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AS组,每组又分为7 d、14 d、28 d 3个亚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PAS组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操作与模型组和PAS组相同。PAS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0.05 Hz、共90对脉冲的PAS治疗[其中周围神经电刺激(PNS)脉冲波宽200 μs、刺激强度6 mA;经颅磁刺激(TMS)强度120%静息运动阈值(RMT)],持续30 min,每日1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术后第1、7、14、28天采用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定大鼠感觉运动功能,各时间点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 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在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的体征。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PAS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PAS组术后7 d、14 d、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1 d比较,模型组、PAS组术后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显著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7 d比较,仅PAS组术后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PAS组GAP-4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PAS组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7 d比较,PAS组术后14 d 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14 d比较,PAS组术后28 d 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 结论 PAS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半暗带区MAP-2、GAP-4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元自噬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纳入假手术组(n=20),另40只大鼠采用经典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各20只)。治疗组自术后1 d起进行为期14 d的PAS治疗,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分别于术后第1、7和14天,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mNSS)评分和提尾试验(EBST)评分;于术后第7天和第14天的治疗结束后行脑组织取材, 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LC3Ⅰ、LC3Ⅱ、Beclin 1和Cathepsin B蛋白含量;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区LC3与NeuN的共表达情况。 结果 ①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模型组和治疗组的mNSS和EBST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治疗组mNSS和EBST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且治疗组术后第14天的mNSS评分低于术后第7天(P<0.05);②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和模型组的LC3Ⅱ/Ⅰ比值均较假手术组高(P<0.01),且治疗组的LC3Ⅱ/Ⅰ比值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的Beclin 1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高(P<0.01),而治疗组Beclin 1蛋白含量在术后第7天和14天均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229,P<0.01);模型组 Cathepsin B含量较假手术组高(P<0.05),治疗组Cathepsin B含量亦较假手术组高(第7天时P<0.05,第14天时P=0.059);术后第14天治疗组的Cathepsin B含量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01);③模型组和治疗组缺血半暗带区的LC3阳性细胞数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减少(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LC3阳性表达的神经元数量与神经元总数量的比值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减少(P<0.05)。 结论 PAS治疗可抑制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的自噬活性,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情绪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选取22只健康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正常组(4只)。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假手术组手术中不阻断大脑中动脉,正常组不予以特殊处理。术后,实验组大鼠进行CIMT治疗。术前、术后7d、术后22d,采用错步实验(FFT)对大鼠的前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术后7d及22d,采用微型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micro PET)对大鼠情绪相关脑区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进行扫描。 结果实验组缺血期血流值占基础值的比例(0.23±0.01)与对照组缺血期血流值占基础值的比例(0.24±0.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实验组、对照组大鼠错步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与术后7d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大鼠术后22d的错步率显著降低(P<0.05)。与组内术后7d比较,实验组大鼠术后22d伏隔核的葡萄糖代谢水平较高(P<0.05)。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右侧中脑腹侧背盖区呈明显激活状态。术后22d,实验组情绪相关激活脑区位于右侧岛叶皮质、伏隔核及中脑腹侧背盖区。术后22d,对照组右侧中脑腹侧背盖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1.72±0.04)较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增高(P<0.05)。 结论CIMT可提高MCAO大鼠患侧前肢的运动功能,同时可能会引起其产生厌恶情绪,关注并消除CIMT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对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程度及海马区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联合治疗改善卒中后抑郁程度可能的机制。 方法 取48只雄性成年Wister大鼠,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MCAO)模型并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CUMS)以此来建立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PSD模型),而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不作插线处理,也不给予CUMS。造模成功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联合治疗组接受运动训练及氟西汀治疗,共为期28d,模型组不给予任何训练及药物治疗。四组大鼠将分别于PSD模型成功后1d、14d及28d进行行为学实验(蔗糖偏好试验、强迫游泳试验、体质量检测),并于测试后取出相应时间点的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左侧海马区BDNF及TrkB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和第28天,氟西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强迫游泳试验中的静止不动时间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模型组(P<0.05),而蔗糖偏好试验的蔗糖偏好度和体重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海马区BDNF及TrkB表达亦较模型组显著增强(P<0.05)。同一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较氟西汀组强迫游泳试验中的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减少,且蔗糖偏好度和体重显著增加,海马区BDNF、TrkB表达亦显著高于氟西汀组(P<0.05)。 结论 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可较好改善卒中后抑郁大鼠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缺血半暗带区NogoA、NgR、Rho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AS组,每组又分为7d、14d、28d三个亚组(n=10)。模型组和PAS组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操作与模型组和PAS组相同。PAS组于术后第1d开始给予0.05Hz、共90对脉冲的PAS治疗,每日1次,每次持续30min;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各时间点治疗结束后取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半暗带NogoA、NgR、RhoA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术后第7、14、28d,假手术组NogoA、NgR、RhoA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最低,模型组在各时间点NogoA、NgR、RhoA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PAS组术后各时间点NogoA、NgR、RhoA的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PAS组NogoA、NgR、RhoA蛋白在术后28d的含量低于同组第7d、14d(P<...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皮质突触超微结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及PAS组,每组15只。手术对照组和PAS组采用线栓法行右侧MCAO造模,假手术组行同样操作,但不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24 h,PAS组给予0.05 Hz、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持续30 min,每天1次,连续28 d(周围神经电刺激强度为6 mA,波宽200 μs;经颅磁刺激强度120%RMT),手术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正常饲养但不给予任何干预。术后28 d取大鼠脑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半暗带皮质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TUNEL法检测缺血半暗带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缺血半暗带皮质BDNF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①术后28 d,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对照组和PAS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减小(P<0.05);与手术对照组相比,PAS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增加(P<0.05)。②术后28 d,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对照组和PAS组皮质神经元凋亡比率明显增加(P<0.05);PAS组皮质神经元凋亡比率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③术后28 d,PAS组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手术对照组(P<0.05),手术对照组BDNF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 结论 PAS可调节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抑制神经元凋亡,而上调缺血半暗带皮质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程度及海马区Kalirin-7表达的影响,探讨强化训练改善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程度可能的机制。 方法 取40只雄性Wistar,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卒中后抑郁(PSD)组、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每组10只。PSD组、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MCAO)模型,并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CMS),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不做插线处理,也不给予CMS。造模成功后,假手术组与PSD组不进行跑台训练,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分别进行普通和强化跑台训练。4组大鼠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14d、28d后进行行为学实验[糖水消耗实验(SPT)、旷场试验(OFT)、强迫游泳实验(FST)],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左侧海马区Kalirin-7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训练14d后,PSD组、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各项行为学实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训练组的OFT和FST结果分别为(55.71±3.94)s和(67.42±3.64)s,与PS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训练组各项行为学实验结果与PSD组和普通训练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28d后,PSD组、普通训练组各项行为学实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各项行为学实验结果与PS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强化训练组各项行为学实验结果与普通训练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海马区Kalirin-7的表达均显著高于PSD组同时间点(P<0.05);强化训练组海马区Kalirin-7表达显著高于普通训练组同时间点(P<0.05)。 结论 强化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抑郁程度,增加海马区Kalirin-7的表达,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且强化训练的效果优于普通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 方法共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训练组。采用线栓法将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制模期间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训练组大鼠制模后给予游泳训练,每日1次,每次持续10min,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制模后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制模后3d、7d及14d时采用Bederson评分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术后无神经行为缺陷,制模后3d、7d及14d时训练组大鼠Bederson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时相点对照组水平(P<0.05),高于同时相点假手术组水平(P<0.05),并且制模后14d时训练组Bederson评分[(1.20±0.45)分]亦显著低于制模后3d及7d时水平(P<0.05)。训练组各时相点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假手术明显增强(P<0.05);随着时间进展,制模后14d时训练组NGF及NT-3 mRNA含量[分别为(0.66±0.07),(0.79±0.06)]均较制模后3d及7d时明显提高(P<0.05)。 结论游泳训练能上调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突触膜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95只,采用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独居组(n=20),社交组(n=30),探索学习组(n=20),丰富环境组(n=20),假手术对照组(n=5)。于不同时点分批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皮质Syn阳性表达。结果:MCAO后梗死灶周围皮质Syn阳性表达均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并且随时间的推移,其表达进一步增高。探索学习组、丰富环境组于MCAO术后各时间点Syn表达均明显优于独居组和社交组(P<0.05,P<0.01);探索学习组在3、4周表达高于丰富环境组(P<0.05);社会交往组表达高于独居组(P<0.05)。结论:丰富环境;探索学习及社会交往均能促进梗死灶周围Sy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DWI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水肿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n=28)和NAS组(n=28)。对MCAO组和NAS组大鼠IR后6 h、24 h、72 h、7天,对假手术组于72 h,分别行DWI和病理学检查,比较3组不同时间点脑梗死区相对ADC值(rADC)、相对指数ADC值(reADC)、水通道蛋白4(AQP4)阳性细胞数的变化。IR后72 h,测量各组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MRI检测未见异常信号。NAS组与MCAO组大鼠DWI图均可见损伤侧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异常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eADC图为高信号。IR后6、24、72 h,NAS组rADC值均高于MCAO组(P均<0.05),reADC值和AQP4阳性细胞数低于MCAO组(P均<0.05);IR后7天,各组rADC值、reADC值及AQP4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R后72 h,NAS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低于MCAO组(P<0.05)。结论 NAS可减轻急性IR脑损伤大鼠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QP4蛋白的表达有关;DWI对评价NAS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轴突导向因子Netrin-4及其受体结直肠癌缺失(DCC)蛋白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运动训练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 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6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27)和运动组(n=27)。模型组和运动组大鼠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手术方法同模型组和运动组,但是不插入线栓。运动组于造模成功后24h采用跑台训练器进行运动训练,其余2组则不进行运动训练。采用修正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mNSS)评价模型组和运动组大鼠造模后第3、7、14天的神经功能,并断头取脑,采用Western blot法以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缺血区组织中Netrin-4、DCC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造模后第3、7、14天,运动组和模型组的mNSS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第7、14天,运动组的mNSS评分分别为(6.89±1.27)分和(5.22±1.09)分,低于模型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7、14天,运动组的Netrin-4、DCC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强(P<0.05);造模后第14天,经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Netrin-4主要在脑缺血区的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而DCC蛋白主要在脑缺血区的神经元轴突和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 结论跑台运动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缺血区组织中Netrin-4、DCC蛋白的表达,进而增强了神经、血管的再生和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ooblastgrowthfactor,bFGF)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随机分为bFGF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采用行为测试试验评分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周边区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inassociatedpretein2,MAP-2)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的免疫活性强度。结果:bFGF组前肢放置试验和平衡试验评分优于对照组,前肢放置试验在第9,11,13,15,17,19,21,23,25,27天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0.05),平衡试验在第13,15,19,23,25,2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组皮质缺血周边区MAP-2和GAP-4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前者在第21,28天(0.388±0.057,0.379±0.049比0.275±0.058,0.260±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2.89,P<0.05),后者在第15,21,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外源性给予bFGF能促进大鼠MCAO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周边区GAP-43和MAP-2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给予探索学习环境干预,观察探索学习环境对脑梗死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polysialylated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SA-NCAM)、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康复环境对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选取80只采用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法(MCAO)制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40只仅开颅不电凝大脑中动脉。手术组大鼠随机分为:社交组(n=40)、探索学习组(n=40),假手术组(n=40)。各组大鼠于术后第1天、3天、7天、14天、28天随机选取5只处死,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海马颗粒细胞层nACHR、PSA-NCAM表达情况。 结果: MCAO术后第1天模型组较假手术组PSA-NCAM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MCAO术后第14、28天探索学习组较社交组PSA-NCAM、nACHR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MCAO术后第1天假手术组大鼠颗粒细胞层nACHR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手术组大鼠。 结论: 探索学习对于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颗粒细胞层PSA-NCAM、nACHR表达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探索学习;脑梗死;记忆;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中图分类号:R743,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0)-02-0123-0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方法:用60只Wistar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24h后随机分为3组,患侧前肢固定(A)组、未固定(B)组和健侧前肢固定(C)组,并进行肢体固定。21d后解除固定,于MCAO后24h、21d和28d时,对每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观察其恢复情况。分别于MCAO后21d及28d,测定大鼠前肢前臂肌肉湿重及横截面积。结果:MCAO后24h3组各项功能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姿势反射评定及平衡木行走测评:MCAO后21d时C组恢复差于A、B两组(P<0.05,P<0.01);28d时C组恢复仍明显较B组差(P<0.05)。肌力评定比较:3组各时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CAO后21d时,A组大鼠患肢前臂肌湿重明显低于健肢(P<0.05),B组与C组大鼠患侧前肢与健侧前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损伤后短期内患侧前肢完全休息和过度运动均不利于功能的恢复;脑损伤后患侧前肢早期过度运动比完全休息更不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方法 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性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 结果 功能性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EE)的不同干预强度对脑缺血大鼠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及神经病理学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 方法: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丰富环境干预1h组、12h组、24h组。横木行走、抓握力量、触觉刺激实验评价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变化;尼氏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皮质运动感觉区神经元及尼氏体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 结果:每天1h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加缺血大鼠触觉敏感度(P<0.05),但对横木行走能力、前肢抓握力量及神经病理学没有明显影响;12或24h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强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增加皮质运动感觉区神经元数量,减轻尼氏体脱失程度,上调GAP-43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结论:适宜强度丰富环境干预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肢体感觉功能康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GAP-43蛋白表达和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EA)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SPF级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均为2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电针患侧“曲池穴”和“足三里穴”30min,1次/d,至动物处死。蛋白免疫印记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大鼠左侧皮质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升高(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均增高P<0.05)。 结论: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BDNF短暂应激性表达增高,这可能是电针能够增强缺血性脑卒中BDNF的脑保护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108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创伤组和治疗组,每组36只。采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损伤装置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和创伤组大鼠腹腔注射1 mL等渗NaCl溶液,治疗组大鼠按5 mL/kg的剂量腹腔注射醒脑静注射液,1次/d,连续7 d。每组6只大鼠用于神经功能检测,另外每组分别在12、24、48、72和168 h时点断头处死6只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前肢放置试验评分和平衡实验评分对术后7、14、21和28 d大鼠进行行为测试,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结果三组间大鼠海马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2.495、203.219,P均< 0.05)。12、24、48、72和168 h创伤组及治疗组大鼠海马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比例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均< 0.05);与同时间点创伤组比较,48、72和168 h治疗组大鼠海马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均< 0.05),而48、72和168 h神经细胞凋亡比例均较同时间点创伤组显著下降。三组前肢放置试验评分和平衡实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0.876、23.143,P均< 0.05)。术后7、14、21和28 d治疗组大鼠前肢放置试验评分和平衡实验评分均较同时间点创伤组显著下降(P均< 0.05)。三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46,P < 0.001)。术后7、14、21和28 d治疗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同时间点创伤组显著下降(P均< 0.05)。 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通过上调Survivin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保护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探讨褪黑素(M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DWI及脑组织中Fas、FasL、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16)、MCAO组(n=32)及MT组 (n=32)。MCAO组及MT组建立大鼠MCAO模型后,于脑缺血再灌注(IR)前后30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与MT;Sham组进行假手术操作,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于MCAO组及MT组中选取评分为1~3分者纳入研究。分别于假手术或IR后6 h、24 h、72 h、7天,行大鼠脑DWI扫描,计算相对DWI信号强度(rDWI-SI);并于每一时间点各组随机选取大鼠进行Fas、FasL及活性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Fas、FasL、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个/mm2)。结果 最终Sham组16只、MCAO组29只、MT组30只大鼠纳入研究。3组间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25,P<0.01),MT组及MCAO组行为学评分均高于Sham组(P均<0.01),MT组行为学评分低于MCAO组(P<0.01)。IR后6 h、24 h、72 h、7天,MCAO组及MT组rDWI-SI值均高于Sham组假手术后相应时间rDWI-SI值(P均<0.01);IR后6 h、24 h、72 h,MCAO组rDWI-SI值均高于MT组(P均<0.05);IR后7天MT组与MCAO组间rDWI-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后6 h、24 h、72 h,MT组及MCAO组Fas、FasL染色及活性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数均较Sham组增多(P均<0.01),MT组较MCAO组减少(P<0.05);IR后7天,3组间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中,MT可有效减低rDWI-SI值,并可抑制Fas、FasL、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Zea-Longa线栓法将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治疗组大鼠于制模后24h给予电针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连续治疗14d后,采用修正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检查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采用TTC法检测脑梗死面积,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梗死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0.84)分]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41.9±3.69)mm3]显著缩小(P<0.05),逃避潜伏期[(20.84±1.35)s]明显缩短(P<0.05),脑梗死周边区GAP-43表达[(22.98±1.24)个/每高倍镜视野]明显增多(P<0.05)。 结论 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促进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提高,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脑梗死周边区GAP-43表达进而加速神经组织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