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董淑艳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0,21(3):85-86
笔者于1994-08~1999-08采用头穴配腰部腧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31例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股资料本组62例,男28例,女34例,最小48岁,最大8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9年,伴高血压37例,二便失禁12例(含控制差),精神障碍9例,病例够关节松驰21例,语言障碍23例,患侧肢体痉挛性瘫10例,随机分为头穴配腰骶脑穴法与传统体穴法各31例,两组症状、体征、病程基本相同、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参考1986年6月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与卫生部急诊中风病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及双疗效评定标准》[1]。2治疗方法2… 相似文献
2.
3.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大松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38-38
总结了头针体针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6例。体针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头针取表面投影相应区,二者结合,优势互补,疗效优于单项取穴。 相似文献
4.
彭晓青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4,(2):108-109
通过论述头部与经脉的关系,头针疗法的应用及实验理论的基础,探讨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述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手法疗效探讨,阐述了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结合医案讨论,更加进一步论证了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可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透曲鬓”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于治疗前24 h和治疗后3个疗程,应用简化的Fugl-Meyey运动功能评分法及中医症状评分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百会透曲鬓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患者后遗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14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5):351-351
我院自1985年起运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病例144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81例,女63例,年龄35岁~78岁。脑血栓90例,脑溢血36例,脑栓塞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病程≤2个月84例,2~6个月23例,6个月~1年9例,1年以上28例。2 治疗方法21 针刺选区 根据《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标准选取,健侧顶颞前斜线从上向下针1.5寸,健侧顶旁一线针1.5寸。22 针刺手法 头皮常规消毒后,用1.5~2.5寸毫针,沿头皮35~40度角斜刺进帽状腱膜下与骨… 相似文献
7.
失语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舌针作为一种在中医理论及现代生物全息论指导下新创立的一种微针疗法,在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上已有较多应用.通过搜索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002年1月~2011年12月收录的关于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中文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中风后遗症的头针治疗与康复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头针对73例中风后遗症进行治疗,将其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面瘫,语言能力,ADL进行康复评估,结果表明:头针治疗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意义,同时也说明了康复评估符合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 ,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近几年我们在临床上的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 6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 ,男性 4 1例 ,女性 2 7例 ;年龄最小的 4 4岁 ,最大的 76岁 ;病程最短1d ,最长 80d。脑出血 6例 ,脑梗塞 16例 ,脑血栓4 6例。1 2 治疗方法 ( 1)取穴方法分为两组 ,第一组运动区配督脉 ,同时根据患者上下肢体瘫痪的症状 ,选择相应华佗夹脊穴 ,上肢瘫取颈椎 5、 6,胸椎 1、 2 ,下肢瘫取胸椎 11、 12 ,腰椎 1~ 4。感觉区配督脉相应脊椎。针法 :采用加强一个刺激区的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临床针灸歌赋中的中风治疗用穴特点。方法根据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记载的针灸歌赋内容,摘录针灸歌赋中有关治疗中风的部分,按照中风、类似疾病名称及中风的症状(半身不遂、肢体痿软无力、肢体经筋屈曲拘挛、语言不利及不语、口角歪斜及流涎等)、类似症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归纳、综合分析。结果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涉及治疗中风的歌赋14首,涉及处方30张,28个穴位(52穴次),涉及经脉10条。结论在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中风治疗的选穴主要有以下特点:注重辨证取穴;阳经取穴为主,阳明经穴是重点;强调循经取穴;重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兼顾对症取穴;突出特定穴;强调泻法,同时补泻兼施,针灸并用;擅长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舌针结合体针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症状及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采用舌针结合体针治疗,操作时先取体针针刺穴位:百会、太阳、印堂、神门、内关等常规针刺,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然后取舌针穴位:心穴、肝穴、肾穴等,进针0.5~1 mm,进针后进行小幅度(90°)捻转3次,快速出针,不留针,尽量避免出血。针刺疗程为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项因子成分评分及总评分、Kupperman总评分、血清E2、FSH、LH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PSQI各项因子成分评分及总评分、Kupperman总评分、血清FSH、L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总有效率为92%(23/25)。[结论]舌针结合体针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入睡困难、睡眠质量、日间功能、围绝经期症状,同时能使血清FSH、LH水平下降,血清E2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3.
腹部卒中的特征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部卒中是急腹外科罕见而严重的疾病。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多数在手术或尸检时方能确诊。文献记载该病的死亡率高达29%。本文对腹部卒中进行报道,并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特征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9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针刺取穴,观察组同时联合艾灸治疗,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膀胱最大容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膀胱最大容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配合艾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确切,有利于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温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加温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电温针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并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颈夹脊盘龙针刺法治疗消渴病合并脑卒中后舌强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消渴病合并脑卒中后舌强语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及顶颞前斜线及颞前线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只针刺顶颞前斜线及颞前线的方法.用《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进行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夹脊盘龙针刺法治疗消渴病合并脑卒中后舌强语塞,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治疗失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针和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依照本研究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成腹针组30例、体针组31例、腹针和体针结合组31例,根据腹针理论的取穴原则,选取腹针的腧穴并使用一定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神志、语言、上肢瘫、下肢瘫等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0次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结果 3组治疗前后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腹针组与体针组之间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1)。腹针和体针结合组疗效以及ADL评分均优于其他2组(P<0.01)。结论认为腹针是一种治疗中风病的有效针刺方法,疗效与体针相当,但腹针与体针结合能更好地改善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期气虚阴虚患者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ADL评分。 相似文献
18.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眼针疗法治疗,取患侧的上、下焦区,眶外刺法,轻刮针柄,得气后留针30 min.对照组取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下肢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太冲、八风;面瘫取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5次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率为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Pituitary apoplexy is a rare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acute enlargement of pituitary adenomas,which may be secreting or nonfunctioning,and symptomatic or asymptomatic,resulted from hemorrhage or infarction.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舌三针联合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舌三针联合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吞咽功能、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生活质量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吞咽功能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4,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分级分布情况较治疗前改善(Z=-5.165、-7.46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分级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Z=-3.167,P<0.05)。治疗前2组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显著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3.58%(39/53)、92.45%(49/5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692,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75%(11/53)、5.66%(3/5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267,P<0.05)。结论 舌三针联合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加快舌骨喉复合体动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