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单纯CABG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3%~33%,同期行瓣膜置换时高达63%。CABG后发生房颤不仅增加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而且还可影响血流动力学,增加心力衰竭和脑卒中风险,从而增加死亡率和病死率。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和发作时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旨在探讨老年CABG术后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 (Af)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 2 5 %~40 % 〔1 ,2〕,可能导致严重后果〔3〕。为了解CABG后早期Af的发生率及可能相关因素 ,本文总结 1 34例单纯CABG病例 ,对Af发生相关因素、防治措施进行探讨。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9年 1 2月~ 2 0 0 1年 1 0月 ,本院共完成CABG 1 45例 ,其中 1 34例为单纯CABG。男 1 1 3例 ,女 2 1例 ,年龄 37~ 81 ( 60 .0± 8.5 )岁 ,按术后是否发生Af,将患者分为Af组 ( 38例 )和非Af组 ( 96例 )。术前有阵发性Af病史患者 4例 ,术后均有Af发生 ,归…  相似文献   

3.
随着血管再通手术的增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出现的心房颤动(房颤)日益成为一个难题。房颤常在术后一定时间内与心房扑动(房扑)—同出现,可引起严重症状和血液动力学障碍。这一问题可能比目前已经意识到的更严重。仅在美国,每年CABG术就超过485000例。CABG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房颤。房颤可引起血栓栓塞和心力衰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但是很少会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4.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 (房颤 )发生率和临床表现 ,并探讨其易患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收集 116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男性 93例 ,女性 2 3例 ,术后监测心律状况、观察临床特点。详尽考查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诸因素 (变量 )。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逻辑多元回归分析 ,筛选术后房颤相关因素。 结果  33例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房颤 ,发生率2 8.4%。发生房颤者大多有明显症状 ,经静脉药物转复率较低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龄、左心房扩大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房颤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常见心律失常 ;增龄和左心房扩大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本组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1.31%。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P波离散度、RCA近中段狭窄〉50%、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体外循环与否、同期行瓣膜手术与否、移植血管数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P波离散度〉40s、RCA近中段狭窄〉50%、LAD〉40mm、LVEF≤40%均与术后房颤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年龄〉65岁、P波离散度〉40s、RCA近中段狭窄〉50%、LAD〉40mm、LVEF≤40%是CABG术I暑皂鲕倍士的倍除隅壹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后心房颤动 (AF)的发病特点 ,分析AF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观察我院CABG患者 2 35例 ,监测手术前后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收缩功能、左心房内径、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和电解质变化等。结果  2 35例患者CABG术后 4 2例 (17 9% )发生AF ,81%的AF发生于术后 1~ 3d ,持续 (12 0± 9 14 )h ,95 2 %患者 2 4h内恢复窦性心律 ;高龄 (≥ 70岁 )、低钾血症 (≤ 3 5mmol/L)、低镁血症 (≤ 0 70mmol/L)、左心功能不良[射血分数 (EF)≤ 0 4 0和 /或缩短分数 (FS)≤ 0 2 4 ]、左心房内径≥ 35mm、右冠状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术后AF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P分别为 0 0 0 1、0 0 0 9、0 0 16、0 0 30、0 0 36和 0 0 4 4 ) ;应用胺碘酮患者AF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低镁血症、左心房增大、右冠状动脉病变是术后AF的相关因素 ;高龄、左心室功能不良、低钾血症是术后AF的独立高危因素 ;预防应用胺碘酮能明显降低术后心室率 ,有效地抑制术后AF的发生 ,促进AF转复 ,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 ,并且具有较好安全性和耐受性 ,是术后AF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尚缺乏针对老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an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风险因素分析.本研究以老龄CABG患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影响老龄CABG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1999年至2005年间,有1 756例老龄患者(大于65岁)在我院接...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F)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早期的常见并发症.术后早期AF可影响血液动力学,增加左房血栓形成机会,延长ICU留住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高龄、术后终止使用β-阻断剂及低镁血症是较为公认的易患危险因素.但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术前因素及围术期用药对术后AF的影响,而对手术因素的影响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术后早期心房颤动 (AF)的易患危险因素 ,回顾分析 81例单纯CABG病人的年龄、合并症、左房和左室大小、术前心功能、手术方式、血管桥数目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与术后AF发生的关系 ,并总结药物及电复律转复AF的效果。结果 :术后早期AF发生率为 2 3.5 % ,AF病人术后ICU监护时间延长 ;单因素分析表明高龄 (≥ 6 5岁 )、移植血管桥数目及术后并发症与AF发生密切相关 (P =0 .0 1,0 .0 0 2 ,0 .0 0 1)。Logistic回归表明术后并发症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0 9,B =1.73,OR值为 5 .6 5 )AF总转复率为 81.3% ,电转复 2例 ,药物转复 11例 (78.6 % )。结论 :增龄、移植血管桥数目增多及出现术后并发症是CABG术后早期AF的易患危险因素 ,药物及电复律能有效转复术后AF。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房颤动(AF)的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近3 年在体外循环下进行CABG术患者686 例,对可能与术后AF发生有关的诸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与CABG术后AF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  结果:686例患者中,140 例(20.4% )并发了CABG术后AF。AF的发生与年龄,术前AF史及术前心房早搏关系密切(Logistic回归P= 0.003,0.001,0.046)。而与性别,心肌梗塞,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前术后射血分数等诸因素无关(卡方检验及Logistic P> 0.05)。  结论:AF同样是国人CABG术后常见并发症。高龄、术前AF史及术前心房早搏是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01至2016-05我院心脏外科602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BG后1周内持续超过5 min的AF定义为术后新发AF。比较术后新发AF(AF组)和无新发AF(无AF组)患者围术期临床基线特征和外科手术参数,并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术后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8例(21.3%)患者术后新发AF(AF组),474例(78.7%)患者无新发AF(无AF组)。AF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无AF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无AF组(P均0.05)。AF组的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较无AF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高(OR=1.597,P=0.007)和左心房内径大(OR=1.113,P=0.0001)是CABG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分级恶化和左心房内径增大是CABG后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apass grafting,CABG)后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但目前为止,关于CABG后心房颤动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CABG后心房颤动能显著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相关医疗费用,增加术后短期及长期死亡及各类并发症的风险。了解其发生的机制,有利于针对相关患者进行防治,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行CABG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1~3周内)有无AF发生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CABG术后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3例于CABG术后发生AF,其发生率为33.01%。单因素分析显示AF组高龄(≥70岁)、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40mm)、AF病史、术前P波时限≥120ms以及血管桥数目≥3支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70岁)、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40mm)以及AF病史与CABG术后AF有高度相关性。结论CABG术后AF的发生率为33.01%。高龄、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和AF病史是CABG术后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8-2003年102例CABG术后患者(其中21例发生AF)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射血分数(EF)、左心房大小、心电图、心肌梗死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搭桥支数、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术后用药情况、AF患者的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情况.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20.6%.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窦性心律10例,直流电复律3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自动转复窦性心律3例,持续心房颤动3例,术后早期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结论CABG术后AF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可降低术后心室率,减少AF的发生.术后应积极控制心室率,应用胺碘酮转律对CABG术后AF患者是较好的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敏  杨书秀  赵丽香 《山东医药》2007,47(36):55-56
回顾性分析11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发生心房颤动(AF)。其中9例应用乙胺碘呋酮,8例恢复为窦性心律,1例心室率明显下降,但未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应用艾司洛尔,1例恢复为窦性心律。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70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术后早期应用多巴胺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乙胺碘呋酮是CABG术后早期AF复律安全、有效的药物。CABG术后早期应积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尽量避免应用多巴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持续吸烟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5年7月至2015年9月期间随访的CABG术后的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前吸烟的3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2.6年,按照随访时是否吸烟分为持续吸烟组和戒烟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ABG术后患者...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常见的并发症,房颤尤其快速房颤,常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减少心肌供血,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梗死,甚至心原性休克,另外,术后出现房颤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等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增高,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多种临床危险因素引发CABG术后房颤,包括体外循环、高龄、右冠状动脉狭窄、左室功能低下或左室肥厚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北京同仁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入院实施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10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术后心房颤动组和术后未发生心房颤动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的LAVI值与术后心心房颤动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CABG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19例,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7.9%。术后心房颤动组的LAVI值显著高于术后未发生心房颤动组[(22.1±4.1)vs.(18.1±5.1)m L/m2,P=0.01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15,95%CI:1.017~1.0323,P=0.026)、高血压病史(OR=1.053,95%CI:1.019~1.087,P=0.009)、既往心房颤动病史(OR=2.273,95%CI:1.207~3.340,P=0.010)、LAV值(OR=1.784,95%CI:1.181~2.487,P=0.003)是CABG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BG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的LAVI值是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并进行危险分层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两组,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旁路移植血管支数、术后电解质变化、循环血容量变化、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等因素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出现心房颤动,发生率22.01%(35/159)。在单因素分析中,心房颤动组患者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比较,年龄[(66.9±5.0)岁比(64.9±3.7)岁,P=0.009]、术前射血分数(42.66%±7.51%比45.94%±8.46%,P=0.039)、术前血氧饱和度(Sp O2,89.67%±6.14%比92.00%±5.34%,P=0.029)、旁路移植血管支数[(3.3±1.4)支比(2.7±1.2)支,P=0.017]、术前3 d脑钠肽(BNP)水平[(850.88±711.55)pg/ml比(523.20±682.57)pg/ml,P=0.014]、术后3 d BNP水平[(2 276.45±1 281.82)pg/ml比(1 444.47±1 163.38)pg/ml,P=0.000]、术后3 d血钾[(3.59±0.24)mmol/L比(4.01±0.62)mmol/L,P=0.000]、术后3 d血钙[(2.31±0.21)mmol/L比(2.23±0.07)mmol/L,P=0.000]、住院天数[(21.5±5.4)d比(19.4±4.8)d,P=0.026]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7,95%CI:0.776~0.976)、合并心脏瓣膜病(OR:0.149,95%CI:0.034~0.658)、术前Sp O2(OR:1.092,95%CI:1.012~1.117)、旁路移植血管支数(OR:0.543,95%CI:0.349~0.845)、术后3 d BNP水平(OR:1.000,95%CI:0.999~1.000)、术后3 d血钾(OR:3.842,95%CI:1.227~12.029)、术后3 d血钙(OR:0.007,95%CI:0.000~0.520)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具有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年龄>65岁、合并心脏瓣膜病、术前Sp O2<90%、旁路移植血管支数>3支、围术期电解质紊乱是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