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血压状态时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损害,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出现平衡失调。本文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外周血NO、ET水平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6例(男83,女33),年龄68~83岁,平均(73.4±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80mg,1次/d。治疗8周前后,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测定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即脂质过氧化物(LPO)浓度。选择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服用缬沙坦前与正常对照组的NO水平比较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明显的提高P<0.01。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DA活性明显增高(P<0.01),经缬沙坦治疗后SOD活性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MDA活性明显降低(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进行缬沙坦治疗后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与NO水平呈线性正相关P<0.01,r=0.798。结论缬沙坦可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少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80 mg,1次/d.治疗8周前后,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测定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即脂质过氧化物(LPO)浓度.选择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服用缬沙坦前与正常对照组的NO水平比较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明显的提高P<0.01.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DA活性明显增高(P<0.01),经缬沙坦治疗后SOD活性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MDA活性明显降低(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进行缬沙坦治疗后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与NO水平呈线性正相关P<0.01,r=0.798.结论 缬沙坦可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少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EH病人血压、血管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缬沙坦后。EH病人血压显著下降(P〈0.01)、ET-1明显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结论缬沙坦可有效降压。并能逆转EH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缬沙坦对其影响。方法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缬沙坦治疗8周与22例正常血压者对照,检测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以及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1)高血压组血浆ET-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缬沙坦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2)高血压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低于对照组(P<0.01),缬沙坦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接诊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为观察对象。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一氧化氮(NO)、血管扩张率(FMD),收缩压、舒张压等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hs-CRP低于对照组[(4.90±0.92)ng/L vs(9.38±2.01)ng/L、(13.28±2.03)ng/mL vs(15.33±2.17)ng/mL、(2.66±0.68)mg/L vs(6.35±1.50)mg/L](P0.05);观察组ET低于对照组,NO、FMD高于对照组(56.27±7.10)ng/L vs(69.72±9.50)ng/L、(20.26±2.01)μmol/L vs(17.94±1.89)μmol/L、(13.37±0.62)%vs(10.16±0.92)%(P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81.39±5.86)mmHg vs(89.27±6.03)mmHg、(118.30±16.37)mmHg vs(132.03±18.52)mmHg](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5.55%(43/45)vs 77.77%(35/45,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调节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价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4例EH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硝苯地平,对照组口服珍菊降压片,疗程均为12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的肱动脉内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硝苯地平可改善EH患者受损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原发性轻中度(1~2级)高血压伴永久性房颤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 mg/d)32例和氨氯地平组(5~10 mg/d)32例,分别接受12周的缬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测定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匹配的高血压窦性心律者20例作为对照组,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且下降程度差异元显著性;治疗前,两组房颤患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WF、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房颤患者之间上述3项指标元明显差别;降压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房颤患者NO水平显著升高(P<0.01),vWF、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在相同降压程度条件下,和氨氯地平组相比,缬沙坦组降低vWF、hsCRP水平和升高NO水平更显著(P<0.05).结论 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压,改善内皮功能及降低炎症因子;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改善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强于氨氯地平.这可能对预防高血压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原发性轻中度(1~2级)高血压伴永久性房颤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mg/d)32例和氨氯地平组(5~10mg/d)32例,分别接受12周的缬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测定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匹配的高血压窦性心律者20例作为对照组,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且下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两组房颤患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WF、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房颤患者之间上述3项指标无明显差别;降压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房颤患者NO水平显著升高(P<0·01),vWF、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在相同降压程度条件下,和氨氯地平组相比,缬沙坦组降低vWF、hsCRP水平和升高NO水平更显著(P<0·05)。结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压,改善内皮功能及降低炎症因子;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改善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强于氨氯地平。这可能对预防高血压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樊民  丁茹  任雨笙  黄佐 《心脏杂志》2008,20(4):432-435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平均脉压大小分为PP≥60mmHg组(27例)、PP<60mmHg组(29例),分别予以氯沙坦50100mg/d口服治疗24周,采用高分辨率超声系统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脉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PP≥60mmHg组患者FMD受损程度较PP<60mmHg组更为显著(P<0.05);氯沙坦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脉压均有所降低(P<0.01)、FMD均有所改善(P<0.01),而较之PP<60mmHg组,PP≥60mmHg组患者脉压的降低及FMD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脉压增大可能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氯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降低脉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脉压大的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1.
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功能不良,内皮细胞分泌的舒缩物质失衡而加重高血压.本研究旨在探讨比索洛尔(Bisoprolol)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八式太极拳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某医院确诊的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根据平时运动习惯进行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锻炼,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八式太极拳运动干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空腹血糖、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并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NO、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ET水平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NO水平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NO显著高于对照组,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升高,而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式太极拳运动可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有利于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同时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基础内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及血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肱动脉基础内径、FMD、血浆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D、血浆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肱动脉基础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能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浆NO水平,且其对内皮功能的改善并不依赖于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和福辛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1个月内未服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老年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和伊贝沙坦组,治疗3个月。用药前、后分别行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DD)超声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测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DD、血浆NO、ET1和vWF水平的变化。结果(1)肱动脉超声检测两组用药后FDD较用药前均显著增加,福辛普利组分别为(640±126)%和(507±125)%,伊贝沙坦组分别为(654±137)%和(488±128)%,(P<001),其余各项指标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血浆NO、ET1、vWF水平变化两组用药后NO水平较用药前均显著增加〔(1910±584)μmol/L和(1509±391)μmol/L、(2044±575)μmol/L和(1522±372)μmol/L,P<001〕;ET水平较用药前显著减少〔(2804±783)pmol/L和(2176±756)pmol/L、(2772±823)pmol/L和(2201±653)pmol/L,P<001〕;两组用药前、后vWF水平为(8529±971)%和(7532±791)%、(8629±982)%和(7494±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且与福辛普利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脉血压升高损害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本研究观察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给与他汀调脂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110例未经治疗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不考虑基线LDL-C水平,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随机分为降压单药治疗组(氯沙坦50 mg/d,55例)和降压降脂联合治疗组(氯沙坦50 mg/d和匹伐他汀2 mg/d,55例),治疗周期共12周,在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均行Endo-PAT2000无创内皮功能检测仪检测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观察血压、血脂和RHI变化,并检测肝功能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 110例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49.3±12.8)岁,其中男性54例(49.1%),基线LDL-C为(3.13±0.80)mmol/L。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基线血压无差异(收缩压145.2 ± 14.6 mmHg 和 144.6 ± 16.1 mmHg,舒张压84.7 ± 10.4 mmHg 和 84.3 ± 11.0 mmHg),在12周的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收缩压(136.5 ± 15.8 mmHg 和135.2 ± 14.9 mmHg)及舒张压(80.8 ± 9.5 mmHg和79.6 ± 10.2 mmHg)水平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单药治疗组TC、LDL-C、HDL-C、TG水平均无明显改变,联合治疗组TC、TG和LDL-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22.5%、32.9%和31.4%(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治疗前RHI无差异,分别为1.63(1.22-3.54)和1.60(1.19-3.47),在12周的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RHI分别为2.48(1.76-4.93)和2.16(1.52-4.2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RHI水平要优于单药治疗组治疗后RHI水平(P<0.05)。两组之间基线以及治疗后ALT、AST水平无差异。结论 在降压基础上联合降脂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缬沙坦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6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应用缬沙坦和非洛地平治疗。记录每日血压和24h动态血压变化。取静脉血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尿酸(BUA)水平。结果 缬沙坦的降压疗效明显,但同非洛地平相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缬沙坦组血浆NO、PGI、AngⅡ是升高的,ET、BUA是降低的,副作用较轻。结论 缬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同时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的影响。方法将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设为治疗组,给予福辛普利控制血压,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监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30名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完成上述指标的监测。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VEGF、ET-1、hs-CRP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经福辛普利治疗3个月后,血浆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VEGF、ET-1、hs-CRP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NO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1),VEGF、hs-CRP、IL-6、ET-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福辛普利具有良好降压效果,能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对34例高血压病(EH)及28例EH合并2型糖尿病(2DM)患者服用缬沙坦前及12周后右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D%)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EH组与合并组(EH 2DM组)间右肱动脉基础内径(D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H 2DM组的△D%[(2.50±4.00)%]较EH组[(6.34±4.34)%]明显减低(P<0.05),服用缬沙坦治疗12周后,EH及EH 2DM组的△D%[(10.12±4.68)%、(4.68±3.2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EH 2DM组较EH组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缬沙坦对二者的血管内皮损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EH 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片100mg/d,疗程均4周,测量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血压值及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①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4 h平均血压值和ET-1显著下降,NO显著升高(均P<0.05);②治疗4周后,2 组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ET-1下降更显著(P<0.05),NO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明显改善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0.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经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10 mg治疗8周后,血脂、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并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选择15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做为对照.结果治疗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治疗后ET血浆水平明显下降(P<0.01),EDD明显改善(P<0.01),且ET和EDD改善与LDL-C下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的功能,且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