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血清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消退程度的影响。方法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2例)口服辛伐他汀20mg/d,B组(21例)口服辛伐他汀40mg/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脂水平,随访12周和24周,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24周和48周。结果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MMP-9和血脂水平在治疗后12周和24周时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B组较A组作用更明显(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随访48周后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以B组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和血脂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且以大剂量为优。  相似文献   

2.
不同剂量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和尿微量蛋白的影响。方法  46例高血压病同时有尿微量蛋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缬沙坦 80 mg组与 1 60 mg组 ,疗程 4周。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 (Alb)、尿免疫球蛋白 G(Ig G)、尿转铁蛋白 (TRF)、尿 N—乙酰— 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的变化及与药物剂量的关系。结果  (1 )缬沙坦 80 mg组与 1 60 mg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 (P<0 .0 1 ) ,两组降压效果相似 ;(2 )缬沙坦治疗后明显减少尿微量蛋白排泄 (P<0 .0 1 ) ,其中以 1 60 mg组对改善尿微量蛋白更为有效。结论 缬沙坦除具良好的降压作用外 ,能明显减少尿微量蛋白 ,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随药量增加 ,减少尿微量蛋白作用更为明显 ,但降压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低剂量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剂量缬沙坦治疗,高剂量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高剂量缬沙坦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左房室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及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白介素6(IL-6)水平、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并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LVEDD、LVEF、E/A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患者LVEDD短于对照组,LVEF、E/A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患者LVEDD短于低剂量组,LVEF高于低剂量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hs-CRP、IL-6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hs-CRP、IL-6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hs-CRP、IL-6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1、3、6个月,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患者hs-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患者hs-CRP、IL-6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FMD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FMD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FMD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1、3、6个月,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患者FMD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患者FMD优于低剂量组(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低剂量缬沙坦,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1 099例老年AMI患者,分别记录人选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化验检查和心电图,诊断,治疗和住院期间并发症等。比较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治疗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大,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较高(P均〈0.001),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亦高(P均〈O.01)。不同性别的住院期间治疗无显著差异(P均〉0.05)。女性患者住院期闻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33.41% vs 26.71%,P=0.017),心绞痛、再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亦高于男性,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入院对临床特征差异显著,住院期间治疗无显著差异,女性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厄贝沙坦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陕西省友谊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小剂量厄贝沙坦(起始剂量75 mg/次,1次/d;维持剂量15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予以大剂量厄贝沙坦(起始剂量75 mg/次,1次/d;维持剂量30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斑块厚度、数量及面积,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胸闷、心悸、胸痛及气促)消失时间,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改善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数量、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及面积小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RP水平、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水平、收缩压及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胸闷、心悸、胸痛、气促消失时间,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改善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剂量厄贝沙坦比较,大剂量厄贝沙坦可更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减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性反应,降低患者血压,有利于更快地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AMI患者早期服用缬沙坦可降低QTd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1月纳入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50例,高剂量组用160 mg/d,低剂量组用80 mg/d,8周为一疗程。结果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空腹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较低剂量组下降程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降压、改善血糖状况,适合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再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50例。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患者分别给予尿激酶50万U、150万U及300万U静脉滴注。比较3组患者TIMI分级及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患者TIMI分级优于低剂量组,血管再通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3组患者治疗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患者治疗后LVESV、LVEDV、LVEF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结论与低剂量尿激酶(50万U)相比,高剂量(300万U)、中剂量(150万U)尿激酶可更有效地促进AMI患者血管再通并改善患者心功能,但高剂量尿激酶所致不良反应率较高,150万U是尿激酶治疗AMI的安全、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将333例男性AMI患者按年龄分组:〈60岁124例为A组;≥60且〈70岁82例为B组;≥70岁127例为c组。分析3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至入院时间逐渐延长,心功能逐渐加重,血脂逐渐减低,吸烟、饮酒率逐渐减低,病死率逐渐增加,3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A组比较,B组、C组心功能逐渐加重,三酰甘油(TC)逐渐减低(P〈0.05)。(3)与B组比较,c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心率加快,心功能加重,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apoB)减低,吸烟率减低(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男性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生改变,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CHF患者10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米力农(负荷剂量50μg/kg,维持剂量0.5μg·kg~(-1)·min~(-1))治疗,B组、C组、D组患者均给予左西孟旦,负荷剂量均为12μg/kg,维持剂量分别为0.1μg·kg~(-1)·min~(-1)、0.2μg·kg~(-1)·min~(-1)、0.3μg·kg~(-1)·min~(-1);4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1 h、治疗24 h、治疗72 h、治疗结束时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 MRC)评分及心率(HR),治疗前1 h及治疗结束时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记录4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m MRC评分、HR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m MRC评分、HR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m MRC评分、HR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24、72 h及治疗结束时B、C、D组患者m MRC评分低于A组,治疗24 h C、D组患者m MRC评分低于B组,治疗72 h D组患者m MRC评分低于B组(P0.05);治疗24 h D组患者HR高于A组,治疗72 h、治疗结束时D组患者HR高于A、B、C组(P0.05)。4组患者治疗前1 h LVEDD、LVEF、SV及治疗结束时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B、C、D组患者LVEF、SV高于A组(P0.05)。D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组(P0.05)。结论与米力农相比,左西孟旦可更有效地改善CHF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及心功能,且大剂量左西孟旦的改善作用优于小剂量左西孟旦,但大剂量左孟西旦所致心律失常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升高,临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耐受性等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 ( AMI)溶栓治疗疗效已得到公认 ,特别是对于小于 65岁的患者。近年国内、外学者已将适应症放宽至老年人 ,主张进行中等剂量的尿激酶 ( UK)溶栓治疗 [1]。我们采用大剂量 UK持续静脉溶栓 ,治疗不同年龄组 AMI病例 ,并作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象 10 4例为 1998年至 2 0 0 0年 8月入院的AMI病人。他们梗死症状发作持续半小时以上 ,相邻2个以上导联 ST段抬高 >0 .2 m V,无溶栓禁忌症 [1,2 ] 。其中合并高血压 2 5例 ,糖尿病 17例。自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为 1~ 12小时。按年龄分 2组 ,<65岁组 …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冠脉结扎术后24 h的SD大鼠随机分为心梗组、缬沙坦小剂量组(10 mg·kg-1·d-1)和缬沙坦大剂量组 (30 mg·kg-1·d-1)组,另设假手术组。灌胃给药四周后测定以下指标:(1)左心功能;(2)体重 (BW)、左心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3)心肌梗死面积;(4)左室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各心梗组间的心肌梗死面积无显著差别(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INM、LVMI及CVF明显增大,左室收缩压(LVSP)和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 (±dp/dtmax)明显降低(P均<0.01)。与心梗组相比,大剂量缬沙坦可使LVEDP明显降低,±dp/ dtmax明显升高(P<0.01),小剂量缬沙坦对心梗大鼠心功能影响不明显。两种剂量缬沙坦都可明显降低心梗大鼠LVM、LVMI及左室非梗死区CVF,且大剂量缬沙坦较小剂量更显著。结论缬沙坦能够抑制大鼠AMI后的左室肥厚及非梗死区胶原沉积,改善AMI后的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宜昌市优抚医院行PCI的ASTEMI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7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予以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术前予以阿托伐他汀80 mg/d顿服,术后调整为40 mg/d维持治疗1个月,后改为20 mg/d长期口服),B组患者予以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手术前后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清脑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心肌损伤标志物,心功能指标,术后随访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低于B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BNP、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患者血清BNP、MMP-9水平低于B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患者血清CK-MB、cTnT水平低于B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患者LVEDD、LVESD短于B组,LVEF高于B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更有效地抑制行PCI的ASTEMI患者炎性反应,提高患者心功能并减轻心肌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张振岭  马丽  任澎 《心脏杂志》2015,27(3):307-30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5月入院确诊的A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20 mg组和40 mg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分别给予20 mg和40 mg。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l周后不同剂量对血清hs-CRP、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后1周血清h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且40 mg组较20 mg组治疗后LDL-C水平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1周内)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降低hs-CRP、血脂水平有效,并且40 mg组在LDL-C降低幅度上优于20 mg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高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内科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n=62)与对照组(n=55)。两组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高剂量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对照组应用小剂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胸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期间心律失常、再梗死、心力衰竭、心室颤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治疗前、后心率,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胸痛发作次数与胸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痛发作次数与胸痛持续时间均比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胸痛发作次数与胸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8/62),高于对照组的8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1%(5/62),对照组为3.6%(2/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1%(5/62),对照组为12.7%(7/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患者胸痛症状获得快速缓解并大幅改善心功能,且不会对机体心率造成明显影响,副作用小,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造影剂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12月~2012年7月住院治疗并接受冠脉造影检查与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34例,根据患者在术中使用对比剂剂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剂量200ml,n=127)和高剂量组(剂量≥200ml,n=107),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7d肾功能相关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变化情况。结果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患者术后第1天,sCr、BUN、尿β2MG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sCr、BUN、尿β2MG水平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回落。术后第1天、第7天高剂量与低剂量组患者sCr、BUN、尿β2MG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造影可促进患者肾功能损害,随着剂量增加,其损害可能越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洛汀新与缬沙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缬沙坦组50例、洛汀新组50例,两组均行AMI常规治疗,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80 mg/d、洛汀新组加用洛汀新10 mg/d,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功能及心室重塑指标变化。结果两组间患者治疗后16 w临床症状评分及心功能NYHA分级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间间患者治疗后16 w临床症状评分及心功能NYHA分级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间患者治疗16 w后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间患者治疗后16 w LVESV、LVEDV、LVEF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16 w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6 w IVST、LVPWT、LVMI比较有差异(P0.05);洛汀新组患者发生中度以上心力衰竭4例,缬沙坦组患者发生中度以上心力衰竭12例,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洛汀新和缬沙坦均能明显改善左室功能,阻抑左室重塑过程,提高左室收缩的同步性;而洛汀新的效果优于缬沙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0mg缬沙坦组71例(氨氯地平5mg/d联合缬沙坦40mg/d),80mg缬沙坦组70例(氨氯地平5mg/d联合缬沙坦80mg/d),160mg缬沙坦组72例(氨氯地平5mg/d联合缬沙坦160mg/d),统计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踝血管指数(CAVI)、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结果入组患者年龄(60.1±5.3)岁。治疗24周后40、80mg缬沙坦组Hcy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0mg缬沙坦组治疗后Hcy下降[由(10.43±0.05)降至(5.62±0.04)μmol/L,P0.05]。治疗后3组血压都有所降低[40mg缬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7±8)/(6±5)mm Hg;80mg缬沙坦组:下降(18±11)/(6±6)mm Hg;160mg缬沙坦组:下降(19±9)/(7±6)mm Hg],但3组组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CAVI与治疗前相比减小(P0.05),其中160 mg缬沙坦组经治疗后CAVI低于80和40 mg缬沙坦组(5.20±0.58比7.05±0.03、8.52±0.04,P0.01)。结论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联合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均可改善动脉僵硬度,且大剂量缬沙坦改善动脉僵硬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缬沙坦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A组,10mg/d),缬沙坦常规剂量组(B组,80mg/d)和缬沙坦大剂量组(C组,80mg,2次/d),分别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血浆AngⅡ、ALD、BNP水平显著下降,LVEF显著增加(P〈0.05)。C组治疗后与A、B组治疗后比较,ALD、BNP显著下降(P均〈0.05),LVEF显著增加(P均〈0.05)。B组与A组治疗后比较,ALD显著降低(P〈0.05),其它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常规剂量缬沙坦能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效果与贝那普利相似;大剂量缬沙坦能明显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效果优于贝那普利和常规剂量缬沙坦。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随机使用不同剂量的国产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5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以比较溶栓剂不同剂量时的溶栓效果、副作用和再闭塞率等方面的差异。1对象和方法11对象:AMI患者59例,其诊断符合WHO制定的标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UK1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