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体积指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来我院接受治疗的a SAH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30d内有无DCI发生分为DCI组(n=40)和无DCI组(n=80)。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血小板体积指数预测a SAH后DCI发生效力。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 SAH患者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组在脑积水程度、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MPV、血小板体积指数方面显著高于无DCI组(P <0. 05),在PLT方面显著低于无DCI组(P <0. 05)。血小板体积指数预测a SAH患者DCI发生的最佳截断值为0. 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程度、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血小板体积指数≥0. 046会增加a SAH后DCI发生的风险(P <0. 05)。结论血小板体积指数与a SAH患者DCI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高血糖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中很常见,而且与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具有重要联系,并可导致预后不良.文章对aSAH后血糖升高的机制、引发DCI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 SAH患者106例,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34例)与无DCI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急性脑水肿、早期(出血1~3 d)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发生率为32.1%(34/106)。DCI组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WFNS分级≥Ⅳ级、急性脑水肿、低血红蛋白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DC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5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低钠血症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入院WFNS分级≥Ⅳ级、低白蛋白血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级(OR=8.02,95%CI:2.41~26.70)、改良Fisher分级≥Ⅲ级(OR=4.44,95%CI:1.38~14.32)、1~3 d低白蛋白血症(OR=5.42,95%CI:1.40~20.76)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Hunt-Hess分级≥Ⅲ级不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OR=1.86,95%CI:0.39~8.88,P0.05)。结论 a SAH后低白蛋白血症、入院WFNS分级≥Ⅳ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是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治疗的aSAH患者100例,根据DCI发生情况分为DCI组31例和非DCI组69例。检测患者血清sFlt-1、YKL-40、Lp-PLA2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sFlt-1、YKL-40、Lp-PLA2水平对aSAH后DCI的预测价值。结果 DCI组sFlt-1、YKL-40、Lp-PLA2表达水平高于非DCI组[(0.13±0.02)g/L vs(0.07±0.01)g/L,(292.65±78.60)μg/L vs(206.33±59.28)μg/L,(396.59±41.12)μg/L vs(281.19±66.02)μg/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Flt-1、YKL-40、Lp-PLA2水平升高及Hunt-Hess分级≥3级、改良Fisher分级≥3级、WFNS分级≥3级是a...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严重疾病。普遍认为,较大脑动脉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是始发出血后致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许多高危病人各种心脑血管缺血发生的预防中,阿司匹林已显示重要作用,但也可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该前瞻性研究包括291名动脉瘤性SAH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aSAH患者54例.以发病后14 d或出现DCI为观察终点,将患者分为DCI组16例和非DCI组38例....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因继发血管痉挛而产生缺血症状。头外伤患者SAH发生率为12%~53%。有报道认为外伤后血管痉挛与SAH有关。为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作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作者在10年中收治头外伤患者883例,其中130例(14.7 %)CT显示SAH,男98例,女32例,年龄4岁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确切机理不明。为了解SAH 及其继发脑缺血患者血液方面的变化及其在预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中的意义,作者对69例SAH 患者于发病7天内检测了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低切血粘度、高切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移行时间、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纤维蛋白 D-二聚体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98例,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E预后因素,然后采用ROC曲线评价各独立变量对HE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总胆红素、血尿素氮及血氨是肝性脑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LR的OR值最大。ROC曲线分析预测肝性脑病预后各独立因素,NLR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灵敏度、特异度最高。结论 NLR对肝性脑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高NLR值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其研究已成为神经病学的热点。文章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出发,对神经肽Y、一氧化氮、内皮素-1、胆红素氧化产物、Rho激酶、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等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病3 d内的aSAH住院患者165例。入院后按照统一标准化方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7±1)、(10±1)、(13±1)d的血液样本,记录DCI患者及非DCI患者各时间点的部分血液凝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及纤溶相关标志物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凝血酶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乳胶光度法测定,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检测分别采用vWF抗原检测试剂盒和vWF活性检测试剂盒,并对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各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DCI发生率为31.5%(52/165)。凝血及纤溶标志物相关结果显示,DCI患者在aSAH后早期即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含量和活性升高,并在发病后(7±1)d达到高峰,DCI患者vWF抗原及活性水平较非DCI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73、5.784,P值分别为0.017、0.021),同时vWF抗原及活性水平与时间相关(F值分别为105.448、89.141,均P<0.01),且存在组别与采样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9.525、10.114,P值分别为0.022、0.016)。此外,DCI与不同采样时间对PT、APTT、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并且两组别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DCI患者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高于非DCI患者,提示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动态监测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相似文献   

13.
正Research progress in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LI Xue-feng,WANG Jian-cun,HU Guan-cheng. Jis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Hunan 416000,China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结局已有显著改善,但仍有1/3的病人死亡或留下了后遗症,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脑血管痉挛所致的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DIND)。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旨在评价 SAH 后早期 TCD 检查对 DIND 的预测作用。121例病人经血管造影证实患有急性动脉瘤性SAH。DIND 的临床诊断是在 CT 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再出血、脑积水、电解质失衡和心肺并发症等病变后作出的。在 SAH 后14天中,每日或隔日应用TCD 通过标准的经颢和经眶径路,记录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颅外颈内动脉(IC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梗死(DC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aSAH患者114例,根据DCI发生情况分为DCI组28例和非DCI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aSAH后DCI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ABI对aSAH后DCI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体温≥37.4℃者所占比例、Fisher分级、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男性比例、吸烟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血脂异常发生率、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Hunt-Hess分级及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温≥37.4℃[OR=1.623,95%CI(1.118,2.355)]、Fisher分级[OR=1.742,95%CI(1.429,2.123)]、ABI[OR=0.719,95%CI(0.478,0.888)]是aSAH后DCI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ABI预测aSAH后DCI的曲线下面积为0.669[95%CI(0.544,0.794)],最佳截断值为0.965,灵敏度为0.872,特异度为0.429,约登指数为0.301。结论 ABI是aSAH后DCI的影响因素,其对aSAH后DCI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微血栓可能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的迟发性脑缺血中发挥作用。回顾性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在减少迟发性脑缺血方面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然而,在aSAH患者中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尚未得到严格证实。  相似文献   

17.
韦金红  李燕华 《内科》2023,(4):354-35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脑血管危重症疾病之一。迟发性脑缺血(DCI)是SAH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公认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SAH患者继发DCI尚无法预测,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脑血管痉挛、血脑屏障破坏、早期脑损伤、细胞凋亡、微循环障碍、炎症性反应、氧化应激等众多因素均可参与DCI的发生。本文就SAH患者继发DCI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病人,女,55岁,2004年3月因突发头痛、呕吐,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住当地医院,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交界处动脉瘤(见图1),未行手术或栓塞治疗。具体原因不详,保守治疗7d后病人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颅CT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见图2),经治疗病人好转出院。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是脑动脉瘤破裂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文章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是脑动脉瘤破裂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文章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