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6,(1):77-79
中风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早期预防方面将有关中风后抑郁的早期预防的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目前西药治疗PSD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医药疗法治疗本病的优势进行讨论,为寻求有效的预防中风后抑郁的方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风之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及全球范围的主要疾病负担。由于高发病率及致残率,其预防尤为重要。中医学一向重视治未病,重视摄生防病,而现代生活方式违背中医的养生原则与法则,导致易患中风。且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病理体质的产生,通过药物、饮食等干预,以改变体质,达到预防中风——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振伟 《光明中医》2011,26(6):1224-1225
中风在我国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其发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治疗不太理想,而中医有关中风的预防和其恢复期的治疗凸显优势,本文就以治未病浅谈有关中风的防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内经》:"对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为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丹溪心法》中也有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未痛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内涵.根据中风后足内翻的病因病机,可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该病的防治中,通过调整阴阳,育阴扶阳、滋阴柔筋,扶缓抑急以及活血化瘀通络,达到预防与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中风的预防。在健康状态时主要通过系列养生之术包括适应四时、调摄精神、调节饮食起居、适度运动等预防中风。中风先兆阶段,根据具体证候分型论治,一般分为肝阳上亢型、痰瘀阻络型、阴虚络阻型和阳虚络阻型等。中风发作后,掌握发病规律,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核心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是祖国医学预防学说的中心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疾病的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针对于中风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治未病"的思想入手,结合《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理念,提出了关于中风预防的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例患者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抑郁状态均有好转,效果满意。结论:通过及早、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中风后抑郁的不良情绪对其预后的影响,树立了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中风后痴呆(PSD)在中风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PSD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肾虚、痰瘀内阻是PSD与中风的共同病理机制,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益肾活血化痰为主要治则,早期干预无认知障碍的中风患者,以降低PSD发病率,是中医药防治PSD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治未病"是中医药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健康文化的核心,并在防病治病、减轻人类疾病痛苦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本文从"治未病"的角度探讨其对临床防治中风的指导意义。1"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  相似文献   

10.
丁立辉 《光明中医》2013,28(2):233-23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急、病情重、合并症多,多有后遗症,"治未病"作为《黄帝内经》中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治未病"对中风的临床指导意义简要总结。1"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12.
逍遥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荟萃分析方法对逍遥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试验进行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检索1994-20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逍遥散治疗P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逍遥散治疗PSD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用药前后比较PSD患者Hamilton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逍遥散治疗PSD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逍遥散与逍遥散联合氟西汀治疗PSD患者的Hamilton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逍遥散治疗PSD临床效果肯定,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逍遥散与氟西汀合用无明显的药效学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磊  赵军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15-17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灸结合口服百忧解方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百忧解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HAMD)17项抑郁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减分率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可明显改善HAMD评分及减分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灸结合药物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作为中风病重要并发症的中风后抑郁,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阻碍了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而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抑郁方面卓有成效,本文对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包括针灸、中药、针药结合及其他中医方法,并对目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赖少兰  袁茂华  王海丹 《河南中医》2013,33(7):1051-1054
目的:观察社区干预-治未病模式预防脑卒中的效果.方法:从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社区(A区)和白云区新市街社区(B区)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各200例,对A区中研究人群采取治未病+常规干预措施,对B区中研究人群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不同干预模式对脑卒中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①A区高危人群脑卒中KAP比B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增高,而偏颇体质积分、危险因素控制水平则分别下降,两者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A区高危人群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B区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③治未病+常规干预组预防脑卒中效益成本比为3.77.结论:脑卒中社区干预治未病模式的运作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其运作简便,居民容易接受,可复制性强,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味联合氟西汀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掷骰子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详细讲解治疗原理与方法。对照组51例氟西汀,20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51例逍遥散: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各15g,炙甘草、柴胡、薄荷各6g,水煎400mL,早晚温服;肝气郁结加郁金、川芎、香附,血瘀刺痛加桃仁、丹参,心神失养、眩晕失眠加百合、生龙骨、远志、牡蛎,脾虚乏力、不思饮食加黄芪、党参、龙眼;氟西汀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6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HAMD评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60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7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16%;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5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HAMD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逍遥散加味联合氟西汀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戴霞  郭伟星 《江苏中医药》2008,40(12):99-100
生活方式病患者越来越多,其防治研究一直没有根本性突破。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生活方式病的基础及临床防治研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治未病"的系统理论和特色干预手段进行探索,将有可能逆转生活方式病高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越鞠丸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6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多塞平片,25mg/次,2次/d,口服。治疗组54例,越鞠丸(香附10g,巴戟天、川芎各15g,升麻10g,苍术、远志、神曲、百合、栀子、枸杞子各15g,仙灵脾12g,郁金、沙苑子各15g,柴胡12g),1剂/d,水煎300mL,早晚温服。连续治疗49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抑郁评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1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5.19%。对照组痊愈16例,有效10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1.9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抑郁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越鞠丸治疗中风后抑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洁  王宝亮  段枫阳 《光明中医》2016,(16):2299-2300
结合以往对中风病的研究以及临床经验,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浅谈关于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为"未病先防"阶段,主要预防手段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可控危险因素;二级预防为"已病防变、预防复发"阶段,预防手段主要为寻找中风病发生的原因,结合中药、针灸等临床方法治疗可逆病因,纠正可干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