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detector row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ransluminal stent-graft placement,TSGP)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接受TSGP主动脉疾病患者,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3例,真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2例,弓降部穿透性溃疡1例,胸主动脉瘤合并局限性夹层1例,胸主动脉瘤合并Stanford B型夹层1例,术后采用MDCTA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1~24个月)。采用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来显示支架形态、术前术后主动脉管腔情况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结果:13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后:所有患者均真腔扩大,假腔减小或消失并伴血栓形成,支架未发现移位或断裂;共3例(14%)随访中发现内漏,1例Ⅱ型内漏,建议随访观察;1例术后8个月复查新发现支架近端Ⅰ型内漏,密切随访2个月后患者出现胸痛,复查CT内漏增多,转外科治疗。1例腹主动脉瘤术后1月复查发现Ⅲ型内漏。所有患者介入术后CT随访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MDCTA对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随访较其他检查手段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能及时观察术后疗效、发现并发症,对主动脉疾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评估基于对比增强CT数据能否将复杂主动脉瘤(AA)和主动脉夹层(AD)的解剖结构再现为3D打印模型。方法:对2例主动脉疾病患者的CT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并生成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3D打印模型。测量模型成型过程中5个解剖标志处的管腔直径差异。对于主动脉夹层,另外测量主动脉峡部及膈肌水平的真、假腔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基于增强CT扫描数据,采用热塑材料聚乳酸(PLA)运用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制成的3D打印模型,成功地再现了复杂主动脉病变的结构和病理解剖学细节。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在3D打印前、后对比增强CT图像上测得的血管横径的平均差异分别为1.1和1.3mm,标准差均为0.5mm。且对于AD模型,3D打印模型和原始CTA图像之间真假腔内径平均横径的差异为0.7mm。结论:3D打印模型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解剖细节的再现有较高价值。但是血管直径仍存在较高的标准差,表明3D打印模型的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MSCTA技术在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主动脉夹层(AD)及5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腔内支架隔绝术后接受了44次64层MSCTA检查.35例患者的图像后处理及分析采用MPR、MIP及VR技术.在全面观察分析图像的基础上,重点观察AD及AAA的转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0例AD患者中,28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少最血栓形成.5例AAA患者支架外瘤体完全血栓化.(2)1例无名动脉受累的AD患者,术后3次CTA随访发现无名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内血栓形成患者术后15 d随访CTA发现血栓未溶解,3个月后再次复查则发现血栓溶解.1例术后随访发现右髂外动脉出现内膜撕裂.5例AAA患者中,1例右髂内动脉闭塞,1例右髂总动脉远端支架内血栓柃塞.(3)14例AD患者有内漏发生,其中Ⅰ型内漏8例、Ⅲ型内漏6例,1例Ⅲ型内漏3个月后再次复查,内漏消失.结论 64层MSCTA以其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等优点,结合多种后处理方法可以对腔内隔绝术的疗效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已成为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CTE)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初步尝试通过联合虚拟3D打印技术观察病变,分析 该检查方法在判断EG肠壁受累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1例诊断为EG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从肠壁累及程度、肠系膜血管、淋巴结等比较分析CT平扫和CTE检查的表现,并使用Mimics软件进行3D打印虚拟建模。结果 CT平扫不能区分EG患者的肠壁累及层次。CTE检出胃肠道黏膜受累11例,胃肠道肌肉受累10例,浆膜受累7例,其中全层受累6例。3D重建和打印技术也可以更加整体的展示病变。结论 与常规CT平扫相比,CTE更能准确判断EG肠壁受累程度。通过Mimics软件实现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有利于医学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仿真内镜技术(VE)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方法:23例临床确诊的主动脉夹层均行CTA检查,并将获得的原始图像通过Analyse 7.0软件行VE重建,以观察主动脉夹层内面的影像特点。结果:23例中,A型主动脉夹层18例,B型5例。VE清晰区分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并清晰显示内膜瓣22例,占96.0%。19例显示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占82.6%。累及周围血管11例,占47.8%。结论:VE可直观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情况,包括真假腔大小、内膜瓣、破裂口的形状和大小及主动脉分支受累等,为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提供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及优势。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32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行CT检查并诊断为壁内血肿。结果:3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8例,B型24例。其直接征象:沿主动脉壁的环形或新月形低密度影,无撕裂的内膜片。间接征象:钙化的动脉壁内移10例,溃疡18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8例。并发胸腔积液3例。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或微创的情况下清晰地显示壁内血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DSA的比较研究.方法研究56例拟行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的Debal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MSCTA表现,分别测量第一内膜片裂口位置、大小,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的主动脉最大径等参数,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A与DSA对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达92%,MSCTA还可发现主动脉之外的其他疾病.MSCTA与DSA对内膜片第一裂口的大小及位置的测量无明显差异;对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的主动脉最大径的测量有明显差异,DSA的数值小于MSCTA.结论MSCTA可以明确诊断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同时还可发现主动脉之外的其他疾病.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各个参数的准确测量可帮助和指导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手术,可作为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及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的术前评估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CT三维重建技术在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各种处理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的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表面重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VE)等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图像重建。结果:MPR和CPR能较好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MIP、VR和SSD能良好地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VE可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破口情况、内膜片与血管关系。结论: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包括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壁内血肿(IMH)、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尽管此3种疾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但其病理生理机制、病程演变、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各异。近年来,AD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而IMH、PAU知晓者相对较少,故临床诊断率相对较低,患者常因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死亡。现对AAS的CT表现概述,重点是对这3种疾病的诊断及辨别,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AA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1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1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为A型,12例B型.主要CT表现:①全部病例均见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时呈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②内膜钙化向内移位6例;③并发心包、胸腔积液共11例.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成像技术中14例均清晰显示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及有无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提高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主动脉病变的能力。方法:对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75例患者行MSCTA检查,对比剂使用碘海醇90~100ml,流速3~4ml/s,采用Surestar技术跟踪扫描,阈值140~160HU;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主动脉瘤20例(发生在开主动脉3例,主动脉弓部7例,腹主动脉1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主动脉硬化性溃疡6例,主动脉缩率1例,其中,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行介入治疗13例,与选择性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从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快捷的优势,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病变螺旋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材料与方法 22例主动脉疾病(11例主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缩窄)者行螺旋CT增强检查,以表面覆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 结果 SSD均能很好显示病变的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夹层内膜片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MPR可较好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和内膜片;MIP可清楚显示管壁钙化和动脉瘤形态;CTVE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管的狭窄。 结论 诊断主动脉疾病综合应用螺旋CT的各种技术可基本取代X线血管造影,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增强采用22s、35~39s、60s的扫描模式。观察真假腔内造影剂浓度变化。结果:按DeBakey分型,本组病例中Ⅰ型18例,Ⅱ型6例,Ⅲ型39例。多期扫描真假腔诊断准确率93%。结论:多期CT扫描方法可以提高主动脉夹层病例真假腔的诊断准确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库雷志  马小静 《放射学实践》2021,36(9):1179-1183
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治疗口服抗凝禁忌症患者卒中风险的一种替代方法,在技术上要求很高,要获得一个完整的左心耳封堵是具有挑战性的.在左心耳封堵术前,利用MSCT不仅可以客观评价左心耳大体形态、弯曲角度及位置、解剖及锚定区开口形状、内径及深度、房间隔及左心耳拐角到开口距离等重要参数指标,还可以较准确判断房间隔及穿刺送鞘管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A、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泌尿外科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3~79岁,平均年龄46.54岁.行泌尿系统CTA、CTU联合应用检查技术.结果 CTA、CTU联合应用的新扫描方法平均辐射剂量约12.04mGv;血管系统与集合系统可以同时显影;肾门区结构更直观、清晰;对于先天性疾病、泌尿系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临床手术的制定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论 CTA及CTU联合应用扫描可降低辐射剂量;取代传统CTA及CTU扫描;血管系统与集合系统可以同时显影,为疾病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制定提供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电子束CT诊断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电子束CT(EBCT)探讨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壁内血肿、夹层和动脉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8例经EBCT诊断的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采用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0mm,床进3.5mm或层厚3.0toni,床进3.0mm,扫描时间为0.18。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20~140层。结果 68例患者中并发壁内血肿36例(52.94%),均伴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并发动脉瘤15例(22.59%);并发夹层3例(4.41%)。溃疡的形态表现:乳头状17例,指状2例,蘑菇状21例,半圆形10例;多发不规则形18例。22例为稳定性溃疡,46例有活动性溃疡且常伴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P〈0.01)。不同形态的溃疡与不同特性的溃疡(稳定性和活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例溃疡灶的分布:升主动脉3例,主动脉弓34例,降主动脉18例,腹主动脉13例,主动脉弓较其他部位更易形成溃疡(P〈0.01)。结论 EBCT能对主动脉病变精确定位,对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形态、性质等细节特点作出精确判断,对临床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A和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综合应用和疗效评价。方法:本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共113例,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81岁,平均62.5岁。术前患者均常规行CTA检查,主髂动脉病变范围及程度根据TASCⅡ(The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分型,其中TASC 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81%)。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07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获开通,开通率为94.7%。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9例中度改善。平均随访(26±2.3)月(6~54)月,术后6月、1年及2年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2.76%、76.21%、67.66%,术后6月、1年及2年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31%、81.67%、73.62%。结论: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综合应用CTA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MSCT上阑尾腔内气体在正常阑尾组和急性阑尾炎组中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疑为急性阑尾炎而行腹部MSCT扫描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168例中,93例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阑尾腔内气体在正常阑尾组和急性阑尾炎组的显示率分别为74.67%(56/75)和16.13%(1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阑尾组相比,急性阑尾炎组阑尾腔内气体量明显减少,柱状表现和气液平在急性阑尾炎组更常见(P0.05)。结论:虽然正常阑尾组和急性阑尾炎组阑尾腔内气体在MSCT上的显示率、气体量及形态有显著差别,但腔内气体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动脉疾患,早期发现、及时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超声、DSA等检查方法。MSCT由于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短时间屏气即可完成主动脉全程的扫描,非常适宜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检查资料,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处理,观察图像,分析结果.结果 35例患者中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25例;其中11例内膜钙化斑内移,9例穿透性溃疡,6例并发心包积液,15例胸腔积液.结论 64层螺旋CT以快速、无创的方法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位置、范围及其他并发征象,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巨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