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Ⅰ期行前路小切口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病椎置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82例腰椎结核患者,男50例,女32例;年龄17~84岁,平均50.5岁。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49例,行Ⅰ期前路小切口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B组33例,行Ⅰ期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对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Frankel分级进行统计分析,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8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发现4例(A组3例,B组1例)前路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78例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切口疝、脑脊液漏、脊柱结核复发等发生。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肛门排气时间A组较B组早,术后VAS评分A组优于B组,两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ESR和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根据病椎的破坏程度采用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两种术式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术式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连续收治的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1~63岁,平均(38.5±10.2)岁;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9个月。根据治疗方案的选择,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2例,行后路椎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腰大肌脓肿治疗;B组20例,行前路经腹膜外脓肿清除、后路椎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治愈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中出血量A组为(452.3±137.6)ml,B组为(603.5±99.6)ml;手术时间A组为(193.6±91.2)min,B组为(230.5±56.6)min。A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少于B组(P0.05)。A组:Ⅰ期治愈20例,复发2例;B组,Ⅰ期治愈19例,复发1例,两组患者Ⅰ期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不是前路开放手术的绝对适应证,相对于前后路联合手术,经皮穿刺脓肿置管引流联合后路椎体病灶清除术,在达到相同临床效果的同时,对患者的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神经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介入时机,评价其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7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78例,女109例;年龄12~86(49.9±19.1)岁;颈椎结核64例,胸椎结核86例,胸腰段结核76例,腰椎结核161例;单节段受累297例,多节段受累90例。其中62例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残损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39例,D级10例。根据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长短分为A组(术前接受2~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56例和B组(术前接受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131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一般临床特征上的均衡性。动态观察两组患者ESR、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Frankel分级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3±4.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共有32例术后未愈,发生率为8.27%。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VAS评分及ODI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 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神经功能分级提升1~3级;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52例,部分恢复8例,无改善2例。两组间患者在入院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术前经过2~4周的抗结核治疗,ESR、CRP处于下降期或稳定期即可进行手术。对于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原则上应在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症后尽早手术治疗,无须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切口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5例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前路手术切口长度分为小切口手术组(A组29例)和传统切口手术组(B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脊柱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ESR、CRP;术后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恢复情况;测量脊柱后凸患者病变椎体Cobb角,并计算Cobb角角度丢失及矫正率;根据Bridwell植骨融合标准评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A组患者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20个月。A、B组分别有4例(13.8%)和14例(38.9%)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0,P=0.025)。两组术后6个月ESR和CRP均降至正常范围,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ESR和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恢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7,P=0.868)。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A组术后1 d 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t=-2.317,P=0.024),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P=0.392)。两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 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以及角度丢失和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结核病灶均治愈,无结核复发。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采用小切口技术可以达到和传统切口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2月治疗的37例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根据腰大肌脓肿清除的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1例,行后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和B组(16例,行前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术前C反应蛋白、腰大肌脓肿侧别、腰大肌脓肿最大横径及纵径、伴随脓肿、脓腔分隔情况、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病变节段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结果除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A组(t=–2.985,P=0.005)外,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7个月,平均31.1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A组4例二次行前方脓肿清除置管化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脓肿均吸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正常。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病变节段Cobb角以及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中,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结论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特殊情况下仍需行前路脓肿清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自2009年9月~2017年9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且随访16个月以上的86例患者。根据入路,分为前路手术组44例、后路手术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优于后路组(P0.05)。86例患者获得16~108个月随访,随访过程中前路组2例窦道形成,经换药后痊愈;后路组窦道形成和伤口渗液8例,1例清创缝合,其余7例经过换药痊愈;2例是内固定松动,但不影响稳定性,未处理。前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55%,而后路并发症发生率23.8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Frankel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在Frankel指数、ODI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ESR和CRP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在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ESR和CR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凸矫形率为(71.34±28.64)%,而后路组为(83.96±14.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后凸畸形矫正均略有丢失,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两种入路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胸腰结核,相比之下,前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2月治疗的37例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根据腰大肌脓肿清除的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1例,行后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和B组(16例,行前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术前C反应蛋白、腰大肌脓肿侧别、腰大肌脓肿最大横径及纵径、伴随脓肿、脓腔分隔情况、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病变节段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结果除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A组(t=–2.985,P=0.005)外,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7个月,平均31.1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A组4例二次行前方脓肿清除置管化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脓肿均吸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正常。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病变节段Cobb角以及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中,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结论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特殊情况下仍需行前路脓肿清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一期单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7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资料,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37例(A组),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术治疗34例(B组)。2组患者术前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2~3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8~22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2组在手术前后Cobb角、ESR、CRP、ASIA分级、Cobb角纠正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结核复发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单纯后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上均低于前后路联合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并获有效随访的48例老年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23例,采用前路手术;B组16例,采用后路手术;C组9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obb角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明显好转,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A、B组,出血量多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前Cobb角和术前、末次随访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Cobb角矫正率小于B、C组,术后Cobb角丢失率大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和术后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结核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均能有效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前后路联合手术以及前路、后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84例胸椎结核患者(病灶≤2个节段),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A组(前路手术)、B组(后路手术)和C组(前后路联合手术),每组28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Cobb角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84例患者均随访1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组明显短(少)于A组和B组(P 0. 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3组均明显低于术前(P 0. 05),C组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 0. 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3种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均取得较好疗效。相较于前路、后路手术治疗,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8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7~72(49.5±13.5)岁.83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single posterior debridement, interbody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with one-stage anterior debridement, 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for treating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Method

From January 2006 to January 2010, we enrolled 115 spinal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obvious surgical indications. Overall, 55 patients had vertebral body destruction, accompanied by a flow injection abscess or a unilateral abscess volume greater than 500 m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one-staged anterior debridement, bone grafting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group A) or single posterior debridement, bone grafting and instrumentation (group B).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for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12–36 months (mean 21.3 months), Fusion occurred at 4–12 months (mean 7.8 month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regarding the post-operative kyphosis angle, angle correction and angle correction rate, especially if pathology is present in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regions.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fected five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one patient in group B. A unilateral psoas abscess was observed in three patients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one of them, interbody fusion did not occur, and there was fixation loosening and interbody absorption. All of them were cured by an anterior operation.

Conclusion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bone grafting with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may not be the best choice fo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Single posterior debridement/bone grafting/instrumentation for single-segment of thoracic or lumbar spine tuberculosis produced good clinical results, except in patients who had a psoas absces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4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分为CBT组和PS组,每组21例。CBT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1(72.52±9.25)岁;骨密度T值(-2.69±0.17) g/cm~3;行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PS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63~85(71.42±9.81)岁;骨密度T值(-2.70±0.21) g/cm~3;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1(15.00±3.5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腰椎结核复发及螺钉松动情况。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1、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节段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和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均取得满意疗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范围较长,创伤大,而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仅需固定病变相邻节段减少了固定范围,具有创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纯椎管内麻醉与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对前外侧小切口(orthopä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OCM)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影响分析。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椎管内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A组30例)和单纯椎管内麻醉(B组30例)。两组患者椎管内用药成分相同,术后采用相同静脉镇痛治疗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臀中肌剥离程度、股骨大转子劈裂情况,术后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48 h 股四头肌及髋关节外展肌力,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8~62(54.2±4.0)周。A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术后48 h髋关节外展肌力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臀中肌剥离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8、12、24 h VAS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2、8周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侧卧位OCM入路THA,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臀中肌剥离情况等髋关节周围创伤及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有利于OCM入路临床操作及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肌肉损伤影像学比较。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外科治疗的60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OLIF组和TLIF组,每组30例。其中OLIF组采用OLIF+后路肌间隙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2~74(62.6±8.3)岁;TLIF组采用左侧入路TLIF治疗,男14例,女16例,年龄50~81(61.7±10.4)岁。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观察影像学资料,包括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左侧腰大肌、多裂肌、最长肌面积,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及椎间融合情况;分析实验室指标,包括术后第1、5天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值;评定临床疗效,根据术后不同时期腰腿疼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TLIF组(P<0.01)。OLIF组术后DH恢复优于TLIF组(P<0.05)。OLIF手术组术前与术后左侧腰大肌面积及高信号程度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LIF组左多裂肌面积与左最长肌面积及左多裂肌与左最长肌Mean值低于TLIF组(P<0.05)。OLIF组术后第1、5天CK较TLIF组低(P<0.05)。术后第3天OLIF组腰背痛及下肢痛VAS低于TLIF组(P<0.05)。术后12个月ODI及术后3、6、12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后有1例出现左下肢皮温升高,考虑术中损伤交感链;2例出现左大腿前方麻木,考虑与腰大肌牵拉有关,并发症发生率10%(3/30)。TLIF组术后1例患者踝关节背伸受限,考虑神经根牵拉有关;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中导致硬膜囊撕裂;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考虑椎旁肌剥离损伤有关,并发症发生率13%(4/30)。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6个月时椎间全部融合,无融合器塌陷。结论: OLIF与TLIF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但OLIF手术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疼痛较轻,DH恢复较TLIF有明显优势。同时从实验室指标CK变化及影像学左侧腰大肌、多裂肌、最长肌面积及T2像高信号比较,可以看出OLIF术式对肌肉损伤及干扰程度低于TLI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在胸椎结核经肋横突入路手术中,捆绑式多折段肋骨植骨、髂骨植骨和钛网植骨3种不同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7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107例患者均采用肋横突手术入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后,分别予以髂骨植骨(36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9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融合内固定;B组76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与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采用电视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RI检查评估临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Odom评级及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在术后第2天,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12.7%)出现邻近节段退变,B组19例(25%)出现临近节段退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前者术后吞咽困难和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林鸿宽  赖草生  周之平  曾峰  王朝强 《中国骨伤》2022,35(11):1081-1086
目的:比较加长型股骨近端带螺旋刀片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普通PFNA治疗AO-A3.3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58例AO-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27例采用加长PFNA+MIPPO钢板重建外侧壁(A组),31例采用闭合复位PFNA固定(B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 d、6个月股骨颈长度和顶尖距(tip apex distance,TAD),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0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多于B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股骨颈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