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山东省血液中,心2006。2010年机采成分血和机采献血者队伍状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机采成分血采集及其献血者招募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唐山计算机软件中的统计模块统计2006.2010年的机采成分血和献血者资料.用EXCEL、SPSSl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的采集量逐年增长,机采粒细胞的采集量逐年减少;机采血小板血型比例A型、B型、O型和AB型之间基本保持在3:3:3:l;除2006~2007年外,2007—2010年单次捐献双份成分血的比例逐年升高,各年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年有机采成分献血者1512名,2007年达到2329名,2008—2009年献血者均在2100名以上。2010年又降为1624名;每年多次(≥3次)献成分血的献血者比例由2009年的31.75%(723/2277)上升到2010年46.06%(748/1624)。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2009年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南市省级医院临床机采成分血需求明显增加;机采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取得了部分成效,多次献血及单次双份献血比例增加,因而献血者队伍需求趋势明显.今后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80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集前、采集后即刻取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作电解质及pH值检测,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后献血者血液钾(K^+)、氯(Cl^-)、钙(Ca^2+)离子浓度降低(P值均〈0.01);钠(Na^+)离子和p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钾(K^+)、氯(Cl^-)、钙(Ca^2+)离子浓度降低,但仍然在生理范围内,捐献机采血小板是安全的,不会造成献血者血液电解质紊乱和pH值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PL T )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献血次数15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57例,比较其首次献血前与末次献血前献血者外周血7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PLT、PLT平均体积(MP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末次采集前与首次采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末次采集前与首次采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PLT 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建立中等城市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采集、质控模式,确保机采血小板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与及时。方法固定献血者作为自愿者实行一对一动员,并计自愿服务小时,实行星级管理;争取市政府支持,对献血次数达20次以上者进行表彰;根据献血者采血前血常规检查和献血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判断能否捐献两个治疗量。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的原招募模式和2011年7月与2012年12月实施新的招募模式的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自愿捐献双份的比例和成品机采血小板作对照,分别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行新的招募模式后,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自愿捐献双份的比例(χ2=413.48,P〈0.01)、机采血小板捐献成功率和成品机采血小板质量均大幅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行新的招募模式、采集、质控模式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保障机采血小板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及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频繁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WBC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05年以来67名固定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捐献血小板的频次,统计分析献血者WBC计数、SCR、MCR及LCR的变化情况.结果 累计捐献血小板20次献血者WBC计数减少显著(P〈0.01),但累计捐献血小板20次献血者与累计捐献血小板30次献血者WBC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捐献次数的增加,SCR明显增加(P〈0.05) LCR均数呈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频繁捐献机采血小板会造成献血者WBC计数减少和SCR的增加,但随着捐献次的增加WBC计数减少幅度减小,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和健康孕妇妊娠晚期血液分析参数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CA80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对32例PIH患者(PIH组)与180例健康妊娠晚期孕妇(健康孕妇组)以及180例健康非孕妇女(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以及红细胞压积(HCT)等进行检测。结果 PIH组的MPV、PDW明显高于健康孕妇组(P〈0.05);PIH组、健康孕妇组的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IH组的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健康孕妇组与对照组相比,PLT、PCT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H组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H患者妊娠晚期由于血小板消耗和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减少,PCT降低,MPV、PDW明显增加,循环血容量降低使HCT升高。血液分析参数变化对PIH患者的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4个月内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频率与献血员外周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从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69名24个月内捐献机采血小板量为6~28个治疗量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平均每个治疗量血小板计数≥2.5×1011个),采集献血员末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前的静脉血;选取71名未捐献过机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献血员作为对照组,采集献血员全血样本.检测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比较两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结果,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PLT、MPV、PDW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P-L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体检时要结合PLT、MPV、PDW、P-LCR等血液学参数,综合考虑献血者机体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分布情况,为综合选择血小板相关参数、招募合适血小板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用血细胞分析仪对无偿献血者抗凝血液标本在24h内测定血小板相关参数(PLT、MPV、PDW、PCT、LPCR)。结果成都地区献血者以18~29岁为主,占71.6%,5项参数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于男性;30~39岁占20.6%,PLT、PDW、LPCR有性别差异(P〈0.05),女性高于男性;40~55岁占7.8%,PLT、PDW、LPCR有性别差异(P〈0.05),女性高于男性。对男性献血者5项参数中PLT、PDW、LPCR有明显影响的因素是脂质与素食饮食(P=0.038)和肥胖(BMI≥24kg/m^2)与消瘦(BMI%18.5kg/m^2)(P=0.036);体力与脑力劳动对女性5项参数中(PLT)有显著影响(P=0.017),其他因素,如ABO血型、居住等,对献血者血小板相关参数无明显影响。结论成都地区献血者不同年龄段血小板相关参数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选择血小板相关参数对招募提供合格优质的血小板献血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不同血容量献血者机采血小板产品的聚集情况、血小板含量、机采循环血量等分析,得出不同血容量的机采献血者上机的合适条件。方法随机选取本中心307名合格的机采献血者,通过献血者相关指标研究献血者的循环血量、血容量PBV、性别、采前Plt、HCT、PCT,机采血小板的聚集与采集时间的关系;不同血容量、不同血小板计数分组的机采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不同血容量分组的血小板收集量,循环血量的比较。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结果 1)采前PLT、PBV、HCT越低,采集时间越长,而性别和PCT与采集时间无关;采集时间越长,机采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性越高。2)低血容量组和低血小板计数组,机采血小板聚集率较高。3)机采献血者的血容量越高,其机采血小板的收集量越多,循环血量越少。结论根据不同血容量献血者体检的各项指标,进一步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优化机采方案,尤其对血容量较低的献血者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提高血小板采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服葡萄糖酸钙及不同口服方式对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及钙、磷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7名,分为未补钙组(n=26)、采前一次口服钙组(n=19)和采集过程中少量多次口服钙组(n=12),分别检测血小板采集前后血清PTH和钙、磷离子浓度。并选择献全血组20名。结果单采血小板后57名献血者血清中PTH浓度均明显升高,血清磷明显降低,与采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补钙组与一次口服钙组单采前后PTH浓度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7,P〈0.05);未补钙组与少量多次口服钙组单采前后PTH浓度升高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3,P〉0.05)。单采组采前PTH浓度高于献全血组(t=2.083,P值均〈0.05),血清钙、磷的浓度低于献全血组(t值分别为2.069,2.162,P值均〈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单采血小板前献血者口服一定的葡萄糖酸钙可以降低机采过程中血清PTH升高的幅度,但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少量多次口服钙并不能降低血清PTH升高的幅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机采血小板(PLT)冲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市血液中心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LT 3355例献血者的临床资料,将机采PLT出现冲红现象的8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于我站献血未冲红者100例为参照对象,检测其各项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学指标,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对其出现冲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经检测发现,冲红与未冲红的献血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PLT、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脂肪血各项血液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RBC、HCT以及脂肪血水平是影响PLT采集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RBC、HCT及脂肪血是导致献血者出现冲红的影响因素,需及时采取解决措施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398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47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PLT〈170×10^9/L,体重50~55kg的献血者和初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通市区无偿机采献血者分布,为无偿机采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3月~2009年3月南通市合格无偿机采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血型、文化程度、职业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本市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男性多于女性,18~30岁年龄组占总无偿机采者51.39%;学生和工人是参加捐献的主流人群,分别占37.78%和30.76%;参加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大学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最高(58.33%);捐献者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和本地区临床需求相符;但捐献1~2次者比例较高(50.71%)。结论了解此类人群分布状况,对发展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保证血液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汨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006-100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B型钠尿)tk(BNP)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116倒CHF患者(CHF组)和60例非心衰心脏病患者(对照组)的BNP、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ICHF组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z=7.276);CHF组的MPV、PDW和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4.203,8.484,5.760);而两组间的PLT差异无显著性(P〉0.05,t=0.210)。CHF组患者BNP水平与MPV(r=0.246,P〈O.05)、PDW(r=0.299,P〈0.05)和P—LCR(r=0.329,P〈0.05)呈正相关。【结论】CHF患者血小板参数与BNP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CHF患者的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多指标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液粘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正常孕晚期孕妇及非孕育龄妇女血小板参数及红细胞参数的测定来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粘稠性的变化,以寻求其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监测及防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检测、分析8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与44例孕晚期孕妇及26例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MAP、HCT、RBC、Hb、MCV、PLT、MPV、PCT、PDW的变化。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与孕晚组相比随着MAP增高,PLT、PCT减少(P〈0.01);MPV、PDW增加(P〈0.01);RBC、Hb、MCV无显著性变化(P〉0.05)HCT(排除贫血患者)增高(P〈0.01);随HCT值增高,血小板有相应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CT是反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液粘度和血容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血小板各参数既可作为血液粘度的重要参数,又可作为血小板聚集状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前后对献血者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方法血小板捐献者共66例,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个治疗量43例,南格尔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NGL XCF3000)采集1个治疗量23例。分别检测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指标,并观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献血者采后较采前PLT有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后PLT均在正常范围内。采前及采后WBC、RBC、Hb和HC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献血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不同剂量的单采血小板均可减少献血者采后即刻PLT,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种方式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捐献单剂量及双剂量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液指标的影响,探索其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将捐献单剂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0例定为第1组,捐献双剂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0例定为第2组,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献血者不同阶段的血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二组献血者在采集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P<0.05);在采集后14d,第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P>0.05);第2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P<0.05);在采集后28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P>0.05)。二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采集前后的不同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至少应为14d,而捐献双剂量血小板间隔期至少应为28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细胞检测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 年6 月~ 2019年9 月期间,献血间隔期大于2 周,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20 次及以上的固定献血者20 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无既往献血史,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献血前抽取静脉血3ml,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献血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容(HC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RE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等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并用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WBC,HCT,RDW,PDW,MPV,RBC,Hb,RET#,LYM%,PLT,P-LCR 和RET% 等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2.07,均P > 0.05)。结论 按规定献血间隔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由于机体自身及骨髓造血的代偿调节作用,其外周血血细胞检测大部分参数均无明显变化,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愿无偿与亲属互助两种方式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初筛情况,建立合理的机采招募模式。方法统计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站1 523例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初筛检测结果,其中自愿无偿献血者714例,亲属互助献血者809例。将两种模式献血者血液初筛结果分别按照ALT、PLT、RBC计数、WBC计数、HCT、乳糜血和HBs Ag共7项和男性、女性不合格率指标进行比较,并对初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自愿无偿机采献血者初筛总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亲属互助机采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PLT、乳糜血是初筛结果不合格率最高的3项,且自愿无偿机采献血者的ALT、PLT、乳糜血3项指标的初筛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亲属互助机采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愿无偿机采献血者初筛男性、女性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亲属互助机采献血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亲属互助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率各项结果远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ALT和PLT计数不合格及乳糜血是血液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不断扩大自愿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队伍,尽可能减少亲属互助机采献血者对采供血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测定110例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单采前、单采后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并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献血次数等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组,采后不同时间(0 h、1 d、2 d、3 d、4 d、6 d)PLT计数均较采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单采组采后0 h、1 d、2d、3 d、4 d较采前PLT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6 d、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后血小板的恢复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采集仪器、采集量的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恢复较多次单采献血者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