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将42例经尸检后获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数/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并通过释放类胰蛋白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判定颈动脉斑块性质,并分析其与冠心病(CHD)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张家口市建国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D患者214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轻度狭窄患者36例(轻度组),中度狭窄患者72例(中度组),重度狭窄患者106例(重度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形态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同时设置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CHD3个亚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IMT、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IMT、斑块数量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中、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及中度组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Crouse积分与冠脉Gensini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HD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越高,预示CHD患者冠脉硬化程度越重,颈动脉斑块性质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强化特征。 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特征分级和量化分析,探讨斑块新生血管灌注模式以及斑块强化与斑块厚度的关系,并根据斑块回声分类进行斑块强化特征的组间比较。对5例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斑块的病理组织学微血管计数与术前斑块超声造影强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78个斑块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斑23 例(29.49%), 混合回声斑30 例(38.46%),等回声斑20 例(25.64%), 高回声斑5例(6.41%);斑块最厚者5.5 mm ,最薄者2.6 mm。本组60例(76.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显示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强化。斑块厚度与斑块强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r=0.686,P<0.05)。低回声斑和混合回声斑强化程度高于等回声斑及高回声斑(P<0.05);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分级与超声造影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886,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实时地观察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灌注特征,为斑块易损性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同期100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对两组实施超声造影,进行声学定量分析,对比两组AT(造影剂达到时间)、TTP(造影剂达峰时间)、BI(基础强度)、PI(峰值强度)、IE(增强强度)、DE(增强密度)。结果:两组AT、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I、PI、IE、DE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客观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并能为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64MDCT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以及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CA)进行对比,确定64MDCT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MDCT对227名患者进行检查,纳入检查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临床上怀疑为冠心病,其中行CCA 56例,测量斑块的CT值;比较不同性质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的程度;与CCA对比,统计分析64MDCT对患者、病变血管及病变血管节段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计算两种方法测量管腔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斑块成分分析:227例患者中,软斑块有77处,CT值为(47±18 ) HU,中间斑块90处,CT值为(114±16) HU,钙化斑块158处,CT值为(754±227) HU,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钙化与非钙化斑块引起管腔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中,两种类型的斑块分布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引起管腔轻度狭窄较多,中重度狭窄中非钙化斑块较多,完全闭塞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CCA相比,64MD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2%、93%及89%,对血管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94%、95%及86%,对血管节段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94%、92%及89%;④64MDCT与CCA两种方法诊断管腔狭窄的相关性较高(r=0 774,P<0.05).结论 64MDCT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方法,其测量结果准确、可信,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顾宁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16):11-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稳定性与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血管介入治疗虽可纠正严重冠脉狭窄,但并不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过程,没能从源头上解决斑块不稳定的问题。因此,加强CAS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成分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评估新生血管,为定量测量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行MRI平扫及DCE-MRI扫描,根据各成分信号分为纤维组织组、钙化组、近期出血组和脂质核心组,后处理软件评估各组Ktrans值。结果 各组之间有不同的Ktrans值,纤维组织组拥有较高的Ktrans值(0.591/min)、钙化组(0.031/min)、近期出血组(0.115/min)和脂质核心组(0.048/min)拥有较低的Ktrans值。各组之间Ktrans值两两比较,近期出血组和脂质核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组织组与钙化组、纤维组织组与近期出血组、纤维组织组与脂质核心组、钙化组与近期出血组、钙化组与脂质核心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trans值反映各组渗透性和新生血管含量的不同,可作为定量评估斑块新生血管、评估斑块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在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均给予16层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检查,待患者检查完后,观察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情况.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 在图象质量和狭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查发现钙化45处,均无检测出斑块内出血,MR检查出钙化30处,均能检测出斑块内出血.结论 冠状动脉CT和MR都可以很好判断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但是MR更适合于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动力学及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某院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00例患者的资料.研究患者在冠状动脉螺旋CT成像之后的软斑块和钙化斑块给血液动力学与诱发心脏事件的带来的影响.结果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给血管造成的狭窄程度在20%~40%时,流经斑块的速度剖面呈抛物线状态;当狭窄程度50%时,速度剖面出现紊乱,未出现抛物线的分布,且不满足层流的规律,并伴有回流现象的发生;当狭窄程度50%~75%时,斑块附近轴管的管轴速度小于周围速度,此时速度剖面呈现中心凹状,斑块的后部有明显的回流现象.软斑块和钙化斑块同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比较如下,钙化斑块诱发心脏事件的概率为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斑块可逆,且对血液动力学不造成明显的影响,但不稳定与易破碎性等会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的综合症状,是引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钙化斑块不可逆,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其斑块稳定和不易破碎的特点是造成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诱导原因,也是冠状动脉疾病的晚期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506例乳腺良恶性病变间质肥大细胞反应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其中乳腺癌162例,纤维瘤238例,结构不良106例。结果显示乳腺结构不良间质肥大细胞最多,乳腺癌次之,纤维瘤最少。乳腺癌中,以导管癌间质肥大细胞反应较强,纤维腺瘤中以管周型较管内型多。通过研究说明肿瘤间质肥大细胞反应是宿主抗肿瘤的一种防御反应,同时为临床估计予后提供部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斑块来明确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47例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同时做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 IMT值及硬化斑块。结果 :(1 )冠状动脉 1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与 0支病变组比较 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 .0 0 1 ) ,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与 1支病变组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IMT值及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2 )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 IMT值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5、0 .63 (P<0 .0 1 )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 IMT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8、0 .61 (P <0 .0 1 )。结论 :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个窗口 ,可间接地反映冠状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18例纤维源性肿瘤间质肥大细胞反应及预后进行了观察比较。其中纤维肉瘤33例,纤维瘤47例,瘤样纤维组织增生38例。瘤样纤维组织增生中间质肥大细胞数最多,纤维肉瘤间质肥大细胞较少,而纤维瘤间质肥大细胞数则位于两者之间。将术后随访五年的21例纤维肉瘤患者,按肿瘤间质肥大细胞数量的多少分为两组:(Ⅰ) 低计数组(≤2/HPF)、(2) 高计数组(>2/HPF)。结果显示:肥大细胞高计数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计数组。故认为肿瘤间质肥大细胞反应是机体拮抗肿瘤的一种形态表现。  相似文献   

14.
19例疑为冠心病作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给予葛根素丙二醇溶液lmg/kg左冠脉内注射。发现注射后即刻有左冠脉主干、前降支及旋支相应节段明显扩张。其直径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从3.8±0.6mm、2.4±0.6mm、2.3±0.3mm增加到4.1±0.8mm、2.7±0.6mm、2.6±0.4mm、平均扩张率为11.5%(p<0.001),而丙二醇溶剂对照组冠脉直径无明显变化。葛根素冠脉注射后心率从77±19次/分降为57±24次/分。主动脉收缩压从147±22mmHg降低至130±22mmHg,主动脉舒张压从88±14mmHg降低至76±11mmHg(p<0.001)。本研究表明,葛根素可产生轻中度冠脉扩张作用,这可能与临床上缓解心绞痛作用有关。葛根素冠脉内注射所产生的负变时作用和心肌抑制现象,可能参与解释其抗心律失常及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侧支循环与临床关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惠根  王肖龙 《上海医学》1994,17(10):575-577,621
对4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32例有≥50%冠脉狭窄,12例存在侧支循环,占37.5%。经分析其与心绞痛、心梗、左室EF的关联,提示侧支循环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有侧支者心绞痛的发生率较低,且侧支对提高左室功能有一定影响。侧支循环作为严重冠脉病变的代偿,可能降低冠脉本身病变所致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前CT增强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胃癌21例,术前行水充盈螺旋CT低张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测定肿瘤区域的CT值。胃癌标本组织切片经CG34抗原单克隆抗体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克隆抗体二种试剂分别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阳性表达率。将CT形态表现、强化程度及特征与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术前对胃癌TNM分期符合率为80.5%。癌灶CT最大强化增加值为36~80HU,平均60.16HU;肿瘤MVD平均13.15条/高倍镜视野。肿瘤实质的最大CT强化值与MV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VEGF阳性组的MVD和强化峰值(PA)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和VEGF弱阳性组(P〈0.05);胃癌的分化程度与VEGF表达成正相关。结论:进展期胃癌的CT强化特点能够总体上反映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可作为与VEGF有关的肿瘤血管生成的一项指标,对评估胃癌的手术方案及临床治疗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7例12处B型与C型冠脉病变经球囊预扩张后,4处冠状动脉内膜夹层形成,2处血管弹性回缩而置入支架;6处直接置入支架。术后造影内膜夹层及血管弹性回缩消失,全部病例扩张满意,血流改善充分。1例术后并发出血,处理后康复。随诊1~24月,1例术后2月再发心绞痛,药物能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omocysteine,HCY)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以及三支病变组,并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进行记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三支病变组HCY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无显著性差异;三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HCY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正相关(r=0.517,P<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CY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病变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Y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独立相关,高HCY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和病变程度加重.HCY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观察了18例皮肤血管瘤中血管内皮与肥大细胞的关系。实验结果说明:肥大细胞在皮肤血管瘤增生期数目增多,并有显著的脱颗粒现象。说明肥大细胞可能参与血管瘤的形成,并与血管内皮的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