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徐波  肖冲  吴昊  李芳  林冰 《中医药导报》2024,(2):169-173
免疫抑制是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肿瘤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调控免疫功能,疏泄胆汁促脾运化以维持肝-肠免疫屏障正常,调畅情志改善压力应激增强免疫的论述,认为“肝主疏泄”为调控免疫功能的核心,基于此探析肝失疏泄、免疫抑制在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中的关联性,提出“肝失疏泄-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病机关联假说。并探讨风药畅达肝木、健脾扶土抑木、养肾滋水涵木、调肺佐金平木在恢复肝主疏泄上的运用,以期切断“肝失疏泄-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病机关联,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防治肿瘤转移是目前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改善转移前"土壤"倍受关注。转移前微环境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策略仍不完善,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及医疗实践,深入研究转移前环境形成病机及中医治则对防治肿瘤转移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结合花宝金教授治瘤经验及转移前环境相关分子机制,对转移前微环境的中医认识及干预策略进行再探讨,以期创新肿瘤治疗模式,为肿瘤转移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转移是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肿瘤微环境形成是肺癌转移的重要因素,如何调控肿瘤微环境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肺癌治疗中广泛使用,大量的临床实验也证实中医药治疗肺癌确实有效,与其他常用治疗方法的联合方案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中医药提高肺癌患者免疫力,减少肺癌血管生成,调控肿瘤微环境,通过多靶点抑制肺癌细胞及转移,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该研究对中医药调控肺癌肿瘤微环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发具有靶向作用的抗癌中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卫东  花宝金 《中医杂志》2011,52(22):1891-1894
肿瘤微环境是有别于人体正常内环境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低氧、低pH、间质高压、炎症、血管生成因子优势、免疫抑制等。这些特点都对肿瘤的增殖、侵袭、黏附、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放疗、化疗敏感度,促使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整体、多靶点的疗效特点,对于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发挥着重要作用。拟就目前临床常用的中医药抗肿瘤复发转移的治法与肿瘤微环境中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找到二者的关联性,为临床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肿瘤干细胞是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复发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求防治恶性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靶点是目前肿瘤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复发转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尚没有靶向调控肿瘤干细胞功能的成熟的方法。中医药在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中有较好的疗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疗效,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应对中医药调控肿瘤干细胞功能进行相关研究,找出中医药作用的最终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影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调控细胞基质降解酶的表达、调节免疫功能、抗多药耐药、抑制肝癌血管形成、抑制黏附侵袭能力、调控细胞信号通路等方面,干预肝癌细胞的转移与复发,有效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本文将围绕中医理论、实验研究整理汇总,对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也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控制复发转移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有关肿瘤复发转移的机理虽未形成系统理论,但大致可归属于中医“病复”、“传舍”等理论范畴。现就中药抗肿瘤复发与转移探讨如下。1调体质以改变微环  相似文献   

8.
中药防治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寅  谭侃  程明和  殷明  陈新生 《中草药》2002,33(10):附3-附5
肿瘤转移是复杂、多步骤的连续过程,包括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侵袭邻近组织,进入循环系统,穿透基底膜,浸润周边组织,在继发部位生长形成转移瘤.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与血细胞、毛细血管内皮、内皮下基底膜以及瘤细胞自身的粘连性,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调控,瘤细胞的阿米巴运动能力,宿主因素等都对肿瘤转移有影响[1].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远处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的首要死因。抗转移治疗药物匮乏是肿瘤治疗的瓶颈问题。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TCIPA)是肿瘤-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基础,其密切调节着肿瘤血行转移的各个进程,具有平衡双向调控的特色:一方面,肿瘤能够诱导血小板向其聚集从而保护肿瘤细胞的生存以及免疫逃逸;另一方面,激活的血小板反向促进着肿瘤细胞的血行运输及远隔转移灶的形成等过程。鸡血藤为一味经典的活血化瘀中药,多部中医药古籍中都记载了其具有显著的"去瘀血、生新血"等作用,且该药物大多作用于血液,以改善血凝状态为特征。近年来,有更多的报道研究发现其可通过调节血液微环境,发挥抗肿瘤转移的药效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综述总结归纳了血小板-肿瘤相互作用的病理特点和调控机制,并探讨了以鸡血藤为代表的活血化瘀中药在抗TCIPA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治疗思路的高度重视,对TCIPA研究进展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并对未来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策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肝癌转移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肝癌微环境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是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重要因素之一,微环境中细胞因子可引起血管新生加速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对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疾病—肝癌,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与络病的络脉亢进理论有一致性,络道亢进、络脉生成乃其主要的机制。活血化瘀类中药一方面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抑制肝癌血管新生,另一方面通过抗凝、抗纤溶、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改善血流微环境影响肿瘤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11.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的最大死因,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瓶颈。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公认肿瘤微环境(TME)与肿瘤转移高度关联,成为抗肿瘤转移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的希望所在。目前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针对TME的主流研究过度聚焦于T细胞、B细胞的免疫纠偏作用。但是大量研究表明TME中的其他成员对于肿瘤转移的调控意义同样不容忽视,成为基于TME调节的抗转移研究进展的集中体现。该综述聚焦于肿瘤转移这一瓶颈,以近5年的文献为主,梳理了TME中非T、B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和非免疫成员[血管内皮细胞(ECs)、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及血小板]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机制,挖掘了其在转移治疗中的关键价值。治疗层面上,该文着重以前沿和传统融合的视角,以TME功能稳态重塑等为切入点,归纳中医药调控非T、B免疫细胞和非免疫成员的活性、机制,并凸显其在临床转移干预中的优势特色。该文有助于突破T、B免疫细胞抗转移研究的思路局限,进一步依托于更广泛的细胞类群,拓展挖掘TME在抗转移药物干预中的潜在价值,丰富抗转移药理活性认识的思路、策略,也有望为抗转移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肿瘤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基因调控和多步骤发展过程,并涉及到肿瘤细胞、机体、靶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涉及到一系列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影响其抗侵袭转移功能的正常发挥。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扶正固本类药物通过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温阳补肾等方法,具有一定的抗肿瘤转移的作用。随着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扶正固本类药物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有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近几年相关研究和运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关键步骤,现代研究发现白介素-8(IL-8)与EMT密切相关,其通过ERK、AKT、AKT1信号通路和IL-8/CXCR1信号轴参与EMT的进程。研究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抑制肿瘤侵袭转移,近年来研究发现IL-8、EMT调控是中医药抑制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关键机制,中药干预不仅可以通过下调IL-8表达,而且还可以抑制甚至逆转EMT来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更有研究证实中医药可以调控IL-8诱导下肿瘤EMT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方法,探讨化疗、输血对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肿瘤转移机会的机制,并通过分析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作用机制,提出中医药治疗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肝脏作为结直肠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靶器官,其发生转移受到人体自身免疫力和肿瘤微环境等多因素调控的影响。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晚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体,结直肠癌来源的外泌体含有的miRNA与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复发、转移。中医认为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原因不外乎“正虚”与“邪实”。中医药具有整体性、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通过调节外泌体调控细胞间通信并影响肿瘤微环境,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一方面通过“扶正健脾固本”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肿瘤抑制微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调气祛瘀解毒”改善肿瘤炎症微环境,使癌毒无法存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抗肺癌转移机理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表明中医药抗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可能为通过影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粘附分子含量,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对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调节信号传导以及发挥细胞因子功能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已成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热点之一,其中扶正中药对原发性肝癌肿瘤微环境的治理尤其发挥重要作用。综合分析扶正方药对原发性肝癌肿瘤微环境作用机制的研究,总结扶正方药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主要表现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表达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可为今后中医药干预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提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是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衡而引起的疾病,严重威胁人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临床肿瘤治疗效果不佳,发病机体通过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因子的生成,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微环境等因素从而改变细胞黏附及肿瘤细胞迁移运动能力等促进肿瘤侵袭转移;通过调节膜蛋白、凋亡调控基因表达、酶介导的多药耐药性、DNA损伤修复及上皮间质转化导致肿瘤多药耐药(MDR)从而产生肿瘤治疗无效性。因此寻找天然、安全、有效的化疗增敏剂已成为肿瘤研究中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随着中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中药单体及复方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中药抗肿瘤侵袭转移及干预肿瘤耐药的机制也愈发清晰。利用中药单体及复方通过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以及给药辅助剂的特性发挥抗肿瘤侵袭、转移及逆转肿瘤耐药性的作用,提高患者对化疗药的耐受性,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减少复发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中医药的发展对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和逆转肿瘤耐药性,延长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已发现多种中药中具有抗肿瘤侵袭、转移和逆转肿瘤耐药性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中药在抗肿瘤侵袭转移和逆转肿瘤耐药性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成果进行综述,以...  相似文献   

19.
肿瘤微环境(TME)的形成直接介导了肿瘤进展和转移,加剧了癌症患者的死亡风险。靶向TME成为癌症患者治疗的关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临床获益明显,是通过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抑制肿瘤转移的成功示例,但其面临着不良反应事件、耐药和多数癌症患者响应率不佳等难题。中医对肿瘤的治疗着眼于人的整体,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组分、多方位作用的特点,可通过逆转免疫抑制、减轻炎症微环境、重塑TME代谢等方式干预肿瘤转移的全过程,在克服耐药、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是我国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治疗肿瘤的主要优势在于改善机体的内环境,重塑肿瘤相关微环境。该作用特点与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治疗研究以肿瘤微环境为治疗新靶标的研究策略不谋而合。本文介绍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和作用,并从重塑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细胞和增强肿瘤免疫应答两方面介绍了中医药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揭示了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双向性和多靶点机制,为中医药抗肿瘤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