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撬拨复位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跟骨粉碎性骨折64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切开复位组(32例)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撬拨复位组(32例)实施撬拨复位固定治疗。对比2组足部功能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改善情况。结果撬拨复位组术后优良率75.00%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撬拨复位组术后3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较切开复位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撬拨复位组并发症发生率6.25%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能显著纠正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足跟功能;而撬拨复位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2种术式各具优势,临床应结合跟骨粉碎性骨折类型选择合适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纯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与小切口联合撬拨植骨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14年01月—2015年12月共64例跟骨骨折病人,6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单纯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小切口联合撬拨植骨组术前、术后、术后1月、术后3月贝氏角(Bohler角)和盖氏角(Gissane角)。并分别与术前比较。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2组患者术后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无1例皮肤并发症。组内比较:术后、术后1月、术后3月贝氏角(Bohler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盖氏角(Gissane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组患者Maryland足功能评分,单纯撬拔组优良率:88.89%,小切口组优良率90.32%。足功能评分优良率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和小切口联合撬拨植骨疗效相当,均为跟骨关节内骨折可靠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微创撬拨法配合术后活血消肿汤内服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组采用微创闭合撬拨复位法配合术后口服活血消肿汤。术后根据CR片的测量和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定临床效果,并比较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结果:两组在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宽度的CR片测量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上差异显著。结论:微创闭合撬拨复位配合术后中药口服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具有更短的住院时间和更低的住院费用,且手术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南少林章氏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L"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南少林章氏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进行治疗。比较2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3个月AOFAS评分、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宽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中部宽度均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方法比较,南少林章氏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可缩短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无须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总结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的优劣。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3月,63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行微创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评定并对比两组术后12个月疗效(Maryland积分法),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并发症等。结果(1)术后12个月疗效优良率:观察组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ohler角、Gissane角:组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后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并发症:观察组创伤性关节炎4例,延迟愈合2例;对照组感染1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延迟愈合3例,皮肤坏死3例。并发症率:观察组为18.18%,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30足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前、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和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Bohler角术后平均32.5°,术前15.1°;Gissane角术后平均135.3°,术前109.8°。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15足,占50%;良9例,占30%;可4足,占13%;差2足,占7%;总优良率80%。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闭合复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并使用闭合复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48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使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以及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跟骨Bohler角与Gissane角评估复位情况以及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患者AOFAS优良率为95.83%,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93.75%;跟骨Bohler角与Gissane角均提升;术后出现2例浅层感染与2例创伤性关节炎,不良反应较浅,无深部感染及软组织坏死出现。结论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上,应用闭合复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方法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联合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自2016年1月—2017年9月共23例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2~70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2例,用探讨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联合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治疗。随访时间6~12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s角及Gissane角的变化,末次随访采用Maryland评分行足部功能评价。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周缘皮肤坏死及内固定断裂发生。术后Bohler’s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评分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1.3%。结论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联合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2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方式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记录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跟骨X线形态等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患肢Bohler角、Gissane角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优良率94.38%。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能够明显提升患者术后疗效,促进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充分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分析、评价撬拨复位石膏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骨科跟骨关节内骨折住院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撬拨复位石膏固定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判定疗效.结果 6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经治疗后,两组总痊愈率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0.05<P<0.1).结论 撬拨复位石膏固定术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临床痊愈率相当.撬拨复位石膏固定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是目前治疗跟骨骨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9月-2007年6月收治的49例跟骨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选择分为经皮撬拨复位固定组(A组)28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组)21例。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A组25例足外形正常,踝关节活动良好,Bohler角正常或稍缩小。3例Bohler角明显缩小,其中1例足外形欠佳,优良率89.3%。B组19例足外行正常,踝关节活动良好,Bohler角正常或稍缩小。2例Bohler角明显缩小。优良率90.5%.两组优良率相比P〉0.05。结论:跟骨骨折经皮撬拨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以较好恢复Bohler角,恢复患足功能,但经皮撬拨复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经济负担小,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陈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距下关节融合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将42例陈旧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各21例,复位内固定组行单纯切开复位,植骨及跟骨钢板内固定术,关节融合组行距下关节融合,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s角与Gissane’s角进行测量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并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对术后半年、1 a、2 a、4 a的功能情况进行随诊和比较。结果2组手术方式术后跟骨解剖形态均较术前恢复(P均<0.01),2种手术方式对术后Bohler’s角与Gissane’s角的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半年、1 a、2 a、4 a 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2组同一随访时间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复位内固定组比关节融合组少(P均<0.01)。结论对陈旧跟骨骨折做距下关节融合并未能提高远期疗效,其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尽可能骨折复位内固定,恢复跟骨解剖形态以抢救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收集整理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指标、骨折愈合指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中部宽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足部功能优良率:观察组97.5%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均有一定疗效,虽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会导致手术时间的延长和术中出血量增多,但是更能实现满意固定,利于术后足部功能恢复,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撬拨复位经皮穿针三角形交叉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进行疗效对比。方法:选择被确诊为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撬拨复位经皮穿针三角形交叉固定治疗,对照组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优良率92.5%;对照组优良率为8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撬拨复位经皮穿针三角形交叉内固定组术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12.5%)高于撬拨复位经皮穿针三角形交叉内固定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拨复位经皮穿针三角形交叉内固定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闭合穿针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80例跟骨骨折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撬拨复位克氏针外固定(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B组)治疗。A组40例50足,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28足,Ⅲ型14足,Ⅳ8足,B组40例48足,Ⅱ型30足,Ⅲ型11足,Ⅳ7足,均为闭合骨折。对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测量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术前后跟骨高度、宽度情况。手术前、后的CT扫描及Broden位判断复位情况。结果:两组中Ⅱ、Ⅲ型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中Ⅳ型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可获得相似的治疗效果,对于SandersⅡ型、Ⅲ型患者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尽量采用闭合穿针。而对于SandersⅣ型骨折,原则上我们优先考虑跟骨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50例,其中SandersⅡ型26例(A组),SandersⅢ型24例(B组),均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内固定治疗。按足部功能评分(AOFAS评分)系统评价术后6个月(或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6个月(或末次随访)的B?hler角及Gissane角,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7个月,平均(6.0±0.2)个月。末次随访AOFAS评分A组为88.5±8.6,B组为89.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评分为89.2±8.9。优良率:A组为92.3%,B组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优良率94.0%。两组术后第1天及术后6个月(或末次随访)B?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较术后第1天B?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A组B?hler角及Gissane角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B组为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发生率为12%。结论:对于粉碎程度重、移位明显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运用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内固定可取得与SandersⅡ型一样满意的临床疗效,虽然Ⅱ型骨折较Ⅲ型骨折术后角度改善更好,但其优良率和并发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内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撬拨组(21例)和切开组(37例),分别采用撬拨复位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撬拨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开组(P〈0.05)。结论:撬拨复位内固定手术可使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牵引下撬拔复位结合螺钉固定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持续牵引下撬拔复位骨折块,同时使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48例跟骨骨折,比较手术前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及关节功能,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前后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及Maryland足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牵引下撬拔复位结合螺钉固定跟骨骨折能有效重建距下关节结构,改善患者术后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内服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74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给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则给予桃红四物汤加减内服。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足部功能优良率,比较术后患者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结节高度及宽度的改善程度,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随访1年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后的足部功能优良率高达91.9%,高于术前的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结节高度及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65.32±9.77)min,伤口愈合时间为(6.22±1.16)d,术中出血量(25.69±6.23)mL.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内服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更好,其具有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切口并发症轻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加减结合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1月—2017年3月因跟骨骨折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仅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观察组40例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比较2组术后恢复情况,治疗2周后比较2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改善情况,治疗8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HS-CRP、D-D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95.00%(38/40),对照组优良率90.00%(3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结合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可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