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心脏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后发生(AKI)的老年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随访术后2年患者肾功能及生存情况,比较2组生存率及晚期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差别。结果共3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KI患者214例(1期148例、2期34例、3期32例),占55.4%。AKI组患者年龄大于非AKI组[(71.1±4.6)岁比(69.9±4.3)岁,P<0.01],AKI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非AKI组(71.9%比55.9%,P<0.01);AKI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为78.0%,显著低于非AKI组(P<0.01)。AKI 1~3期患者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8%、64.7%、62.5%,2年累积生存率期分别为79.1%、46.9%、5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KI患者术后2年累积晚期慢性肾脏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非AKI组(7.9%比0.0%,P<0.01),AKI 1~3期患者术后2年晚期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分别为4.1%、8.8%和25.0%(P<0.01)。结论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是术后AKI发病高危人群。AKI患者远期累积生存率和肾脏功能恢复程度均低于非AKI患者,且随AKI严重程度加重而变化。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AKI的防治策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改善其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中急性肾损伤(AKI)不同诊断标准对老年住院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的≥75岁AKI患者的病历资料652例,中位年龄87(84~91)岁。根据诊断窗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48 h诊断窗组(n=334)和7 d诊断窗组(n=318)。根据患者AKI发生后90 d内的生存情况分为2组:生存组(n=433)和死亡组(n=219)。对比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对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估算累计生存率。结果 652例住院患者根据KDIGO分期标准,AKI 1期308(47.2%)例,2期164(25.2%)例,3期180(27.6%)例。利用48 h诊断窗做出AKI诊断的患者占51.2%(334/652),利用基线值7 d诊断窗做出AKI诊断的患者占48.8%(318/652)。48 h诊断窗组和7 d诊断窗组患者的90 d病死率分别为42.5%和24.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采用7 d诊断窗患者的90 d生存状况要显著好于采用48 h诊断窗者(P0.001);随着发生AKI时间的增加,患者90 d病死率显著减少(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低体质量指数(HR=0.928,95%CI:0.886~0.973;P=0.002)、低平均动脉压(HR=0.969,95%CI:0.959~0.979;P0.001)、低血清前白蛋白(HR=0.948,95%CI:0.920~0.977;P0.001)、低白蛋白(HR=0.962,95%CI:0.930~0.995;P=0.025)、感染(HR=1.374,95%CI:1.027~1.840;P=0.033)、少尿(HR=2.069,95%CI:1.341~3.192;P=0.001)、血尿素氮增高(HR=1.027,95%CI:1.015~1.038;P0.001)、高镁(HR=2.485,95%CI:1.351~4.570;P=0.003)、更高的AKI分期(2期:HR=4.035,95%CI 2.381~6.837,P0.001;3期:HR=7.184,95%CI 4.301~11.997,P0.001)、AKI诊断时间≤48 h(HR=1.818,95%CI:1.256~2.631;P=0.002)是影响住院老年AKI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48 h诊断窗的AKI患者90 d病死率高于7 d诊断窗的AKI患者,AKI诊断时间≤48 h是影响住院老年AKI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CSA-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6年7月—2022年6月147例机器人体外循环(CPB)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资料,统计其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SA-AKI,将其分为CSA-AKI组(37例)与非CSA-AKI组(109例),1例患者因术后早期死亡未纳入分组。对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7例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发生CSA-AKI 37例,发生率为25.34%,1期CSA-AKI 28例(19.18%),2期CSA-AKI 6例(4.11%),3期CSA-AKI 3例(2.05%),肾功能衰竭透析1例(0.68%),院内死亡1例(0.68%)。CSA-AKI组与非CSA-AKI组年龄、性别、肥胖分级、高血压、吸烟、饮酒、NYHA分级、左房前后径(LAD)、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及手术类型均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肾癌患者行单侧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肾功能的变化,探讨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及远期慢性肾脏病(CKD)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行单侧根治性肾切除术的85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及远期肾功能变化,评估围手术期AKI发生率及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远期CKD的发生率,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根治性肾癌术后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7~26)月,术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趋势分为术后快速下降、3月内逐步恢复、后期相对稳定三个阶段。47例(55.3%)患者术后发生AKI,其中26例(55.3%)出院时肾功能恢复,术前eGFR较低者恢复比例低(P=0.028)。单因素分析提示男性、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健侧GFR及肿瘤大小与AKI发生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健侧GFR水平低下(OR=0.892,P=0.018)与合并糖尿病(OR=7.856,P=0.038)是导致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eGFR≥60 ml/(min·1.73m~2)的78例患者中36例(46.1%)随访进展为CKD,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1年、3年及5年累计CKD发生率分别为38.9%、50.8%及57.0%。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健侧GFR、术前及术后eGFR与远期CKD发生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eGFR低(OR=0.794,P=0.005)是导致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进展为C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根治性肾切除术后AKI与远期CKD发病率均较高,健侧GFR低下、基础糖尿病与术后AKI发生密切相关,术前eGFR偏低是远期C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压(CVP)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期间,在安贞医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手术结束时的CVP是否10mm Hg(1mm Hg=0.133k Pa)来分为高CVP组或低CVP组。收集手术类型、术前射血分数、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术后血清肌酐水平、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等围术期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进行电话随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 9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51.97±13.62)岁。CVP组801例(41.3%),低CVP组1 140例。高CVP组347例(43.3%)患者发生AKI,低CVP组86例患者发生AK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高CVP组每一期AKI的发病率均高于低CVP组。多因素分析显示,CVP与AKI相关(OR=1.416(1.346~1.489),P0.0001),而MAP与CO和AKI无相关性。高CVP组患者30天死亡30例(3.8%),低CVP组死亡6例(0.5%),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VP使患者病死率增加(HR:1.196,每增加1mm Hg,95%CI:1.114~1.285,P0.0001)。结论:CVP增高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发生AKI有关,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4-04至2010-11期间在我院行PCI的29 21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75岁女性组(521例)、75岁女性组(5 666例)、≥75岁男性组(1 098例)和75岁男性组(21 926例)。比较各组患者PCI术后住院期和远期预后。结果:住院期间,≥75岁女性组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与75岁女性及75岁男性比,≥75岁女性是心原性死亡(HR=2.53,95%CI:1.15~5.59;HR=2.22,95%CI:1.26~3.91)和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HR=2.26,95%CI:1.27~4.03;HR=2.25,95%CI:1.44~3.51)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75岁男性相比,≥75岁女性不是心原性死亡(HR=1.30)和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HR=1.2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其他人群相比,7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PCI术后住院期和远期预后较差,但其不是PCI术后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4176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MI合并CTO病变组(n=1235)和AMI不合并CTO病变组(n=12941)。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主要研究终点为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再入院、再次血运重建等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占8.7%(1235/14176)。随访2年,AMI合并CTO病变组的患者全因死亡率(9.9%vs.5.4%)和心原性死亡率(5.0%vs.2.6%)明显高于AMI不合并CTO病变组患者(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TO病变增加AMI患者死亡(HR=1.44,95%CI:1.02~2.03,P=0.04)和再次血运重建(HR=2.14,95%CI:1.55~2.96,P<0.01)风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1.07,95%CI:1.05~1.09)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HR=2.05,95%CI:1.36~3.09)与患者2年死亡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均<0.01),而CTO病变不是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3,95%CI:0.93~1.90,P=0.11)。结论: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合并CTO病变的患者。高龄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O病变并不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并探讨影响远期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选确诊为STEMI收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并存活出院的患者241例,根据出院后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197例)和死亡组(44)例,平均随访(4.3±1.6)年。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梗死史、吸烟史、心肌梗死部位、急诊PCI、肌酐值、空腹血糖、LDL、HDL、游离T3水平等入院基本资料,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女性、糖尿病史、脑梗死史、肌酐、低T3综合征与远期死亡呈正相关性(P0.05),而急诊PCI与远期死亡呈负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年龄(HR=1.076,P0.001)、糖尿病史(HR=2.193,P0.05)、低T3综合征(HR=5.807,P0.001)是STEMI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急诊PCI降低了STEMI患者远期死亡的风险(HR=0.349,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史、低T3综合征是增加STEMI患者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急诊PCI是降低STEMI患者远期死亡率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ory cirrhosis,DC)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事件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7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2例HBV相关ACLF(HBV-ACLF)患者和119例HBV相关DC(HBV-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上述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损伤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并比较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252例HBV-ACLF患者中发生AKI 63例(25.00%),119例HBV-DC患者中发生AKI 25例(21.01%),2组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ACLF-非AKI组患者相比,HBV-ACLF-AKI组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损伤生物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升高,90 d生存率显著降低(P均<0.05);与HBV-DC-非AKI组患者相比,HBV-DC-AKI组患者90 d生存率也显著降低(P<0.05).HBV-ACLF-AKI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49.4 d,HBV-DC-AKI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48.1 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HBV-DC-非AKI患者相比,HBV-ACLF-非AKI、HBV-DC-AKI、HBV-ACLF-AKI患者90 d死亡风险HR依次为3.442、5.249、7.294(P均<0.05).此外,年龄增大、肝性脑病和腹水增加了患者90 d死亡风险(P均<0.05).结论 HBV-ACLF、HBV-DC患者AKI发病率无显著区别.HBV-ACLF、HBV-DC患者发生AKI后生存时间更短、死亡风险更高,其中HBV-ACLF患者发生AKI后预后最差.在临床救治中应对上述两种患者给予更多关注,以不同方式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脏外科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更好地认识、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筛选出AKI患者及非AKI患者,记录病例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575例,术后发生AKI的患者177例(30.78%),AKI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AKI组(10.17%vs 0.5%,P0.001)。心脏术后AKI主要发生在术后24h内,且以AKI 1期为主。AKI 1期、2期及3期发生率分别为19.13%(110/575)、5.22%(30/575)、6.43%(37/575),各期死亡率分别为2.72%(3/110)、10.00%(3/30)、32.43%(12/37),三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循环手术(OR=1.436,95%CI1.168~1.765)、高龄(每增加10岁)(OR=1.623,95%CI 1.168~2.009)、既往心脏手术史(OR=7.807,95%CI 1.338~45.563)、术前胱抑素C高水平(OR=3.576,95%CI 1.39~9.197)、围术期感染(OR=1.436,95%CI 1.168~1.765)、心肺旁路时间(每增加30 min)(OR=1.457,95%CI 1.077~1.971)是心脏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外科手术后AKI发生率为30.78%,AKI组患者死亡率较非AKI组显著增加,应警惕其危险因素,做到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75岁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院内及远期预后。方法:将2013年1月至12月于阜外医院行PCI且≥75岁的681例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n=410)和女性组(n=271),又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出基线无显著差异的男性组(n=228)和女性组(n=227)。比较2组患者匹配前后院内及2年的临床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性别与PCI后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匹配前,女性组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高于男性组(2.6%vs 0.5%,P0.05)。649例(95.3%)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匹配后,女性组与男性组患者在院内(4.8%vs 3.1%,P=0.33)及2年随访(15.0%vs 14.9%,P=0.94)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后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HR=3.72,95%CI:0.66~20.90,P=0.14)和COX回归分析(HR=1.43,95%CI:0.56~3.69,P=0.46)表明,性别仍不是院内及2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5岁老年女性患者院内全因死亡明显高于男性。不同性别≥75岁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状况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7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照基线时是否合并CKD,分为合并CKD组(n=228)与单纯CHD组(n=567),调查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情况.以全因死亡作为研究终点,进行10年随访,分析合并CKD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KD发生率为28.7%,呈现出随年龄增加递增的趋势.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慢性心衰病史、血红蛋白水平、血尿酸水平.随访10年,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为32.8%,合并CKD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CHD组患者死亡率(41.7% vs.28.9%,P<0.05),合并CKD死亡风险是单纯CHD死亡风险的1.725倍(95%CI:25.6%~33.0%).10年全因死亡多因素分析显示,CKD是老年冠心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CKD发病率高,预后不佳.CKD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ONCABG)患者术后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surgery,CSA-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肾损伤对患者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接受体外循环下单纯ONCABG的7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012年KDIGO肾损伤诊断标准明确患者术后肾损伤情况并分为CSA-AKI组与无CSA-AKI组。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方法,明确ONCABG患者术后CSA-AKI的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估CSA-AKI发生对ONCABG患者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9.8±8.5)岁,女性占18.9%,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02.1±33.8)min。术后总的CSA-AKI发生率为74.1%。CSA-AKI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2.8%vs 7.4%,P=0.038)、呼吸机通气时间(22.8 mins vs 17.2 mins,P=0.003)、ICU停留时间(63.0 vs 44.5h,P<0.001)、术后住院天数(8.8 d vs 8.0 d,P=0.011)均显著高于无CSA-AKI组。CSA-AKI组与无CSA-AKI组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时间(103.3 min vs 98.8 min,P=0.101)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ONCABG患者术后CSA-AKI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2,95%CI:1.00~1.04,P=0.040),患者年龄越大愈加容易发生术后CSA-AKI。同时术前最后一次肌酐水平越低患者容易达到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结论ONCABG患者术后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显著影响患者早期预后,高龄是ONCABG患者术后发生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肌酐水平较低患者更容易达到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并探讨其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CKD3~5期非透析住院患者141例,所有患者住院后检测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根据CFPWV水平,将患者分为CFPWV升高组(CFPWV≥12m/s)和CFPWV正常组(CFPWV12m/s),随访入选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评价,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3.72±47.93)个月。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62.2%vs.21.6%,56.7%vs.15.7%,64.4%vs.19.6%,P0.05)。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组、心脑血管死亡组及全因病死组CFPWV值显著高于未发生组[(15.31±3.41)m/s vs.(12.08±2.94)m/s,(15.66±3.40)m/s vs.(12.14±2.88)m/s,(15.38±3.38)m/s vs.(11.97±2.87)m/s,P0.01]。Kaplan-Meier曲线显示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脉搏波速度(PWV)水平升高及进入透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WV水平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白蛋白降低及进入透析是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KD3~5期非透析患者CFPWV明显升高,高CFPWV的CK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的CKD患者,且CFPWV升高是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老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探讨AKI患者血清镁紊乱发生情况及血清镁水平对老年AKI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75岁的住院男性AK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KI后28 d时和6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病历资料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分析。以血清镁0.7 mmol/L为低镁血症,1.1 mmol/L为高镁血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乘积法估计生存曲线,并通过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清镁对老年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623例老年男性AKI患者,中位年龄87(84,91)岁。正常血镁者473例(75.9%),低镁血症患者72例(11.6%),高镁血症患者78例(12.5%)。发生AKI后28 d内死亡160例,60 d内共死亡194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高镁血症患者28 d生存状况明显较差(log-rank检验: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KI诊断时间(HR=0.865,95%CI 0.799~0.937;P0.001)、平均动脉压(HR=0.970,95%CI 0.958~0.981;P0.001)、血清前白蛋白(HR=0.924,95%CI 0.894~0.955;P0.001)、少尿(HR=2.261,95%CI 1.424~3.590;P=0.001)、机械通气(HR=1.492,95%CI 1.047~2.124;P=0.027)、血尿素氮(HR=1.037,95%CI 1.025~1.049;P0.001)、血镁水平(HR=2.512,95%CI 1.243~5.076;P=0.010)、AKI分期(2期:HR=3.709,95%CI 1.926~7.141,P0.001;3期:HR=5.660,95%CI 2.990~10.717,P0.001)是老年AKI患者28 d生存的影响因素。血清镁对患者29~60 d的生存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KI患者镁离子紊乱发生率高达24.1%(150/623),高血镁与老年男性AKI患者28 d病死率密切相关,监测及适当纠正血镁紊乱可能会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得出的新型肺癌免疫治疗预测指标(IOPI)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5个科室的88例使用PD-1/PD-L1抑制剂的NSCLC患者进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截至2020年7月。收集免疫治疗前的血常规和LDH指标。绘制NLR、LDH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得出NLR、LDH的截断值,根据NLR和LDH的截断值分为低风险IOPI组(0或1个因素)和高风险IOPI组(2个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探索IOPI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值计算得出NLR截断值为3.4,LDH截断值为185 IU/L。在88例接受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中,LDH≥185 IU/L组比LDH<185 IU/L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2.48,95%CI:1.30~4.70,P=0.006;HR=3.28,95%CI:1.15~9.33,P=0.026);高风险IOPI组比低风险IOPI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1.95,95%CI:1.08~3.53,P=0.026;HR=3.22,95%CI:1.29~8.06,P=0.012);鳞癌患者比非鳞癌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HR=3.12,95%CI:1.17~8.35,P=0.023)。高风险IOPI组比低风险IOPI组的PFS[7.6(8.0)个月比11.2(7.1)个月]及1年的生存率(42.9%比77.7%)低。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IOPI,IOPI可能与NSCLC患者免疫治疗的不良预后相关,有望帮助临床医师筛选出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患者肾替代治疗(RRT)的应用时机。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行ECMO辅助且ECMO辅助时间>48小时患者116例,其中29例RRT患者被回顾性分为指征前RRT组和指征后RRT组,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6例心脏术后患者应用ECMO辅助住院死亡52例(44.8%),其中29例RRT患者住院死亡18例(62.1%),29例患者中生存患者的平均年龄要低于死亡患者(44.3岁vs.58.5岁,P=0.002),且生存患者中指征前RRT的患者比例要高于死亡组(72.7%vs.33.3%%,P=0.039)。按照回顾性分析中设定的RRT指征将患者分为指征前RRT组14例,指征后RRT组15例。指征前RRT组急性肾损伤(AKI)1期3例、2期10例,无3期患者;指征后RRT组AKI 1期3例、2期4例、3期8例。指征前RRT组的AKI最高分期要早于指征后RRT组(P=0.009),且住院病死率要远低于指征后RRT组(42.9%vs.80%,P=0.039)。结论: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患者,在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进行肾替代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但仍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体内液体分布情况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2~3期老年CKD患者66例(CKD组),同期在老年病房住院体检或治疗的老年非CKD患者68例(对照组)。使用生物电阻抗方法评估受试者体液组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KD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5.2%vs41.2%,P<0.05);3期CKD患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2期CKD患者(80.0%vs 48.4%,P<0.05);CKD组体液总量及细胞外液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期CKD患者体液总量及细胞外液容量明显高于2期CK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KD患者即使没有临床显性水肿,其体液成分已经发生变化;2~3期老年CKD患者高血压可能与体液总量和细胞外液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9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由单一术者施行单纯OPCAB的440例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RDW及其他临床基线资料,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进行远期随访。主要临床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并就此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进一步分析。结果:在平均随访(7.0±1.1)年期间,死亡40例,死亡率为9.1%(40/440)。死亡组(n=40)患者入院时的RDW值显著高于生存组(n=400)患者[(13.2±0.7)%vs.(12.8±0.7)%,P=0.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带入不同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RDW值每升高1%,OPCAB患者术后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值分别为1.862、1.841和2.019,P分别0.001、0.003和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远期死亡的RDW截断值为13.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RDW值≥13.4%的患者(n=90)较RDW值13.4%(n=350)的患者远期生存率更低(82.2%vs. 93.1%,P=0.001)。结论:RDW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当RDW值≥13.4%时,患者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CSHF)住院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8地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至2010年CSHF住院患者资料,单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房颤和非房颤组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心脏泵功能衰竭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心脏性猝死和栓塞相关死亡差异.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确认心力衰竭患者不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共16681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相比,年龄(64.54 ±13.61)岁比(62.19±15.07)岁(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7.43± 12.72比38.42±13.96(P<0.01)、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患者(5547/81.49%比7121/72.12%,P<0.01)和病因等因素存在差异.②单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现,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在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和栓塞相关死亡存在差异,而在心律失常相关的心脏性猝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房颤不是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和心脏性猝死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增加栓塞相关死亡(HR=2.134,95% CI,1.846~2.430,P<0.0l)结论 房颤不增加CSHF患者远期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和心脏性猝死,而增加栓塞相关死亡.提示房颤引起CSHF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