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利用320排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狭窄程度与左心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左前降支单支病变的患者108例,其中轻度狭窄患者44例,中度狭窄患者36例,重度狭窄患者28例,分别记为A组、B组、C组;另外选择健康对照组患者33例,记为D组。所有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mass,LVMM)、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每搏排出量(stroke volume,SV)、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结果 对于左前降支病变的患者,随着左前降支狭窄程度的增加,LVEF逐步下降,并且对于中度狭窄以上的患者,LVEF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P<0.05)。左前降支中度狭窄以上患者,LVEDV、LVESV及LVMM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且LVMM随着左前降支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病变患者与对照组的SV及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左前降支病变患者中轻度狭窄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除了LVMM外,其他心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具有重要价值。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会引起左心功能降低,且会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下降,但左前降支轻度狭窄时左心功能下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前降支(LAD)狭窄不同部位及有无心肌梗死(M I)史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36例LAD近段狭窄患者、117例LAD中段狭窄患者和525例冠脉造影正常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并根据有无M I史分别比较。结果有M I史者,对照组、LAD近段组和中段组LVEF分别为(60.78±9.87)%、(52.29±9.41)%和(63.50±12.23)%,LAD近段组LVEF下降,与对照组和LAD中段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M I史者,3组LVEF分别为(68.31±10.74)%、(66.83±13.34)%和(67.5±10.33)%,无显著性差异(P>0.05)。任何组内有M I史者LVEF均明显低于无M I史者(P<0.05)。各组间节段室壁运动异常比例的比较基本同LVEF。LVEDP的平均值、LVEDP升高(大于12 mmHg)的发生率、造影前后LVEDP差值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梗死可明显损害单纯LAD狭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在LAD近段狭窄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冠心病患者舒张早期二尖瓣波峰速度(E)、舒张晚期二尖瓣波峰速度(A),评价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对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来我院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44例,根据狭窄程度分为三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组(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75%,A组),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组(狭窄<75%,B组),正常组(C组).结果 A组E/A值均较B、C组高(P<0.05),B、C组E/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A值可检测出冠状动脉高度狭窄引起的左心舒张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4例心绞痛、30例心梗及36例正常对照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结合电影影像和数字减影影像进行专家目测和自动测量对照分析,左心功能研究采用室壁运动自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冠心病按一支或多支血管有50%以上狭窄确定诊断。结果:心绞痛组和心梗组患者,左心功能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多支血管病变患者 功能减损超过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且冠状动脉狭窄愈重,左心功能减损愈明显。结论:冠心病左心功能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PHILIPS Light—Speed-16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安全、费用低廉、准确性高的冠状动脉狭窄检查方法。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MSCT已经成为冠心病筛选的常规检查之一。我院自2006年6月~2007年7月,我们共对18例患者行MSCT冠状成像检查,再结合SCA检查,发现MSCT在临床冠心病的筛选及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邓炜  李耀国  黄益  史瑞雪 《吉林医学》2011,32(22):4584-4585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左心功能成像,结合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探讨冠状动脉狭窄与左心功能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对205例经CAG确诊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按血管狭窄程度、数目进行评分,并利用术前64-CTCA数据行左心功能分析,分别计算出左室心肌质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和每搏输出量,按评分的高低对所有参数进行分组。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5例共436支冠状动脉狭窄,评分3分及以下者左心功能各项参数与正常无差异,4分及以上患者随评分的上升,左室心肌质量增加,左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每博输出及射血分数减小。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的数目和程度增加,左心功能逐渐由代偿转变为失代偿,64层CTCA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左心功能变化相关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发现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男25例,女9例,年龄40~70岁),应用MSCT(GE Light Speed 16,16×0.625薄层扫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于两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了两种检查而无严重并发症。在408个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段中,387个(93%)血管段可以被MSCT检查评估,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敏感率为87%,特异性为96%,阳性预测率为89%,阴性预测率为98%。结论16×0.625 mm时间分辨率扫描的MSCT对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冠心病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郸城县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TA检查,检查后,两周内给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1例患者冠状动脉4支血管严重钙化,不能对其CTA进行评估,剩余患者均显影良好。结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采用GE64排CT成像诊断,能够提高阴性预测值,可将其作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同时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2例同期行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imensional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2D-TTE)检查,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范围及斑块性质,同时获取左心功能数据与2D-TTE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脏CTA检查成功率为96.0%(309/32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253例共649处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平均为40.51±19.33%;64-MDCT测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与2D-TTE检查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64-MDCT通过单次心脏CTA检查可以同时对冠状动脉情况及左心功能进行准确评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秦小飞 《中外医疗》2014,33(6):41-42
目的对进行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植入支架手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并进一步分析术后患者左心功能受到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39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闭塞或狭窄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左心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破坏。基于自愿原则,并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将他们分为两组: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72例,药物治疗组(SDT)67例,在手术或药物治疗前后各1个月、6个月对患者的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进行检测,并比较1、6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的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通过PCI组手术或SDT组治疗后六个月与手术或治疗前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比较,LVEDD、LVESD、NTpro—BNP这几项指标出现明显下降(P〈0.05),LVEF指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CI组手术后六个月与SDT治疗后6个月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比较,LVEDD、LVESD指标出现明显下降(P〈0.05),LVEF指标上升(P〈0.05)。PCI组手术或SDT组治疗后1个月与手术或治疗前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比较,以上功能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植入支架后,患者的左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宋洁  夏勇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1):93-96
目的 分析前降支近段临界病变(ICS-PLAD)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模型预测ICS-PLAD患者发生MACE的价值,为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ICS-PLAD (最重处直径狭窄 ≥ 50%且<70%)的患者221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CS-PLAD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模型。运用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模型对ICS-PLAD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未发生MACE组比较,发生MACE组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脉病变数 ≥ 2更常见,体重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更高(P均<0.05)。(2)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 (OR=2.447,P=0.000,95% CI:1.608~3.725)、LDL-C (OR=1.971,P=0.006,95% CI:1.219~3.187)及冠脉病变数 ≥ 2(OR=6.596,P=0.000,95% CI:2.995~14.526)是ICS-PLAD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模型。(3)危险因素模型预测ICS-PLAD患者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P=0.000)。结论 在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LDL-C血症、高TG血症或多支冠脉病变的ICS-PLAD患者中MACE发生率高,TG、LDL-C及冠脉病变数 ≥ 2是ICS-PLAD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危险因素模型对ICS-PLAD患者发生MACE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肌桥患者及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和痉挛患者病变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收集131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心肌桥的患者,对其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47例,狭窄位于前降支近段34例(72.3%);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痉挛28例,痉挛位于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处)21例(75.0%)。心肌桥狭窄组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于单纯心肌桥组和心肌桥痉挛组(P<0.05),表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心肌桥的这类特殊人群中。131例患者均有胸闷胸痛等不同程度类似冠心病的临床症状,而且Noble分级程度越高,症状越明显,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则表现更典型。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是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心肌桥可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症状,症状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有关,亦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和痉挛有关。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降支心肌桥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以确定前降支心肌桥是否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存在独立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9 862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只记录并分别按照前降支有无冠脉粥样硬化及有无心肌桥进行分组)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有无家族心脏病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静息心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于前降支心肌桥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结果 9 862例患者中3 359例患者前降支存在50%以上狭窄,前降支心肌桥为3 182(32.3%)例,心肌桥平均长度为(17.3±5.2)mm,覆盖的心肌平均厚度为(1.2±0.9)mm。前降支动脉硬化狭窄组含有心肌桥1 658例,前降支无动脉硬化狭窄组含有心肌桥1 524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1.12,P<0.05),Logistic回归表明心肌桥的OR值为3.07,95%置信区间2.81~3.37(P<0.001),最终经过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家族心脏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糖尿病、静息心率等因素校正后,OR值为2.86,95%置信区间2.60~3.16(P<0.001)。结论 前降支心肌桥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存在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42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256层CTA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Kappa检验分析二者诊断冠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 1、CTA诊断左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7.66%,100%和100%,特异度为92.86%,90.91%和91.67%,阳性预测值为99.20%,92.86%,93.75%,阴性预测值为81.25%,100%和100%,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51、0.915、0.924;2、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Kappa值为0.786;3、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Kappa值为0.520。结论 25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狭窄程度及部位均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LMS)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LMS患者257例,男性161例,女性96例,年龄(63.4±2.3)岁(54~76岁),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30% 55例。急诊手术5例,术后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12例。103例在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者体外循环辅助心脏跳动或心室颤动下完成手术;152例应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7例。结果257例中,共行远端吻合口681个,术后呼吸机辅助7~36 h。术后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24例(非体外循环者6例,体外循环者18例);术后出现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或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行IABP支持15例。肺部并发症27例;死亡7例,死因为呼吸衰竭2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2例、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3例;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尽管LMS是预示CABG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CABG仍是治疗LMS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7年12月在笔者医院手术的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结果。结果 1998年2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1.0±24.8岁(10天~71岁);单纯冠状动脉瘘10例,合并其他心脏疾病8例;冠状动脉瘘引流至主肺动脉11例,右心室5例,右心房1例,左心室1例;15例患者有1个瘘口,3例有2个瘘口,瘘口直径4.8±3.0mm(1~12mm)。手术方式包括心内修补5例,经冠状动脉切口修补3例,心表结扎或缝扎9例,经心内及冠脉切口修补1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3例,其中2例在并行循环下手术,非体外循环手术5例。ICU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2天和10h,术后住院时间10.2±5.6天。1例发生残余瘘(5.6%),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起自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绝大多数均引流至右心系统,形成左向右分流。由于分流量多较小,较少引起心肌缺血。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探讨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与左前降支斑块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从笔者医院2016年1~5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和100例左前降支斑块组(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搭桥术后复查、心肌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除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由2名医生共同确定。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57.54±8.38岁。100例左前降支斑块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41~86岁,平均年龄62.08±13.94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探讨其与左前降支斑块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正常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41.25°~112.14°,平均夹角69.45°±18.71°,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54.14°~128.12°,平均夹角85.65°±15.96°,两组比较,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大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 双源CTA可以无创、客观评价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左前降支斑块病变,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对左前降支斑块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