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问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有助于减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股骨头置换与髓内钉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本院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共57例。35例患者接受髓内钉治疗,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82~95岁,平均年龄(87.8±4.3)岁。22例患者接受股骨头置换治疗,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81~93岁,平均年龄(86.4±6.5)岁。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下地时间、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长于髓内钉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前者也要多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长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中功能、总分高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疼痛、畸形和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髓内钉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有效缩短下地和住院时间,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钢丝环扎内固定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大小转子及后内侧皮质骨折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钢丝环扎内固定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大小转子及后内侧皮质骨折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81~92岁,中位数86岁。均为顺转子间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6例,手术时间(57±10)min,术中出血量(210±45)mL。术后开始完全负重时间1~7 d,中位数4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例术后8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5例随访时间24~42个月,中位数36个月。1例负重后假体下沉,术后3个月下沉停止;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90.3±3.5)分,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钢丝环扎内固定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大小转子及后内侧皮质骨折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可早期完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该院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104例,纳入内固定组,同期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纳入置换组。两组对比观察疗效指标。结果内固定组随访时间(20.5±6.2)个月,置换组随访时间(21.4±5.5)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置换组,内固定组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低于置换组,内固定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高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与置换组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再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恢复髋关节功能方面与置换术基本相同,同时可减少出血量,手术创伤更低,但可能会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间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7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其中锁定钢板内固定组4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4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长短、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内科并发症及Barthel生活指数等方面的指标。结果:锁定钢板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9.2、17.5个月。锁定钢板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P〈0.05),在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内科并发症及Barthel生活指数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锁定钢板均为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锁定钢板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低、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陈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技巧和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高龄陈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守治疗失败12例,动力髋螺钉或钢板内固定失败8例;骨折不愈合、骨折端移位严重者8例,骨折畸形愈合导致髋内翻行走功能丧失者12例。所有患者接受人工半髋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下地时间和行走情况,术后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244.5~542.4(268.83±47.56)m L;手术时间88.3~115.9(94.37±24.38)min;住院时间8~16(10.25±3.28)d;有3例高龄患者术后发生坠积性肺炎,经过抗生素、雾化吸入等治疗以及加强护理后肺部感染情况得到控制。术后随访6~24(12.32±4.49)个月,无一例失访,手术3个月后17例可以弃拐行走,3例行走后疼痛需要继续扶拐行走,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能够控制疼痛。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9.45±9.38)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陈旧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应根据患者的骨质量等具体情况选择假体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0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配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影像学完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82±3.6 VS 27.21±3.4,4.78±0.7 VS 7.25±1.1,104.42±15.42 VS 148.3±20.74,132.28±14.22 VS 189.23±21.44);术后6个月、1年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4.53±9.46 VS 60.52±7.15,80.35±11.52 VS 67.57±7.22;88.67±9.47 VS 76.34±8.36,91.78±11.32 VS 79.23±9.56);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VS 28.33%)。结论: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用PFNA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分析所获相关数据后作对比,总结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不同效果。结果两种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不大,但患者人工关节置换后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平均切口长度都比观察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存在明显的下降(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的特点,对患者的手术创伤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固定(DHS.Gamma.PFNA)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随访术后1-5年的高龄患者(80岁以上)72例,随访期间死亡8例,并发症:关节组发生2例,内固定组了生14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髋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法:关节组81—92(88.5±3.7)分,内固定组68—92(82±6.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年龄≥80岁,骨质疏松及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是可行的,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内固定,但远期疗效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超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疗效对比。方法:选自我院收治的超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共37例,其中男13例,女24例。其中18例接受PFNA之类,19例接受DHS治疗,术后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情况及MerledAubigne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比发现PFNA组及DHS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FNA在对超高龄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作用优于DH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骨水泥型固定,观察组给予生物型固定,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生物型固定术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2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总结体会。结果:24例患者均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9.6±9.8天,无畸形愈合、骨不连、固定松动、脱出或再骨折现象发生;参照Harris评分,治疗优良率为95.8%。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有效防止术后固定松脱、旋转、塌陷等并发症发生,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使用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与Gamma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4月—2017年3月间选取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观察组使用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治疗,而对照组则使用Gamma钉内固定治疗的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等临床基本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评分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与Gamma钉内固定均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实际应用上需要根据患者具体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骨水泥型)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5例。结果本组33例获随访,Harris评分优10例,良15例,可8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更适合高龄患者的手术要求;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者的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选取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Gamma钉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PFNA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低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患者受到的创伤更小,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HA)、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8例分为HA组24例、DHS组16例、PFN组18例,分别给予相应手术。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临床效果优良率,并且比较患者术后15 d髋和膝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HA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DHS组和PFN组(P均0.05)。HA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DHS组和PFN组(P均0.05)。HA组术后15 d髋、膝关节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DHS组和PFN组(P均0.05)。结论 DHS和PFN更适用于EvansⅠ、Ⅱ稳定骨折。HA具有卧床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好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不稳定骨折以及伴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重庆市西南铝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9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内固定组与关节置换组,内固定组48例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关节置换组41例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关节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内固定组,但患者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6、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疗效较为理想,可有效促进老年患者早期负重行走,缩短患者卧床修养时间,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髋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8年间采用动力髋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8例,通过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术前和术后功能.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14.7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Harris评分优(>90分)37例,良(80~89分)21例,优良率100%(58/58).结论:动力髋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切口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患者早期下地运动,并发症少等优点,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对老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方法:将151例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差异予以分组,其中75例给予PFNA内固定设为内固定组,其余76例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设为置换组,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手术与下地承重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明显(P〈0.05);住院时间、术后髋HARRIS功能评分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髋HARRIS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用于老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但临床应依据患者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