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莺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f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回顾性分析268例重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31例,女性137例;搭桥数2~6(4.01±0.9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二次开胸3例(1.1%),低心排综合征9例(3.4%),应用IABP 1例(0.4%),反复发作房颤22例(8.2%),肺功能不全13例(4.9%);死亡2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2 0 0 0年 8月至2 0 0 3年 9月共完成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平均年龄 (71.4± 1.7)岁。本组病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7例 ,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 7例。冠状动脉 3支血管病变 4 7例 ,左主干病变 10例。 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 30 % ,10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大于 6 0 mm。结果 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5 0例 ,包括急症手术 3例。 2例改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血管吻合数 (2 .9± 1.2 )例。 4例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 1例术后 3周死于胸骨后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 70岁以上女性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对3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死亡 1例;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在一些高危患者较之体外循环更显出其优势。  相似文献   

4.
李德才 《山东医药》2005,45(33):62-63
有证据表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能够显著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心脏和全身各重要脏器功能损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适用于近期急性心肌梗死和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具有各种体外循环高危险因素、糖尿病、肾肺功能不全以及高龄的患者.其近远期效果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无差别.目前,OPCAB已被国内外心外科学界所广泛接受.在全世界各大医院及心脏外科中心均有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外科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完成的261例行OPCAB的NSTEMI患者资料,按术前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分为两组。A组cTnⅠ0.15ng/mL(n=103),B组cTnⅠ≤0.15ng/mL(n=158),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30d内A组死亡4例(3.9%),B组死亡2例(1.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术前cTnⅠ0.15ng/mL、NSTEMI后10d内手术为术后30d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为减少术后MACCEs事件的发生,建议于发生NSTEMI 10d后,且cTnⅠ降至0.15ng/mL以下时行OPCAB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2例,入院后均行OPCABG治疗,分析其麻醉管理方法,观察并记录其切皮前(T1)、前降支吻合(T2)、右冠动脉吻合(T3)、回旋支吻合(T4)、后降支吻合(T5)、术毕全部吻合(T6)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17±15)min,人均移植旁路数目为3.52支,平均顺利拔除插管时间为(5.8±4.5)h,平均输血量为(285±105)ml。术中,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心输出量(CO)逐渐升高(P0.05)。结论术前采用合理的麻醉处理技术和正确的麻醉诱导药物,术中严格管理,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平衡,对OPCABG顺利完成和患者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1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组(On-pump组,n=85例)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CABG组(Off-pump组,n=85例)。观察两组患者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差(AaDO2)、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及时间、术后24 h出血量、输血量及心肌酶值。结果 Off-pump组在出血量、输血量、辅助呼吸时间、呼吸指标均明显优于On-pump组,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及心肌酶值显著少于On-pump组(P<0.05,P<0.01)。结论 采用非体外循环进行CABG治疗冠心病优于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孙晓刚综述胡盛寿审校⒇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常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心脏外科领域并非一个新概念。50年代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问世之初,就有不少心脏外科医生尝试了在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内乳动脉、大隐静脉旁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了2015年1~4月间82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0例,女性22例,年龄(65.27±8.41)岁,体重(61.22±9.74)kg,通过对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液血栓弹力图进行分析,记录R时间、K时间、α角、MA值、INHADP及INHAA等指标变化。结果 手术前后R时间、K时间、α角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MA值显著降低(56.6±12.1比60.8±9.7)、INHADP(61.2±17.7比30.7±12.4)及INHAA(31.6±13.9比16.9±9.8)显著增高(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造成患者血小板损伤,影响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8):724-727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20年1月本中心收治的冠心病术前合并血液透析接受CABG治疗的病例资料。其中68例接受常规体外循环停跳CABG治疗(on-pump组),5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治疗(off-pump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和早期随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off-pump组比较,on-pump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重症监护和住院时间均延长,用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增多,肺部感染发生率上升(均P0.05)。低心排、IABP辅助和30 d病死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是冠心病合并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影响。 方法  2 51例患者接受OPCAB ,其中糖尿病患者 (DM组 ) 71例 ,非糖尿病患者 (NDM组 ) 180例。单变量统计分析两组的术前危险因素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在监护室的时间 [DM组 (2 .4± 0 .3 )d ;NDM组 (2 .4± 0 .3 )d ;P =0 .3 86]、胸部切口并发症 (DM组 :5.7% ;NDM组 :3 .9% ;P =0 511)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 :脑卒中 (DM组 :2 .8% ;NDM组 :1.7% ;P =0 .62 3 )、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 (DM组 :2 .8% ;NDM组 :0 .5% ;P =0 .194)、心肌梗死 (DM组 :0 % ;NDM组 :0 5% ;P =1.0 0 0 )及死亡率 (DM组 :2 .8% ;NDM组 :1.1% ;P =0 .680 )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 糖尿病患者经适当控制病情以后 ,OPCAB可以如同非糖尿病患者一样安全地实施。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高及其心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使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同时,老年患者较低的生理功能储备且多合并伴随疾病使这类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在此类患者中,不使用体外循环且避免过多主动脉操作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患者能否从中获益更多?既往的报道显示,高风险人群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能获益更多。本文旨在对老年患者的两种手术方式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阐述。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应用自体血管桥移植来改善狭窄冠状动脉远端心肌血运的方法[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即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由于手术在持续跳动的心脏上进行,操作难度较大,因此要求手术室护士提高配合质量,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在心外工作期间,共参与OPCABG 术中护理69例,现将手术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OPCABG的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C组和Dex组,每组81例。C组患者于第1支移植血管吻合结束后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并持续至手术结束,转至心外科ICU后给予异丙酚镇静12 h;Dex组患者于第1支移植血管吻合结束后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并持续至手术结束,转至心外科ICU后继续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12 h。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完毕后5 min(T_0)、手术结束即刻(T_1)、术后12 h(T_2)、术后24 h(T_3)、术后48 h(T_4)、术后72 h(T_5)收缩压和心率,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术后1年、3年死亡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收缩压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收缩压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收缩压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与方法在心率上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心率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心率上主效应显著(P0.05)。T_1和T_2时,Dex组患者收缩压和心率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患者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3年,C组失访3例,Dex组失访6例。两组患者术后3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患者死亡原因为心肌梗死者所占比例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行OPCABG的冠心病患者术后1年和3年病死率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患者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对高危冠心病(CHD)患者心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2017年9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危CHD患者153例被随机分为非体外循环组(70例,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和体外循环组(83例,接受on-pump CABG)。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个月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两组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目,术后住院时间,LVEF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体外循环组手术时间[(232.36±82.25)min比(298.70±76.36)min]、出血量[(453.69±62.65)ml比(634.75±96.87)ml]、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24±0.32)d比(6.32±0.25)d]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体外循环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TNF-α[(35.34±8.29)pg/ml比(45.95±7.58) pg/ml]、IL-6[(41.88±5.54)pg/ml比(59.96±4.85)pg/ml]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9.08±2.24)×10~9比(11.36±3.21)×10~9]升高更显著(P均=0.001)。结论:on-pump CABG不能显著改善高危CHD患者心功能,且会使炎性因子水平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行on-pump CABG时应注意控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12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咪哒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异氟醚)、维库溴铵复合全麻,诱导后持续应用硝酸甘油,并应用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等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心肌氧供需平衡.结论 11例麻醉手术顺利,1例危重患者术中发生严重循环紊乱,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但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死亡.结果术前正确判断左心室功能、采用避免抑制心肌功能的麻醉药物、严密监测心血管功能、术中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并正确处理糖尿病等合并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者,建议在体外循环下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例 ,年龄在 75~ 82 (77± 2 )岁 ,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行OPCAB的临床资料。 3支病变 4 4例 ,左主干病变 2 1例 ,前降支近端 90 %~ 10 0 %狭窄 2 5例 ,右冠状动脉近端 90 %~ 10 0 %狭窄 17例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3例。 5 3例OPCAB手术全部成功。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 (3.0± 0 .8)个 ,移植物取乳内动脉 2 9例 ,大隐静脉 5 1例。结果 术后并发症 4例 :其中新发脑卒中 1例 ,2次开胸止血 1例 ,恶性心律失常 1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 1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7例 ;住院死亡 2例。随访时间 1~ 2 4 (10± 7)个月 ,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非心脏性死亡 1例。结论 OPCAB对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而且有效的血运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近年来心血管外科的最新进展,其中微创冠脉旁路移植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bass grafting,0PcABG)是治疗冠心病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OPCABG由于不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多数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高龄、严重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脑梗死、升主动脉钙化、再次搭桥手术等,老年患者常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OPCAB避免了主动脉插管所致的粥样斑块脱落栓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单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在高危患者中的早期临床情况。方法高危患者的定义是其由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VuroSCORE)得出的评分≥5分。将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所行197例高危CCABG和318例高危OPCAB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PCAB组和CCABG组EuroSCORE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1.2比6.3±1.4,P〉0.05)。OPCAB组年龄为(71.1±6.0)岁,高于CCABG组的(60.2±8.5)岁,P〈0.01。OPCAB组外周血管病患病率(47.8%)高于CCABG组(23.4%,P〈0.01)。OPCAB组手术死亡率[1.6%(5/318)]低于CCABG组[6.1%(12/197),P〈0.01];术后恢复室(ICU)总时间[(90±169)h]少于CCABG组[(126±187)h,P〈0.05];术后辅助通气总时间[(21±45)h]少于CCABG组[(54±169)h,P〈0.01];术后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2.5%)、术后因心脏问题再次手术比例(1.9%)、术后脑卒中比例(0.3%)及术后心跳骤停比例(2.8%)均低于CCABG组(分别为10.2%、5.6%、2.5%、6.6%,P〈0.01或P〈0.05)。结论在危险评分类似的高危患者中,与CCABG相比,OPCAB能够减少术后ICU时间和术后辅助通气时间,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目前尚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20.
周敏  王静  陈园园  王玮 《山东医药》2006,46(21):99-100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及旁路移植术(OPCABG)是一种新的冠心病外科治疗技术。2003年1月~2005年6月,我院施行OPCABG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40~80岁,平均约63岁。由于加强了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