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寒热错杂证患者寒热偏盛不同之间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方法:39例UC寒热错杂证患者分为偏寒组19例,偏热组20例,收集两组患者粪便标本,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分析两组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结果:活动期UC寒热错杂证寒热不同偏盛两组患者之间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选择住院T2DM患者200例,按中医证型分为阴虚热盛证40例,湿热困脾证33例,气阴两虚证103例,阴阳两虚证24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6名作为健康对照,收集临床资料,采集血清标本测定糖脂代谢等指标,采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采用R 3.4.1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Alpha、Beta多样性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使用LEfSe方法挖掘不同证型标志肠菌并分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PICRUSt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特征。结果 T2DM各证候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人群相比,T2DM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P<0.05),湿热困脾证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Venn图分析发现T2DM气阴两虚证有70个独有OTUs,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和阴阳两虚证独有的OTUs分别是13、4和8个。MRPP分析显示T2DM不同证候肠道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5)。属水平物种显著性差异分析显示,4种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共有16种。LEfSe分析显示在T2D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湿热证、脾肾两虚证2型糖尿病腹泻(T2DD)患者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变化。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一科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4例(T2DM组),湿热证T2DD患者12例(湿热证T2DD组)、脾肾两虚证T2DD患者13例(脾肾两虚证T2DD组),以及健康体检者12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各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收集粪便样本,粪便样本提取DNA建库,采用高通量16S rDNA测序技术,对4组患者肠道菌群群落组成及差异菌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组比较,其余各组患者FPG,2 h PBG,HbA1c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Alpha多样性显示各组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ta多样性表明各组样本内部肠道菌群趋于一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门水平下相对丰度前5的菌门分别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比较气虚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对丰度及分布的差异。方法 选取在湖北省中医院就诊的气虚证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以及同期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对照。采用粪便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HG和QD粪便样本中DNA,对V3-V4区进行PCR扩增,再进行文库构建和Illumina MiSeq测序。最后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气虚证人群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特征。结果 本研究共得到534个OTU。物种累积曲线表明本研究所收集的样本量充足。HG和QD两组alpha指数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通过beta多样性分析可见,HG和QD两组肠道菌群构成存在一定差异。此外,QD组的Firmicutes/Bacteroides比值较健康人群升高。相较于HG,g_Odoribacter、蓝藻菌门、g_Anaerotruncus、c_Chloroplast、s_Clostridium_Methylpentosum和o_Streptophyta在QD中显著富集(P < 0.05)。结论 气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一定差异。在气虚证的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患者舌苔菌群的结构特征及功能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12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5例,按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证组(7例)和肝胆湿热证组(8例),体检健康者8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对舌苔菌群的物种组成、多样性、菌群代谢通路等相关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组样本具有各自的特征性微生物群落。糖化菌门(Saccharibacteria)、小杆菌属(Dialister)可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关键菌群;巨球菌属(Megasphaer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奈瑟菌属(Neisseria)、Atopobium可能是区别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关键菌属。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苔菌群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区别,肝癌患者不同证型间舌苔菌群也存在差异,舌苔菌群可能参与中医证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及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阐述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宿主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及肠道菌群紊乱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较多,与免疫和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但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与肠道整个菌群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学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结合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证候大肠湿热证的相关临床变化及其机制,收集UC该证型各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探索其变化机制。通过对大肠湿热证UC治疗手段的分类归纳,发现其中代表性的中药及复方,并探索其治病机制,因而与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相结合,根据其相同的机制探索其可能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整理知网大量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特征菌群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与中药在大肠湿热证UC中关系最为密切,但由于临床研究仍有诸多不足,肠道菌群受多方面影响,目前还不能精准刻画肠道菌群和疾病相关的变化,且中药调控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研究也有欠缺,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仍然值得商榷。对于此,阐明大肠湿热证UC临床证候的生物学内涵及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等科学问题成为首要研究任务,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机体中药的肠腔暴露谱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最后,中医思维与现代医学理念应互相结合,积极开展并推进制定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岭南湿证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方法: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手段,通过对11名湿证志愿者和11名正常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扩增子测序,采用OTU聚类分析和比对注释,对样本物种丰度和样本间门、科、属、种等水平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湿证组与正常组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差异,并用PICRUSt软件预测差异功能通路。结果:湿证人群肠道菌群分布较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为群落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梭杆菌门差异最大,丰度上湿证组减少86.5%,有3个科、6个属、9个种水平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另外湿证组与正常组在9个功能通路上存在显著不同,分别是: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能量代谢、叶酸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氮代谢、氧化磷酸化作用、五磷酸途径。结论:湿证症状的产生可能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中药内服联合保留灌肠及针刺疗法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36例的临床疗效及护理研究。方法:中医药内服与外治联合治疗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型36例患者与应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患者临床疗效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中总有效率为91.6%,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药内服与外治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治疗组护理侧重点为心理、生活护理及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3.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诊治不孕症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不孕症的临床意义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09年1月入住我院的98名不孕症妇女,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输卵管粘连Ⅰ~Ⅲ级者,不孕时间要短于输卵管Ⅳ级的患者。腹腔镜组术后妊娠2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8例,异位妊娠5例;经腹术组术后妊娠1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0例,异位妊娠3例。两组输卵管粘连Ⅰ~Ⅲ级的妊娠率均明显高于Ⅳ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诊治不孕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