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rt-PA对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药物剂量分为小剂量(0.6mg/kg)组40例和标准剂量(0.9mg/kg)组38例;另选取39例未接受溶栓治疗患者为非溶栓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治疗后1d、7d、15d、30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24h颅内出血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标准剂量组24h颅内出血率均高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为安全、有效,小剂量rt-PA可以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病时间34.5h内脑梗死患者应用0.6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4.5h内脑梗死患者应用0.6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4.5h内脑梗死患者44例(脑梗死组),给予0.6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30、90d随访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和临床疗效,观察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age,sICH)发生率。将所有的观察结果与ECASSⅢ(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Ⅲ)试验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比(0.9mg/kg rt-PA,对照组)。结果 2组30、90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及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sICH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vs 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不亚于高剂量rt-PA,其安全性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联合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4.5 h内的符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他汀联合rt-PA溶栓组(对照组)和强化他汀联合rt-PA溶栓组(试验组);对照组溶栓后24 h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公司,每粒10 mg,下同)10 mg,此后按10 mg/d剂量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90 d;试验组于入院后即刻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此后按40 mg/d剂量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90 d;对照组溶栓后24 h内不予他汀治疗。所有患者均予静脉rt-PA溶栓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后24 h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予阿司匹林100 mg/d,同时控制血压和血糖、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随访主要终点指标是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次要终点指标是溶栓后48 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和梗死体积。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结局良好者(mRS≤2分)61.3%;对照组治疗有效,结局良好者(mRS≤2分)48.4%,二者差异显著(P<0.05)。随访观察对照组溶栓后48 h发生临床恶化6例(19.4%)明显高于试验组[3例(9.7%),P<0.05]。随访观察对照组溶栓后48 h梗死体积49.2(13~119.5)ml,与试验组无明显差异[37.4(12~98.8)ml,P>0.05]。至随访结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两组颅内出血的风险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早期强化他汀联合rt-PA治疗可减少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改善3个月时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近期预后,探讨其在基层综合性医院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4年9月在玉田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根据治疗不同分为低剂量组60例(rt-PA 0.6mg/kg),标准剂量组57例(rt-PA 0.9mg/kg),对照为组70例(未行rt-PA,仅常规治疗)。系统采集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均完成28d及90d随访。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为预后良好,分析各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院和28d随访时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vs 31.6%vs 18.6%,P=0.182;38.3%vs 45.6%vs 27.1%,P=0.092),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90d时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vs 52.6%vs 32.9%,P=0.047)。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10.5%vs 0%,P0.05);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随访90d时,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vs 3.5%vs 4.3%,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d预后,降低患者残疾,但有一定出血风险,低剂量rt-PA较标准计量出血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在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于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溶栓药物为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 mg)。分析患者危险因素、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及14 d时的NIHSS评分及脑出血等溶栓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选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吸烟史71.0%,大量饮酒史51.6%,高血压病49.6%,糖尿病32.25%,心房颤动9.6%,既往脑梗死病史9.6%。发病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20.91±50.29)min。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8.32±2.77)、(5.48±1.07)、(5.41±1.26),溶栓后24 h及溶栓14 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进相关性分析显示,静脉溶栓时间窗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34,P=0.490)。溶栓过程中1例(3.2%)出现皮下出血,2例(6.4%)出现牙龈出血。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而且安全;rt-PA静脉溶栓后主要在24 h内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脑梗死(ACS)138例(ACS组),后循环脑梗死(PCS)40例(PCS组),通过患者入院时及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给药时间、既往心房颤动史、脑卒中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转归方面,PCS组90dmRS评分和3个月死亡显著高于ACS组[(3.28±1.87)分vs(2.37±1.88)分和20.00%vs 5.80%,P0.05],预后良好显著低于ACS组(40.00%vs 62.32%,P0.05)。接受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及24hNIHSS评分呈正相关;90d内死亡与前后循环、24h 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rt-PA静脉溶栓患者中ACS临床疗效较PCS相对较好。PCS是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时机对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107例,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机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于发病后3.0~4.5 h、B组患者于发病后3.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后24 h、溶栓治疗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24 h、7 d溶栓有效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7 d溶栓有效率高于A组(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性梗死和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随访期间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发病后3 h内和发病后3.0~4.5 h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相近,但发病后3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溶栓有效率、减少脑实质出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8月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分为研究组(发病至治疗时间为4.5~8.0 h)和对照组(发病至治疗时间4.5 h),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90 d Bathel指数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预后良好率。结果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 NIH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 NIHSS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 Bathel指数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后90 d Bathel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90 d Bathel指数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非症状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时间窗为4.5~8.0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窗4.5 h的患者相当,但治疗时间窗4.5 h的患者远期日常生活能力更优,因此治疗时间窗为4.5~8.0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也应尽量选择rt-PA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依达拉奉对栓塞性脑卒中大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84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t-PA组和依达拉奉联合rt-PA组(联合组),每组21只。缺血3h后给予rt-PA(5mg/kg)溶栓治疗,联合组同时给予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mg/kg)溶栓后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分析,测定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溶栓后脑组织血脑屏障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梗死体积百分率低于rt-PA组(P<0.01),伊文思蓝含量低于rt-PA组(P<0.01),血脑屏障内皮屏障抗原表达较rt-PA组升高(P<0.05),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表达较rt-PA组减少(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rt-PA联合治疗比单纯应用rt-PA溶栓治疗可进一步阻止脑梗死体积扩大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发病在4. 5 h内高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患者,依据入院后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治疗:0. 6 mg/kg的低剂量组,0. 9 mg/kg的标准剂量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颅内出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死亡、90 d卧床例数,24 h、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1分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例数。结果标准剂量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P=0. 040)。对照组的90 d卧床患者高于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P=0. 041)。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的14 d NIHSS评分≤1分、90 d mRS评分≤2分患者例数高于对照组(P0. 05)。三组颅内出血、90 d死亡、24 h NIHSS评分≤1分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静脉溶栓时间窗内高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标准剂量静脉溶栓治疗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较多,故该实验证明低剂静脉溶栓治疗是高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静脉溶栓治疗适应症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按药物剂量分为小剂量(0.6mg/kg)组44例和标准剂量(0.9 mg/kg)组12例,并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参与研究的56例病人,4例治愈,50例好转,治愈好转率为96.4%,1例加重,1例死亡(1.79%)。溶栓后主要不良反应是脑出血,发生5例(8.93%)。标准剂量组,2例治愈,10例好转,治愈好转率100.00%;小剂量组,2例治愈,40例好转,治愈好转率为95.5%,1例加重,1例死亡(2.30%),出血5例(11.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评价尤瑞克林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2例,仅给予rt-PA(0.9 mg/kg);试验组22例,rt-PA(0.9 mg/kg)溶栓后静脉滴注尤瑞克林(0.15 PNAU/d,连续7 d).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是溶栓24 h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次要评价指标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 结果 溶栓24 h内,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对9.1%,X2=0.00,P>0.05),再梗死率有降低趋势(18.2%对31.8%,X2=1.091,P>0.05).溶栓治疗后1 d、21 d和90 d,试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9、2.913、2.187,均P<0.05),试验组90 d 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9,P<0.05). 结论 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尤瑞克林提高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下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NINDS试验溶栓标准的CT阴性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模式MRI检查,筛选出符合溶栓标准的14例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及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结果14例溶栓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24h(6.42±5.38)分,溶栓治疗后21天(3.64±3.05)分,溶栓治疗后90天(0.86±1.17)分;14例患者溶栓治疗前BI评分(18.93±6.26)分,溶栓治疗后21天(50.36±35.22)分,溶栓治疗后90天(88.93±13.21)分,均较溶栓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rt-PA(0.9mg/kg)溶栓治疗发病4.5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多模式MRI有助于选择从溶栓中获益并剔除那些存在高度出血性转化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溶栓组先按0.6 mg/kg计算静脉rt PA用量,10%静脉推注,余量在60 min内滴完。随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闭塞者,酌情给予rt-PA 5~20 mg超选择接触性溶栓。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16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8 d。采用欧洲脑卒中神经缺损评分量表(ESS)、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组患者在溶栓后24 h、21 d ESS评分明显升高(P0.05)。溶栓组(58.3%)明显高于对照组(25.0%)。结论小剂量rt-PA及时静脉溶栓,延长了治疗时间窗,联合动脉溶栓又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36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选取同期非溶栓常规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效果、24 h内及3个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分值均有下降,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非溶栓治疗的80.6%(P0.05);溶栓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3个月预后(P0.05)。24 h内病死率溶栓组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病死率溶栓组仍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的近期疗效,探讨HHcy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Hcy水平分为2组,HHcy组(血同型半胱氨酸≥15.0μmol/L)37例,非HHcy组(血同型半胱氨酸15.0 mmol/L)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小剂量rt-PA(总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为60 mg)静脉溶栓治疗,对比2组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HHcy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7 d的NIHSS评分与非HHcy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非HHcy组和HHcy组患者MRS评分中生活自理(MRS评分≤2分)人数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溶栓治疗14 d后,非HHcy组中生活自理人数的比例较HHcy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HHcy会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小剂量rt-PA溶栓治疗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静脉溶栓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静脉溶栓组相近(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相近(P0.05);出院时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在高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时机。方法 选择rt-PA静脉溶栓救治的221例高龄中重度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早期组75例、晚期组76例。对照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组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启动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晚期组在rt-PA静脉溶栓24 h后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于治疗7 d时采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治疗90 d时采用mR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比较三组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观察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4 d颅外系统性并发症发生率和90 d病死率,比较三组治疗安全性。结果 三组7 d神经功能改善率、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早期组和晚期组均高于对照组,且早期组高于晚期组(P均<0.05)。三组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4 d颅外系统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早期组低于晚期组和对照组(P均<0.05),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90 d病死率比较,早期组和晚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发病在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联合组)60例,同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46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至病变动脉,输注rt-PA50 mg;联合组先静脉输注rt-PA,再经病变动脉输注rt-PA,总量<50 mg,在溶栓前和溶栓后6 h、24 h、7 d及30 d时,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ESS评分,联合组为42±13,动脉组为43±10,治疗后24 h、30 d时,ESS评分联合组为82±23、89±25;动脉组为76±27、82±23。治疗后总再通率联合组为53%(32/60),动脉组为35%(16/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联合组为7%(4/60),动脉组为9%(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起病6 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的治疗时机对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应用rt-PA静脉溶栓方案进行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根据溶栓治疗前是否合并房颤(AF)分为两组,又根据是否在发病4.5 h内给予rt-PA溶栓治疗进一步分成4组:AF-T组(房颤并溶栓)、AF-N组(房颤未溶栓)、C-T组(未合并房颤给予溶栓)和C-N组(未合并房颤未溶栓);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质量、病死率、远期疗效、并发症等。结果 4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30 d后,与溶栓前相比,4组NIHSS评分改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90 d后,与溶栓前相比,4组NIHSS评分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前,4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30 d后,与溶栓前比较,AF-T组、C-T组ADL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AF-T组ADL评分明显优于AF-N组、C-T组、C-T组(P0.05);C-T组ADL评分明显优于C-N组及AF-N组(均P0.05);溶栓90 d后,AF-T组ADL评分明显高于AF-N组C-T组、C-N组(P0.05);C-T组、C-N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及C-N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AF-N组(P0.05),此时4组ADL评分改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90 d,采用mRS量表对4组预后效果进行评价,C-T组与C-N组病死率、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C-N组、AF-T组病死率、良好率均明显优于AF-N组(P0.05),C-T组与C-N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C-N组、AF-T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明显少于AF-N组(P0.05)。结论对于合并房颤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更好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