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24小时心室率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住院者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32例(A组);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28例(B组)。观察两组长间歇出现的规律。采用最高、最低、平均心室率、24h总心室率、每小时平均心率等参数分析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心室率波动情况。结果大于2s以上长R-R间距90%上出现在晚上(22:00-6:00)。A组最高心室率、平均心室率、24h总心搏数均快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A组最低心室率低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心房颤动者睡眠时出现长R-R间距是常见现象,不应因为DCG发现长间歇而忽视了对心房颤动心室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动态心电图心室率参数指导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者活动时心室率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活动时的心室率控制情况。方法回顾分析92例住院者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其中:①Af伴长R-R间距62例(A组);②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30例(B组)。观察两组的心室率分布情况。将A组患者在强心、利尿、抗凝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组(A1组)30例,倍他乐克25毫克2/日;非常规组(A2组)32例,倍他乐克50毫克1/日。采用最高、最低、平均心室率、24h总心室率、每小时平均心率等参数,分析Af伴长R-R间距的心室率控制情况。结果 A组最高心率、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快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A组最低心率慢于B组最低心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适当增加晨起给药量倍他乐克50毫克1/日能达到更好的运动时心室率的控制。患者的最高心率、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慢于A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其最低心率与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4h DCG对心室率等各项参数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和疗效的判断提供依据。提示在心室率高峰前用药,即合理增加晨起给药量,可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 2 4h心室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持续性 AF患者 79例 ,根据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非心力衰竭组与心力衰竭组 ,两组病人均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采用最快心室率、最慢心室率、平均心室率、2 4h总心搏数、2 4h每小时的平均心室率等参数分析 2 4h心室率波动情况。结果 心力衰竭组因使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 ,非心力衰竭组各心室率指标最快、最慢及平均心室率均快于心力衰竭组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P<0 .0 0 1) ,2 4h总心搏数也多于心力衰竭组 ,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 P<0 .0 0 1)。AF患者 2 4h每小时平均心室率的趋势图表明 :两组病人心室率于凌晨 6:0 0开始上升 ,至上午 8:0 0~ 10 :0 0达高峰 (最快心室率非心力衰竭组为 10 3 bpm ,心力衰竭组为 87bpm ) ,而在夜间 0 :0 0~ 5 :0 0最慢 (非心力衰竭组为 76bpm ,心力衰竭组为 65 bpm ) ,两组病人均有昼快夜慢节律变化 ;心力衰竭组每小时的平均心室率均低于非心力衰竭组。结论 根据本文结果 ,建议临床于心室率高峰前用药 ,旨在有效地控制最快心室率 ,使之维持活动时合适的心室率 ,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 ,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5.
6.
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射频消融术、起搏工程技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发展 ,临床上对许多心律失常的治疗已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目前人们越来越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心房颤动 (房颤 )的研究和治疗上 ,不仅是因为房颤发病率很高 ,占心律失常患者首位 ,而且人们越来越重视房颤对患者的危害以及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目前对房颤的预防和治疗已取得不少进展 ,如射频消融和心房起搏及除颤技术等 ,但是其疗效远不如对其它规则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因此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对缓解房颤对心室功能的损害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一、心房颤动对心功能的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86例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患者进行分析,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25~85(54±8)岁.其中持续性房颤48例、阵发性房颤38例.结果 86例患者中房颤伴心室长间歇≥1.5 s的有(267.4±56.2)次,最长为2.1~4.0 s,其中60例心室长间歇发生在凌晨1-4时,26例昼夜均有发作且12例有晕厥发作.10例电复律转为窦性心率后,3例存在房室阻滞,其中Ⅰ度房室阻滞1例、Ⅱ度房室阻滞2例.结论 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多发生在凌晨睡眠时,如能及早做出房颤伴Ⅱ度房室阻滞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房室传导障碍、隐匿性房室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间歇性房室结不应期延长或隐匿性交界性早搏有关.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快慢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心房颤动时心脏各腔室存在着严重的节律和速率的紊乱,由此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相关的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心血管医师努力研究并致力于突破的环节。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度基础科研和临床实践的研究下,对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有了不同于经典的、符合病程发展和提供治疗选择的新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Atria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之一。本文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2878例心血管病患者及非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以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为阵 相似文献
10.
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11例窦性心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伴发心室长间歇进行分析。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50~77(66.6±7.48)岁,特发性心房颤动6例,冠心病5例,脑梗塞1例。结果11例共发生特发性心房颤动570阵,大于2.0s的长间歇141次,长间歇在2.0~2.7s。时间分布为白天16次,夜间125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后的窦性PR间期在0.15~0.20s之间者6例,一度房室阻滞3例,二度Ⅰ型房室阻滞1例。P波时限<0.11s的5例,≥0.11s的6例。24h最高心率77~175(126.5±23.2)bpm,最低心率35~47(42.2±2.92)bpm,平均心率53~90(68.6±11.12)bpm。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心肌缺血、房内阻滞、房室阻滞等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对57例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316阵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发现,发生在日间活动中最多,共212阵,占67%;发生在睡眠中104阵,占33%。有154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前有ST段压低或上抬,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发生与心肌缺血有关。312阵室性心动过速中提前指教大于或等于1.0(占98.7%),说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大多数不是由"R波重叠T波"现象激发;易损指数无一阵大于1.0,提示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室性心动过速不具有高的易损指数。316阵室心动过速无一例发展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12.
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患者进行心率变异(HRV)分析。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分析6个HRV时域指标,并对照分析NSVT发作前、后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结果:NSVT患者(n=35)之HRV时域指标中24h平均R-R间期(MRRI)、SD、5min节段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5min节段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MSD)较正常对照组(n=105)明显下降(其中SD为90.88±37.77msvs143.18±31.00ms,P<0.01),与病例对照组(n=44)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SVT发作前、后5min和1h的SD(5minR-R节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SVT患者HRV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但HRV下降与NSVT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早搏和心率变异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检对象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室性早博(简称室早)>10次地的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析其每小时的室早和心率变异[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和RR连续差异均方根(rMSSD)]的分布。结果显示睡眠期的室早和心率变异分别是最小和最大值,凌晨1~6时的SD和rMSSD均值均高于其它3个6h时段的均值,各小时的室早对数与相应时间的SD和rMSSD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早患者的室早和心率变异具有昼夜变化节律,各小时室早对数与心率变异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5.
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症状与动态心电变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心房颤动 (AF)患者临床症状与动态心电变化的关系。记录 6 7例AF病人的 2 4h心电图 ,并记录临床症状及发生时间 ,比较症状发生时动态心电的变化特征。结果 :①持续性AF与阵发性AF相比、夜晚与白天相比、使用与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 ,其病人的平均心室率显著较慢 ,发生长间歇的频次显著较高 ,而不同病因的AF患者之间相比 ,特发性AF其发生长间歇例数及频次均少于其他原因的AF ;②窦性心律转为AF、心室率过快 ( >10 0次 /分 )或过慢 ( <5 0次 /分 )、长间歇 >3s、长间歇连续 3次以上发生均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 ,其中以心悸、呼吸困难最为常见 ,头晕、黑较少见 ,晕厥最少见。结论 :AF患者的临床症状与AF类型以及一些特征性的动态心电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学院心内科住院,且初次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3例,按是否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分为两组,并选择血压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服药前均检测血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等水平。心脏多普勒超声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并采用常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计算高血压病患者AASI。分析比较三组间患者AASI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组患者AASI、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明显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AASI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ASI与E/A呈明显负相关(r=-0.697,P0.05),AASI与E/Ea呈明显正相关(r=0.614,P0.05)。结论 AASI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的方法控制7例特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的快速心室率。5例持续性房颤在房颤时消融,2例阵发性房颤在窦性心律时消融,平均放电6±4次,6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的病例术后复查动态心电图示静息时房颤的平均最大心室率和平均心室率分别从术前的165±11和136±10bpm下降到111±14和88±11bpm(P均<0.001)。平均随访5±4月患者无明显症状,不服药静息心室率均低于110bpm,有1例阵发性房颤发作显著减少。结果提示: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快速房颤的病例,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是控制心室率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有关机理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8.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sustained cardiac arrhythmia. Etiologies includ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ypertension, valvular heardisease, thyrotoxicosis and other cardiac and noncardiac conditions. Rapid ventricular rate during AFcan result in severe symptoms such as palpitation,dyspnea, and may precipitate heart failure, ischaemiaand syncope. The main therapeutic objective is rapid,efficient control of AF, thereby remit symptoms,prevent deterioration of heart functions and a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86例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随机分成两组 ,比索洛尔组每日口服比索洛尔 1.2 5~ 10mg ,对照组口服安慰剂 ,疗程 12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 :比索洛尔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心率变异性参数显著改善。结论 :长期使用比索洛尔可降低CHF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改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20.
国产美托洛尔静脉制剂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反应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国产美托洛尔静脉制剂用于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率的效果。方法:3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接受了静脉美托洛尔(美托洛尔组,16例)和毛花甙C(毛花甙C组,17例)治疗。结果:16例接受静脉美托洛尔5mg治疗的患者用药30分钟后心室率从128±21次/分降至90±18次/分(P<0001);接受静脉毛花甙C0.4mg至0.6mg治疗者用药30分钟后的心室率从134±17次/分降至108±17次/分(P<001);用药30分钟后美托洛尔组心率明显慢于毛花甙C组(P<001),而与毛花甙C组6小时后的心室率相当(84±18次/分,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压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都没有因为药物副作用而终止试验。结论:国产美托洛尔静脉制剂能迅速有效和安全地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