓散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85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患者均进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第5天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观察组服用五苓散,治疗3 d。观察尿潴留发生率、留置尿管总天数、第1次拔尿管后24 h内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率以及重置尿管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93.02%,对照组的为76.1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尿管总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组患者拔尿管后24 h内膀胱残余尿量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的重置尿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五苓散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具有防治作用,降低了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第1次拔尿管后膀胱残余尿量也显著降低,还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韦华荣 《河南中医》2014,(7):1394-139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倒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倒。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治疗14d后,拔出尿管,观察患者的尿残余量,统计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残余尿量平均为(204.00±48.89)mL,有7例患者排尿后,残余尿量大于100mL;观察组残余尿量平均为(45.12±13.62)mL,有2例患者排尿后,残余尿量大于100ml。两组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能够有效防治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三焦治水理论为指导观察针刺治疗神经外科患者拔除留置尿管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神经外科拔除留置尿管后尿潴留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46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40例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记录患者留置尿管时间、临床症状、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治疗总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自主排尿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针刺组尿潴留临床症状较对照组缓解明显,膀胱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三焦治水理论为基础针刺治疗神经外科患者拔除留置尿管后尿潴留的疗效优于单纯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6.
叶霈智  赵娜 《中医杂志》2014,(18):1575-1577
目的观察针刺防治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107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术后第4天针刺中极、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并用电针30min,每日1次;对照组用常规术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9天及术后第14天残余尿量及尿管留置时间,并判定尿潴留疗效。结果治疗组尿潴留疗效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第9天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4天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少术后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间歇清洁导尿结合穴位按压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保留尿管方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尿感染率及残余尿量。结果:泌尿系感染率观察组为14.29%,对照组为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容量与残系尿量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清洁导尿结合穴位按压可降低脊髓损伤后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极大改善膀胱功能,并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祯祥  张春霞  姜涛  周欣 《四川中医》2020,38(9):204-206
目的:观察穴位针刺治疗老年男性患者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60例因肛肠疾病行手术治疗并发尿潴留的老年男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观察组(n=30)、对照组(n=30),观察组应用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溴吡斯的明,两组以1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量、自主排尿时间等,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拔出尿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平均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24h拔管后,自行排便好转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针刺对老年男性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效果较好,可以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缩短自主排尿时间,加快拔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体内血清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生物电刺激治疗仪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比较2组单次尿量和尿管留置时间、尿动力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血清SP和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5.10%(P 0.05)。治疗后,观察组单次尿量多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2组最大尿流量、最大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率时逼尿肌压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 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最大尿流量、最大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率时逼尿肌压均上升更明显(P 0.01),残余尿量减少更多(P 0.01)。治疗后,2组血清SP和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血清SP和CG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盆底肌电刺激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SP和CGRP含量,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102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对照组给予常规持续导尿,观察2组膀胱功能恢复及泌尿系感染.结果 1个月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间歇导尿能显著提高患者排尿功能,降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5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合腕踝针和体针疗法;治疗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康复锻炼。疗程1个月。观察患者膀胱功能、泌尿系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尿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膀胱功能、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尿量、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且泌尿系感染情况改善明显,患者自主排尿时间也较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患者尿潴留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简版:目的:观察中医治疗与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与间歇性导尿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与护理方法。比较2组干预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观察泌尿系感染情况,干预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芒针与毫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34例)和毫针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科常规治疗和膀胱功能训练,芒针组采用芒针针刺秩边、水道穴,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秩边和水道穴,两组针刺均隔日1次,共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和安全性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均P0.01),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明显改善(均P0.01);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芒针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低于毫针组(均P0.01),芒针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的改善均优于毫针组(均P0.01)。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高于毫针组的71.9%(23/32,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肾功能损害,无晕针或断针现象出现。结论:芒针在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方面疗效优于毫针针刺,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穴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水计划、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对穴治疗。在治疗前一天以及治疗后第2、4和第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尿主观症状、尿流动力学及肾功能指标。结果:对穴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结论:电针对穴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间歇导尿法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用中药敷脐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提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五苓散配合腹部推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脊髓损伤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盆底肌训练、间歇性导尿。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五苓散配合腹部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膀胱残余尿量均减少(P0.05),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苓散配合腹部推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疗效确切,并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冯晓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074-1074
目的观察自拟清癃汤治疗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45例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合并泌尿系感染的患者,给予中药清癃汤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排尿次数、排尿量及尿沉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以及用药前后白细胞计数和肝肾功能变化。结果经治疗,患者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减少,尿沉淀白细胞计数明显改善。结论清癃汤治疗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有显著疗效,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31/33)较对照组72.73%(24/33)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恢复期并发尿潴留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并配合间歇性导尿,观察组在间歇性导尿的基础上加上温和灸。两组均治疗45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变化优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患者使用间歇性导尿配合温和灸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以探寻更有效、更方便、更实用的针刺方法。方法:选取206例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膀胱三角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漏尿次数、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6.12%/8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