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吉林油田总医院行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104例,根据意向性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4例。对照组患者行经股动脉途径PCI,研究组患者行经桡动脉途径PC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造影剂用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12、24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高龄冠心病的近、远期效果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但经桡动脉途径PCI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龄冠心病病人后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进行PCI的高龄病人70例,病人年龄均≥80岁。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每组35例。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行PCI,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行PCI。观察两组病人手术情况以及血管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桡动脉组、股动脉组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成功率分别为97.14%、94.29%,PCI成功率分别为92.86%、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股动脉组CAG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28.57%,PCI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PCI的临床成功率接近,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经桡动脉途径行PCI的外周血管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经尺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360例患者中26例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61±10.4)岁,行经尺动脉径路行PCI治疗。另外,选择26例经桡动脉造影的患者设为经桡动脉组。所有患者均行Allen′s试验检查,记录动脉穿刺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时间,计算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05)。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6)minvs.(20.0±4.2)min,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尺动脉均穿刺成功,应用6F指引导管对15条血管的17处病变行PCI治疗,均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17枚。1例有穿刺部位淤血,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尺动脉径路行PCI治疗是一种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榆林市第四(星元)医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78例(年龄≥80岁),采用信封法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每组39例。股动脉组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桡动脉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成功率、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近期和远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成功率、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股动脉组(P0.05)。股动脉组患者近期和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71.8%,桡动脉组分别为7.7%、43.6%。两组患者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患者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8%,低于股动脉组的30.7%(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PCI较经股动脉入路PCI能有效缩短高龄冠心病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 360例患者中26例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61±10.4)岁,行经尺动脉径路行PCI治疗.另外,选择26例经桡动脉造影的患者设为经桡动脉组.所有患者均行Allen's试验检查,记录动脉穿刺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时间,计算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4,P>0.05).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6)min vs.(20.0±4.2)min,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尺动脉均穿刺成功,应用6F指引导管对15条血管的17处病变行PCI治疗,均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17枚.1例有穿刺部位淤血,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经尺动脉径路行PCI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途径,是股动脉、桡动脉介入途径的补充,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宿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74岁)和高龄组(75~84岁),每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PCI,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指标(血管造影成功率、介入治疗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管造影成功率、介入治疗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吉林油田总医院行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104例,根据意向性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4例。对照组患者行经股动脉途径PCI,研究组患者行经桡动脉途径PC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造影剂用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12、24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高龄冠心病的近、远期效果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但经桡动脉途径PCI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对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冠心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CI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CI,观察组患者于术前5 min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 d穿刺侧桡动脉直径及穿刺侧桡动脉和肱动脉FMD,术前及术后即刻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 d穿刺侧桡动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穿刺侧桡动脉直径大于术前(P0.05)。术前两组患者穿刺侧桡动脉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d观察组患者穿刺侧桡动脉FMD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d穿刺侧桡动脉FMD劣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1、2 d两组患者穿刺侧肱动脉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患者穿刺侧肱动脉FMD劣于术前(P0.05)。术前两组患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观察组患者内皮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即刻两组患者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内皮素水平高于术前(P0.05)。结论硝苯地平可有效改善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CI的冠心病患者桡动脉FMD,提高内皮素水平,但对肱动脉FMD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高龄(≥8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菏泽市巨野县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47例,根据年龄及治疗方法分为中青年PCI组(年龄60岁,n=39)、老年PCI组(年龄60~79岁,n=36)、高龄PCI组(年龄≥80岁,n=32)、高龄药物治疗组(≥80岁,n=40)。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率、收缩压)、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肌酐、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心电图ST段改变)、药物使用情况及氯吡格雷服用时间;比较中青年PCI组、老年PCI组及高龄PCI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钙化弥漫性病变发生率、慢性闭塞性病变发生率、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并发症及部分血运重建情况;比较高龄PCI组与高龄药物治疗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期间出血情况。结果 4组患者性别、吸烟率、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糖尿病病史阳性率、心率、收缩压、血肌酐、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心电图ST段改变发生率和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使用率及氯吡格雷服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PCI组、老年PCI组及高龄PCI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PCI组患者钙化弥漫性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及部分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中青年PCI组(P0.05)。高龄PCI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高龄药物治疗组(P0.05);随访12个月,高龄PCI组与高龄药物治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治疗高龄(≥8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安全可行,可有效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远期预后;高龄不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的绝对禁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特征,并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2016年彭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00例,根据年龄分为非高龄组(45~69岁)52例和高龄组(≥70岁)48例。两组患者均行急诊PCI,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病变部位、Gensini积分、支架置入数量、急诊PCI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抗栓治疗情况、急诊PCI后实验室检查指标、预后相关指标。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脑梗死发生率、胸痛类型、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吸烟率低于非高龄组,Killip分级劣于非高龄组(P0.05)。(2)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病变部位、Gensini积分、支架置入数量、急诊PCI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低于非高龄组(P0.05)。(3)两组患者中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及使用替罗非班、低分子量肝素、替罗非班+低分子量肝素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高龄组患者急诊PCI后血肌酐(Scr)高于非高龄组(P0.05),而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空腹血糖(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造影剂肾病;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ACS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高,心功能较差,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较低,但行急诊PCI治疗的有效性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3-12至2015-12在我院行冠脉介入诊疗的661例6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80~92岁,平均(83.2±3.8)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585例作为对照组,年龄60~79岁,平均(68.3±5.2)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穿刺桡动脉失败率、PCI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穿刺桡动脉失败改肱动脉途径分别为1.0%和2.6%、穿刺桡动脉失败改股动脉途径分别为1.5%和2.6%、PCI成功率分别为96.5%和96.4%、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45.7±21.2)min和(47.6±18.5)min、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使用量分别为(28.9±10.2)ml和(30.6±8.8)ml、冠状动脉造影+PCI对比剂使用量分别为(150.4±35.7)ml和(155.6±28.2)ml、术中相关心脏事件分别为0.7%和1.3%、术后血管并发症分别为0.9%和2.6%、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5.7±1.9)d和(6.3±2.7)d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风险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年龄≥75岁(75~91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98例,<75岁399例,分别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75岁组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种类较<75岁组多〔(4.5±1.75)vs.(2.2±0.68),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所占比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4%vs.20.6%,P>0.05);经桡动脉入路所占比例≥75岁组为56.1%,<75岁组为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岁组PCI时间长于<75岁组〔(59.1±10.4)m vs.(53.1±11.8)m,P<0.05〕;PCI成功率(96.9%vs.99.7%,P=0.026);术后在院期间病死率、PC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在院期间心绞痛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2%,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中行PCI术,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获益;并且PCI术并发症与手术风险与低年龄组无明显差异,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CAD)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CAD年龄≥70岁173例(高龄组)和年龄<70岁134例(非高龄组)行PCI患者的临床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高龄组行PCI的总成功率与非高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99%vs 98%,P>0.05);高龄组死亡率(0.00%)与非高龄组死亡率(1.4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冠状动脉病变较非高龄组重,支架置入率高于非高龄组(92.6%vs 90.1%)。随访24月,两组间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高龄CAD患者行PCI是安全的,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及近中期疗效与非高龄患者比较无差异。PCI同样是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泼选择709例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接受PCI的入路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227例)和股动脉组(4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PCI的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桡动脉组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高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7.8%,股动脉组患者全部成功接受PCI。两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3例(1.3%)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27例(5.6%)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 vs 7.3%,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PCI路径分为股动脉组(n=44)和桡动脉组(n=56)。股动脉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择期PCI,桡动脉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择期PCI,术后随访15~2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时间,X线暴露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PCI前后心功能指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末次随访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患者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前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P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PCI后桡动脉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末次随访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择期PCI均能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但与经股动脉途径择期PCI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择期PCI可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焦虑、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0月商洛市商南县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血管穿刺时间、造影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特殊指引导管使用率、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PTCA)使用率、双钢丝使用率、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成功率、手术前后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血管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造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双钢丝使用率、支架植入成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特殊指引导管使用率、PTCA使用率高于对照组,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龄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行PCI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高龄病人3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未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龄病人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半年内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龄病人行PCI治疗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可作为冠心病病人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选择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桡动脉造影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后即刻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7例(桡动脉组),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后即刻PCI者(股动脉组,共409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4.0%,与股动脉组(97.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造影显示明显病变(管腔狭窄程度≥70%)的血管数量累计为210支,其中182支作为靶血管进行了成功的PCI,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6.7%,低于股动脉组(93.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的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随访PCI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但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途径PC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CTO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32例,按年龄分组,对比分析老年组108例,年龄≥60岁,平均(66.6±5.4)岁,中青年组124例,年龄60岁,平均(51.3±6.3)岁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低于中青年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中青年组高(P0.05)。但2组患者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随访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CTO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中青年CTO患者比较无差异,但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与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入选2001年7月至2004年6月在DESIRE注册的104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分别接受PCI治疗和CABG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情况与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血运重建情况、住院临床结果以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较低(P<0.01);院内病死率较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BG组院内MACCE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PCI组(P=0.002).平均随访22个月,两组随访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两组随访MACCE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院内MACCE发生率较低,但PCI后随访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广泛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有望改善PCI的长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