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行DSCT血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7例,34例行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大螺距扫描组),33例行前门控序列扫描(序列扫描组)。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结果:大螺距扫描组与序列扫描组大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23,P>0.05),大螺距扫描组心内结构和冠状动脉近中段评分低于序列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74、4.728,P<0.05)。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右心室的CT值、噪声值及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36±0.08)mSv、(0.51±0.0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0,P<0.05)。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对心血管畸形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82%、9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P>0.05)。结论: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用于小儿先心病能够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符合率,且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螺距双源 CT 低剂量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危重患者,采用第2代双源 CT Flash 技术(螺距3.2,100 kV,100 mAs),使用较低的对比剂量(60 mL),在不使用心电门控状态下行全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所有受检患者均在接受了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的同时,获得了准确的,包括主动脉内膜破口的位置、内膜片、真假腔及病变累及的范围等血管征象及解剖关系信息,Stanford A 型2例,B 型19例,2例主动脉破裂。平均扫描时间2.6 s,平均有效辐射剂量270 mGy·cm。结论大螺距双源 CT 低剂量血管造影技术配合低对比剂量,能快速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优质图像,为全身重度复合伤的危重患者是否合并主动脉夹层提供了安全、可靠、即时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照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或无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标准螺距扫描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膜复合体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质量和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4.
M.Beeres B.Schell A.Mastragelopoulos E.Herrmann J.M.Kerl T.Gruber-Rouh 李艳辉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2):191-192
目的研究无心电图同步,采用高螺距双源CT行全主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每组40例病人接受CTA检查,第1组采用16层CT扫描,第2组采用双源CT的常规单源扫描,第3组采用双源CT的3.0 相似文献
5.
冯关琼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9):97-97
腰椎外伤是脊柱外伤中最常见的,及时、准确的伤情诊断是临床正确治疗和避免继发性神经损害的关键。在腰椎外伤的影像诊断中,传统的X线平片是最基本的方法,尤其是爆裂性骨折,但对隐蔽性骨折就有一定限度。目前,CT扫描已成为评价腰椎外伤损伤程度和计算椎管狭窄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高质量的CT扫描是正确判断伤情的重要前提。通过对2001年-2005年间的87例腰椎外伤病例的CT扫描、诊断资料的分析,现总结腰椎骨折尤其是隐蔽性骨折的CF扫描技术要领,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 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质量.分别由2名医师采用4级法进行综合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冠脉16段分段法,对各段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估;再根据扫描心率,分成≤65次/min和>65次/min 2组病例,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统计分析此种扫描模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共评价冠脉1 047段,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7.3%,不可评价节段占2.7%;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为99.5%,平均心率>65次/min 组可评价血管节段是89.1%,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例扫描辐射剂量为(1.25±0.45)mSv.结论:使用Flash模式行冠脉CTA扫描图像质量较高;对于心律较整齐患者,影响其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在60%R-R间期采集时,扫描时心率≤65次/min图像质量较心率>65次/min可评价比例明显提高;此种模式较其他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是评估应用ECG门控双源CT检查胸痛的模式的辐射剂量。采用装有热释光剂量仪的Alderson Rando模型测定剂量。在不同模拟心率(HR)下应用双源CT系统以评估胸痛的标准模式(120kV,320mAs/r)曝光,并测量标准胸部CT检查(120kV,160mAs)的剂量。胸痛模式的有效剂量男、女分别为19.3、21.9mSv(HR60),17.9、20.4mSv(HR80)和14.7、16.7mSv(HR1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变化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和Sensation 16层和64层螺旋CT,将长杆电离室分别置于16 mm剂量体模的5个孔中,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并测量辐射剂量.结果 3种机型轴扫和螺旋扫描的CTDIvol分别为:(1)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62、0.938,1.75时,分别等于28.9、51.4、30.8,16.5;(2)对于Sensation16层螺旋CT,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1、1.5时,分别等于41.2、40.3、41.5,43.2;(3)对于Sensation64层螺旋CT,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1.1.5时,分别等于41.2、40.3、41.5,43.2.结论 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随着螺距的增加,辐射剂量降低,为保持恒定的图像质量,必须增大mAs作为补偿;Sensation 16层和64层螺旋CT,因采用了mAs自动调整技术,在不同的螺距下辐射剂量相同,图像质量稳定.日常操作中当螺距改变时,应根据不同机型来确定调整管电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罗焕江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8):110-111
2004年11月-2007年5月,我们采用双排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脊柱外伤18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86例患者中.男127例,女59例;年龄:14—70岁,平均38岁。颈椎外伤10例,胸椎外伤21例!胸腰段外伤102例,腰椎外伤53例。直用GELightspeed 16 CT机,Advantage Workstation AW4.2工作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双源螺旋CT心电门控大螺距对心率过快病人冠状动脉成像心脏收缩期数据采集的效果。方法选择连续80例心率>70次/min病人[女15例,年龄(67±14)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比较128层高螺距双源CT(DSCT)、双能量CT(DECT)和传统单源螺旋CT(SCT)对肺血管成像(CTA)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按照5种不同方案进行肺动脉CTA检查:高螺距DSCT(100kV),高螺距DS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第3代双源CT机,Turbo Flash扫描模式,开启CARE kV,参考管电压90 kV,螺距2.0,ADMIRE算法。常规组采用128排CT机,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固定管电压120 kV,螺距1.2,FBP算法。比较两组图像中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及皮下脂肪CT值、主动脉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通过这些客观参数来评价图像质量,由2位高年资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两组图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结果 试验组患者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分别为(45.38±4.77)和(53.41±8.44) HU,主动脉SNR为2.82±0.5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9.68±6.26)、(42.66±6.32) HU和2.58±0.61(t=5.608、7.897、2.162,P<0.05),而主动脉噪声、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CTDIvol、DLP、E分别为(3.09±1.02) mGy、(107.57±32.81) mGy·cm、(1.51±0.46) mSv,常规组分别为(7.00±1.80) mGy、(261.65±73.93) mGy·cm、(3.66±1.03) mSv,试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t=-14.680、-14.756、-14.756,P <0.05)。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中,使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满足临床需求图像的同时,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还提高了图像的SNR。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评估二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方式在低剂量和低对比剂个体化肺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按扫描方式和对比剂剂量不同将90例患者分成 A、B、C三组。A组30例,采用传统肺动脉成像检查方案,对比剂用量70mL,管电压100kV,螺距1.2;B组和C组采用低对比剂剂量30mL,大螺距2.1,根据预检测层面左心室衰减噪声值≥15HU和<15HU分为B组和C组,管电压分别为100kV、80kV。分析比较三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C组体重低于A、B两组(P<0.01)。三组扫描时间、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图像治疗均满足诊断要求。A组双侧肺动脉强化CT值最高,B组最低。A组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线束硬化伪影比例高于B组和C组(P<0.05)。两位医师对所有病例图像的评分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19,U=8.02,P>0.05)。结论:采用二代双源CT大螺距肺动脉扫描并根据左心室平扫衰减噪声值来调整管电压的个体化肺动脉成像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可以作为临床肺动脉栓塞患者的首选筛查和随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大多数年轻病人来说,鼻旁窦的CT检查为众多疾病的标准诊断方法。本研究是评价高螺矩双源CT技术用于鼻旁窦扫描的影像质量,尤其关注其放射剂量。方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以MRI为参照标准评价大螺距心脏延迟增强CT评估心肌活性的准确性。方法24例平均年龄(66.9±9.2)岁的冠状动脉疾病病人进行128层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及1.5TMRI心脏延迟增强检查。2名医师评估每节段心肌透壁情况,测量梗死心肌及健康心肌信号强度(MRI)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婴幼儿先心病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触发血管造影中,Flash(大螺距扫描)与序列扫描两种模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 60例临床拟诊先天性心脏病并进行DSCT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患儿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采用Flash扫描模式, B组30例采用序列扫描模式。比较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以及CT图像质量,并以手术或心脏造影(DSA)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A、B两组CTDIvol分别为(0.32±0.10)和(1.40±0.43)mGy(t=13.32,P<0.05); DLP分别为(6.46±1.92)和(17.91±4.80)mGy·cm(t=7.97,P<0.05);E分别为(0.19±0.05)和(0.45±0.12)mSv(t=16.64,P<0.05);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3±1.15)和(3.13±1.38)(t=3.55,P<0.05);A、B两组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畸形检出率(91%)高于B组(75%)(χ2=7.72,P<0.05)。结论 在婴幼儿先心病DSCT血管造影中,采用Flash扫描模式时畸形检出率高于序列模式,且有效辐射剂量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高螺距螺旋扫描模式(Flash模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常规模式)下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常规模式和Flash模式下共计120例患者的155个冠状动脉植入支架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4.9±10.6)岁,所有患者的心率均控制在≤65次/min,且心律规则.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接受Flash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原始图像均进行Kernel B26和Kernel B46的数据重建,并由两位医师对支架的显示质量进行独立的4级评分.两种模式下的冠状动脉显示质量利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而不同冠状动脉扫描模式下的容积CT剂量指数值(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值(DLP),利用t检验进行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结果 2位医师对所有冠状动脉支架显示质量的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4,P<0.001),Flash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平均评分分别为:1.61±0.77和1.65±0.82.两种冠状动脉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5,P=0.834).Flash模式的CTDIvol(3.24±1.21)明显低于常规模式(31.26±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3,P<0.001);Flash模式的DLP(54.61±19.88)同样低于常规模式(468.30±17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6,P<0.001).结论 控制患者心率≤65次/min且心律规则,Flash模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可获得与常规模式相同质量的冠状动脉支架图像.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 prospective ECG-gated high-pitch spiral technique (Flash) and conventional retrospective ECG-gated spiral technique for the image quality of coronary artery stent and radiation dose with a dual source CT.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 five coronary stents in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mean age 64.9 ± 10.6 years,heart rates≤65 bpm) were examined using a dual source CT.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 two groups,receiving either Flash or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 separately.After images of coronary artery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both the smooth (B26) and sharp (B46) kernel,the coronary stent image quality and stent lumen were scored by two observers individually using four point scale (1 = excellent,4 = unvaluable) .The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of volume CT dose index (CTDIvol,mGy) and dose length product (DLP,mGy x cm) were also calculated for each patient.x2-test analysis of image quality and t-test analysis of radiation dose were used respectively for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for stent image quality was good (Kappa =0.764,P<0.001).The mean scores were 1.61 ±0.77 and 1.65 ±0.82 in Flash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 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mage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2 = 0.865,P = 0.834).The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in Flas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ventional group.The mean values of CTDIvol were 3.24 ± 1.21 in Flash group and 31.26 ± 10.79 in conventional group (t = 19.83,P < 0.001) ,and the mean values of DLP in Flash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 were 54.61 ±19.88 and 468.30 ± 174.88,respectively (t = 18.06,P < 0.001).Conclusion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aonal 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the Flash 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 technique has a similar coronary stent image quality,but at a lower radiation dos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s lower than 65 beats per minu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