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患者舒适度的作用。

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98例100眼,采用上部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植片,转位并覆盖手术区巩膜表面,50眼术后角膜加用角膜绷带镜5d(试验组A组),另外50眼常规包盖(对照组B组),观察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情况。

结果:胬肉术后1d,A组角膜刺激症状和体征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角膜上皮愈合更快。

结论:角膜接触镜可明显改善患者翼状胬肉术后早期的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创面愈合,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2.
徐正同  王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2103-2105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镜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选择2015-08/2018-02入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患者110例110眼,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55眼,对照组术后常规观察,观察组术后配戴绷带镜;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后1、3d,1wk的疼痛情况,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FL)评估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1、3d,1wk VAS评分和角膜上皮愈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镜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减轻胬肉手术后疼痛,促进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角膜绷带镜对眼表修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初发翼状胬肉患者52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加戴绷带镜者26例为试验组,术后不加戴绷带镜者26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wk,1mo试验组患者BUT延长,OSDI、CFS分值降低(均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2wk两组患者BUT均缩短,OSDI、CFS分值均增高(P<0.05); 术后1mo试验组患者BUT、OSDI和CFS分值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BUT较术前仍缩短,OSDI、CFS分值仍增高(均P<0.05)。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加戴角膜绷带镜在术后早期是一种促进角膜愈合、提高泪膜稳定性、减少术后不适的安全方法,利于眼表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后应用角膜绷带镜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7-11/2018-10在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92例92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角膜绷带镜组和弹性绷带组,每组各46眼。两组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术毕角膜绷带镜组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弹性绷带组患者在术毕结膜囊内涂红霉素眼膏,弹性绷带包眼。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第1、4、7d角膜上皮创面,对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进行评分; 运用评价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术后7d疼痛情况; 运用问卷评分法评价术后7d舒适情况(包括异物感、流泪)。

结果:术后第1d和第7d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而术后第4d角膜绷带镜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优于弹性绷带组(P<0.05)。此外,角膜绷带镜组患者术后7d疼痛感评分低于弹性绷带组,眼部舒适度评分高于弹性绷带组(P<0.05)。

结论:角膜绷带镜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角膜上皮愈合,还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提高眼部舒适感。  相似文献   


5.
李灵  岳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424-242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前后视力及眼屈光度的情况。

方法:将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眼随机分为A和B组,每组各60眼。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B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术。术后1wk内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结膜和角膜创缘的愈合情况、移植片的生长情况、有无感染、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等。术前2wk及术后3wk均进行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散光的检测。

结果:两组术后3wk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与术前2wk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两组之间比较,术后3wk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均可使角膜屈光改变,提高术眼视力,降低散光。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较大翼状胬肉,采用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术,或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侵及瞳孔区的较大翼状胬肉40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术(羊膜组),另一组行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绷带镜组),每组各20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第1、3d,1、3wk眼部舒适程度和角膜愈合情况与随访复发情况等。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羊膜组为61.4±5.2min,绷带镜组为34.5±2.7min,绷带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在术后第1d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第3d和术后1wk,绷带镜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明显优于羊膜组(P<0.01),至术后3wk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wk时两组患者的角膜愈合率评分分别为0.85±0.18分和1.15±0.1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羊膜组有1眼胬肉复发。

结论:在侵及角膜的较大翼状胬肉治疗中,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或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均有助于缓解眼部不适症状和促进角膜创面修复,使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患者更舒适,治疗更便捷。  相似文献   


7.
任栎璁  严宏  张坚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7):1221-1226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的治疗疗效。

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2014-05/2020-05关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提取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1篇,其中中文文献10篇,英文文献1篇,患者8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d\〖MD=-1.57,95%CI=(-1.72,-1.41),P<0.00001\〗、术后第2d\〖MD=-1.35,95%CI=(-1.59,-1.11),P<0.00001\〗、术后第7d\〖MD=-0.64,95%CI=(-0.78,-0.50),P<0.00001\〗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眼部疼痛程度; 术后第1d\〖MD=-1.23,95%CI=(-1.51,-0.95),P<0.00001\〗、术后第7d\〖MD=-0.44,95%CI=(-0.50,-0.39),P<0.00001\〗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能更好地促进患者角膜上皮愈合。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治疗可有效缓解眼部疼痛、促使角膜上皮创面愈合,能更好地减少患者临床不适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Ologen胶原基质植入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7-01/2020-01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80例87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44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Ologen胶原基质植入术)与对照组(40例43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随访至术后12mo,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度、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上皮愈合、翼状胬肉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6、12mo时视力变化情况均无差异(P>0.05); 两组术后1、3mo时角膜散光度、SAI、SRI较术前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术后3mo时角膜散光度及术后1、3mo时SAI、SRI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术后1wk时角膜上皮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 vs 46%,P<0.05),至术后2wk两组角膜上皮均愈合; 两组术后12mo内未见翼状胬肉复发,术后6、12mo时翼状胬肉复发情况均无差异(P>0.0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7% vs 14%,P>0.05)。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Ologen胶原基质植入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均可获得可靠的疗效,且安全性相当,但前者在改善角膜散光度、角膜创面规则形态上优势更显著,更利于角膜创面恢复规则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2016-01本院300例318眼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77眼)采用单纯手术切除,观察组(230例241眼)采用手术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观察术后复发率、角膜上皮切口愈合时间、角膜上皮愈合分级、疼痛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角膜上皮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5.2±1.9、6.4±1.7d,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部痊愈,无复发; 对照组痊愈70眼,复发7眼,复发率9.1%;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分级和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wk,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分级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2wk,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地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且其术后组织修复效果优于单纯手术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ALSCT)中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5-FU)和角膜绷带镜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21-05/2022-11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眼科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71例71眼:A组23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ALSCT,B组24眼于术中局部浸润和术后结膜下注射5-FU,C组24眼联合应用5-FU的同时并于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3、7、14d的舒适度评分,术后1、3、7、14d,1mo的角膜愈合情况,术后3~6mo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1、3、7d舒适度评分和术后1、3d角膜愈合情况比较, C组患者优于A、B两组。三组间术后14d的舒适度评分和术后14d、1mo的角膜愈合情况比较无差异。随访3~6mo,A组有3眼复发,B组1眼复发,C组无复发。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

结论:联合应用5-FU和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可以优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ALSCT术后眼部体验,加快角膜上皮修复,并提高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8-01/2019-12拟在本院行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翼状胬肉患者116例116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58眼行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组58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地形图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mo时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时的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较术前均显著上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术后1、3mo时的角膜散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 SAI、SRI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SAI、S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见感染、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但观察组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2wk时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较术前1wk时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术后2wk时的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更利于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改善,并能降低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陶丽惠  宋峰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60-1962
目的:研究间断缝合与连续加锁缝合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后角膜愈合及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06/2016-06于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92例92眼,根据术中结膜瓣缝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48眼采用间断缝合法,B组44眼采用连续加锁缝合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其术后2h,1d,1wk时疼痛情况以及采用荧光素钠染色分别于术后1d,1wk评价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结果:B组术后2 h的VAS疼痛评分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d,1wk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1 d角膜上皮愈合评分(4.04±1.46分)与A组(4.30±1.4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 wk角膜上皮愈合评分(0.54±0.32分)与A组(0.86±0.3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中,与间断缝合法相比,采用连续加锁缝合法能够部分缓解患者术眼的疼痛症状,有助于角膜创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生物羊膜和角膜绷带镜作为辅助材料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14例(114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其中羊膜组61例,绷带镜组53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在局部麻醉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羊膜组:取10 mm×15 mm大小冻干生物羊膜,基底层面向下覆盖于患者角结膜创面,并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固定;绷带镜组:取博士伦纯视一片,居中覆盖于患者角膜上。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以及角膜散光度。应用Wong-Baker脸评分疼痛强度。结果 术后2周时观察两组患者角膜创面荧光素染色情况,羊膜组7眼阳性,绷带镜组1眼阳性,羊膜组角膜创面染色阳性率高于绷带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绷带镜组角膜散光度低于羊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羊膜组SRI、SAI分别为1.52±0.83、1.68±0.62,绷带镜组分别为1.61±0.66、1.73±0.5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绷带镜组SRI(0.99±0.72、0.63±0.58)和SAI(0.61±0.53、0.54±0.28)均低于羊膜组[(1.28±0.67、0.85±0.47)和(0.97±0.47、0.82±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绷带镜组疼痛指数低于羊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时绷带镜组与羊膜组疼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羊膜组复发1眼(1.64%),绷带镜组复发2眼(3.77%),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翼状胬肉手术中配戴角膜绷带镜较贴敷生物羊膜更有利于患者角膜创面修复,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无缝线角膜绷带镜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法在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01/12收治的双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5例50眼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术中随机对每位患者其中1眼采用无缝线角膜绷带镜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A组,25眼),另1眼采用传统缝线法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B组,25眼)。记录两组患眼手术时间,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眼舒适感、移植物固定稳定性、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13.5±2.1min)明显少于B组(26.6±7.2min)。术后1d,1、2wk,1、3、6mo,A组患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瘙痒等不适感均低于B组,至6mo后两组不适感均消失。A组术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稳定性良好,术后1、3mo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B组。A组未见翼状胬肉复发,B组出现翼状胬肉复发1眼。

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无缝线角膜绷带镜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简单便捷、安全有效,术后舒适感好,复发率低,与传统缝线法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g/L玻璃酸钠联合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收集2017-03/2018-03行手术治疗的单眼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90例90眼,分为A、B、C三组。A组角膜绷带镜+3g/L玻璃酸钠治疗;B组角膜绷带镜+1g/L玻璃酸钠治疗;C组:3g/L玻璃酸钠+包盖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后眼表刺激症状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结膜植片水肿消退时间。结果:术后A组各观察时间点眼表刺激症状评分均低于C组(P<0.001);A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2.08±0.78d)、结膜植片水肿消退时间(4.62±1.17d)均较C组(5.13±2.34、6.42±1.51d)明显缩短(P=0.001、0.002)。A组与B组术后各时间点眼表刺激症状以及结膜植片水肿消退时间均无差异(P>0.05),但A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18)。结论:3g/L玻璃酸钠联合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有效缩短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缓解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16.
高凡  顾莉莉  王彦荣  王琦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359-2362
目的:探讨3g/L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术后早期角膜上皮愈合及局部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90眼原发性单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毕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A组(研究组)术毕立即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次日给予3g/L玻璃酸钠滴眼液及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1次/晚),术后7d取下角膜接触镜;B组(常规用药组)常规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1次/晚);C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3g/L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观察并比较各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眼部疼痛评分情况.结果:A组术后6h,1、3d疼痛评分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7d,三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d,三组均无完全愈合者;术后2d,A组的角膜上皮愈合率显著高于B组(P=0.015),而A组和C组及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A组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率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早期应用3g/L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以加快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减轻局部疼痛,显著改善患眼局部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朱本虎  邱海雁  杨文忠  方亦军 《国际眼科》2017,10(11):2077-2080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2.8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手术源性角膜高阶像差的改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3/2016-04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并采用2.8mm透明角膜切口的100例100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切口位置分为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 55眼)、B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45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并采用波前像差分析仪测定角膜波前像差,记录角膜6mm范围内高阶像差的变化。

结果:术后1d,1wk,1、3mo,两组患者BCVA(LogMAR值)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d、1wk、1mo时BCVA(LogMAR值)均低于B组(P<0.05); 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SIA均降低(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点SIA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两组患者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上升,术后1wk,1、3mo逐渐降低,A组术后1d、1wk时SRI、SAI均低于B组(P<0.05); 术后3mo,A组角膜表面总高阶像差(total higher-order aberrations,tHOAs)、四阶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2.8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可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减轻手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降低角膜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