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ascin-1蛋白在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fascin-1蛋白与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局部侵袭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对10例正常皮肤组织、13例皮肤基底细胞癌(8例结节型、5例浅表型)、24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1例原位鳞状细胞癌,13例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均无转移)进行fascin-1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 Fascin-1蛋白在原位鳞状细胞癌(平均光密度0.1152 ± 0.04574)、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平均光密度0.1257 ± 0.03096)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组织(平均光密度0.0293 ± 0.00981,P < 0.05)。在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平均光密度0.0808 ± 0.05642)、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平均光密度0.0806 ± 0.04346)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组织(平均光密度0.0293 ± 0.00981,P < 0.05)。结论 在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中,fascin-1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肿瘤的局部侵袭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生殖器部位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于2007年4月—2015年4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11例生殖器部位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特点。结果: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57岁。其中8例在术前临床诊断中误诊。11例皮损分别表现为4例红斑溃疡,边缘隆起;3例黑色斑块(其中1例呈疣状增生);2例黑色丘疹;1例黑色斑片;1例黑色结节。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中的基底样细胞团块,周边胞核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周围可见裂隙。临床皮损的宽度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直线相关性。除2例失访外,1例肿瘤行局部扩大切除半年后复发,余患者经局部扩大切除随访至今未出现肿瘤复发、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论:生殖器部位基底细胞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对疑似病例均应行局部扩大切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小对判断手术切口深度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的疗效.方法 14例患者首次接受ALA-PDT治疗.其中11例基底细胞癌(BCC),2例基底-鳞状细胞癌(BSCC),1例鳞状细胞癌(SCC).结果 经过1-4次ALA-PDT治疗后,所有病例均获得完全反应(CR).随访8~15个月,11例BCC患者1例复发.余病人未见复发.结论 ALA-PDT对皮肤癌具有疗效好、无痛苦、无创伤、无疤痕形成、复发率低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年迈体弱及特殊部位的皮肤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4.
<正>基底细胞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位于面部的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后对面容损害较大,而位于颞部和额部的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后,因皮肤张力大及面神经颞支走行,而使修复更加困难。我科治疗1例颞部和额部基底细胞癌的青年男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术中经快速组织病理检查,确定肿瘤切除干净,采用O-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1974~1985年间,用冷冻疗法治疗了158例耳部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48例,女性10例,年龄46~94岁。共有肿瘤180个,包括基底细胞癌151个,鳞状细胞癌28个,基底—鳞状细胞癌1个。16例为复发病例。140例耳部只有单个肿瘤,17例有2个或2个以上肿瘤。肿瘤直径0.5~6.2cm。122个为溃疡结痂型,结节型49个,丘疹型8个,硬斑型1个。用冷冻喷雾法对所有肿瘤予以两次冻融。171处损害治疗时进行临床和仪器监测,临床监测包括记录冷冻时间和周边结冰扩散范围,仪器监测为使用热电偶。治疗时测得肿瘤基底部的温度为-20°~-60℃。对治疗后的病人分别观察6月~11年。结果:治疗的180个损害中有9例复发(8个为原发损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甲母质细胞癌。患者女, 76岁, 左手拇指甲下肿物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拇指甲板增厚, 局部呈黄色及黑色, 远端甲板略弯曲, 甲板下可见明显血管扩张, 甲下及甲板外侧缘可见疣状增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呈团块状向下浸润生长, 团块中央明显角化坏死, 伴较多"鳞状涡"结构及细胞异形, 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HK31、HK85在鳞状涡区域阳性表达, K6/K16在肿瘤基底部阳性表达, HK75在整个肿瘤区域强阳性表达。诊断:甲母质细胞癌。治疗:手术切除联合3次皮肤光动力治疗, 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面部多发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并鲍温病患者。患者女,92岁,面部多发黑色结节及褐色斑块,术后病理活检分别提示基底细胞癌(结节型)及鲍温病。本患者多发基底细胞癌及鲍温病,提示临床中对可疑皮疹注意多点取材,避免漏诊。面部多发肿瘤治疗涉及美容需求,本文就其诊断治疗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基底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6-2019年我院进行ALA-PDT治疗的17例基底细胞癌患者(浅表型14例,结节型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13例患者皮损消退,仅留轻微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2例复发,1例于治疗后6个月后复发,1例于...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女性外阴基底细胞癌并发大汗腺汗囊瘤.患者女,56岁.外阴肿块1年,呈蓝褐色球状,无自觉症状.肿块切除后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并发大汗腺汗囊瘤.  相似文献   

10.
报道5%咪喹莫特霜治疗1例结节型基底细胞癌。患者女,57岁,左侧额部斑块20年。病理活检证实为结节型基底细胞癌。以5%咪喹莫特霜外用治疗,每日1次共8周,接着每日2次共4周,总疗程12周。皮损部分消退。停药2周后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内仍可见癌巢。免疫组化显示治疗后肿瘤细胞的Bcl-2蛋白表达减少。国外报道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基底细胞癌可收到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免疫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皮肤镜诊断且组织病理确诊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6例21处皮损其临床及皮肤镜特征.结果 6例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的平均年龄54.2岁,平均病程8.25年,男女比例1∶1.21处皮损中临床分型为结节溃疡型9处、色素型7处、浅表型5处.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皮肤镜特征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部下1/3皮肤恶性小肿瘤手术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多种皮瓣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 手术切除鼻部皮损,术中病理示无残癌组织后,根据鼻缺损的部位、大小、形状以及周围皮肤情况等我们选择双叶皮瓣、双侧旋转皮瓣、鼻唇沟皮瓣等方法进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 鼻部皮肤恶性小肿瘤54例,基底细胞癌39例占72.22%,鳞状细胞癌9例占16.67%,角化棘皮瘤6例占11.11%。切除后的缺损均位于鼻部下1/3,长径均未超过2.0 cm,术中修复缺损选择双叶皮瓣20例,双侧旋转皮瓣2例,鼻唇沟皮瓣3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见鼻部明显变形。随访5年未见复发。结论 局部双叶皮瓣、双侧旋转皮瓣、鼻唇沟皮瓣等修复鼻部下1/3长径未超过2.0 cm的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以获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局部皮瓣修复鼻部皮肤恶性小肿瘤术后缺损54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鼻部下1/3皮肤恶性小肿瘤手术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多种皮瓣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 手术切除鼻部皮损,术中病理示无残癌组织后,根据鼻缺损的部位、大小、形状以及周围皮肤情况等我们选择双叶皮瓣、双侧旋转皮瓣、鼻唇沟皮瓣等方法进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 鼻部皮肤恶性小肿瘤54例,基底细胞癌39例占72.22%,鳞状细胞癌9例占16.67%,角化棘皮瘤6例占11.11%.切除后的缺损均位于鼻部下1/3,长径均未超过2.0 cm,术中修复缺损选择双叶皮瓣20例,双侧旋转皮瓣2例,鼻唇沟皮瓣3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见鼻部明显变形.随访5年未见复发.结论 局部双叶皮瓣、双侧旋转皮瓣、鼻唇沟皮瓣等修复鼻部下1/3长径未超过2.0 cm的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以获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ALA)涂于53例日光性角化病、23例Bowen病、36例基底细胞癌、4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皮损处,避光3~4h后,使用光动力治疗仪照射约20min,1次/周,经4~6次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 ALA-PDT疗法治疗日光性角化病及Bowen病的有效率为100%;基底细胞癌浅表型的疗程短(3~5次),且有效率为100%,结节型疗程长(4~6次),且有效率仅为77.77%;高分化鳞癌有效率为100%,中分化为85.71%,低分化鳞癌有效率为40.00%,所有皮肤肿瘤患者的总痊愈率为84.21%,有效率为95.35%。结论 ALA-PDT治疗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浅表型基底及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疗效确切,美容效果佳,无不良反应,治疗结节性基底细胞癌及中分化、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尤其是年老体弱、美容要求高的患者亦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部下1/3皮肤恶性小肿瘤手术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多种皮瓣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 手术切除鼻部皮损,术中病理示无残癌组织后,根据鼻缺损的部位、大小、形状以及周围皮肤情况等我们选择双叶皮瓣、双侧旋转皮瓣、鼻唇沟皮瓣等方法进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 鼻部皮肤恶性小肿瘤54例,基底细胞癌39例占72.22%,鳞状细胞癌9例占16.67%,角化棘皮瘤6例占11.11%.切除后的缺损均位于鼻部下1/3,长径均未超过2.0 cm,术中修复缺损选择双叶皮瓣20例,双侧旋转皮瓣2例,鼻唇沟皮瓣3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见鼻部明显变形.随访5年未见复发.结论 局部双叶皮瓣、双侧旋转皮瓣、鼻唇沟皮瓣等修复鼻部下1/3长径未超过2.0 cm的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以获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7岁。面部、躯干及四肢斑疹32年,面部黑色结节5年。两处面部黑色结节病理活检分别为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诊断为类着色性干皮病伴发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鳞状细胞分化的基底细胞癌。患者男,85岁。因“发现上唇肿块2年”入院。皮肤科检查:上唇中部可见一约2 cm×4 cm淡红色肿块,境界清楚,上连鼻基底及鼻小柱,下连唇红,中心凹陷,周边隆起,基底破溃,伴有渗血、渗液和结痂。右侧唇红可见一直径约0.5 cm皮肤缺损,境界清楚,可见渗液及痂皮覆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似基底细胞栅栏状排列,细胞核质比增大,核异形明显,同时夹杂着含有大量嗜酸性细胞质的鳞状细胞聚集,异形性明显。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5/6、肿瘤蛋白P63、角蛋白-903(34βe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增殖标记Ki-67、肿瘤蛋白P40、肿瘤抑制蛋白P53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Ber-EP4均为阳性,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基化跨膜蛋白CD34、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诊断:鳞状细胞分化基底细胞癌。治疗方案:肿物切除+皮瓣转移修复,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女,63岁。右下眼睑近睫毛根部出现扁平斑块3年余,反复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与表皮相连,瘤体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呈条索状、团块状或呈囊性扩张,附着于表皮,细胞大小较一致,轻度异形,未见核分裂象,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囊腔内有淡蓝色黏液成分。诊断:基底细胞癌。治疗:予手术切除联合CO2激光治疗1次,光动力治疗3次,治疗后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及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面部皮肤恶性肿瘤65例,其中基底细胞上皮瘤47例,鳞状细胞癌10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恶性黑素瘤2例,棘皮瘤恶变、血管内皮肉瘤、皮脂腺癌各1例,均予扩大切除,术中作冰冻切片监测手术切缘及基底,分别采用直接缝合、邻位随意皮瓣、扩张皮瓣、游离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65例患者均一期修复,皮片和皮瓣100%存活,术区外形和功能满意。随访6个月至5年,基底细胞上皮瘤局部复发1例;鳞状细胞癌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局部复发;恶性黑素瘤1例去世,余无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 彻底切除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适宜的修复有助于容貌恢复,其中以邻位随意皮瓣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根治性切除和即时修复的理想方法。方法对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根据缺损创面基底和局部情况,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组织即时修复。结果11例患者治疗后,随访1~7年无1例复发,移植组织全部成活,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现代整形外科技术,可有效修复局部广泛切除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后的较大创面缺损,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