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成像(RT-3DU)技术用于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对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对获取的35个斑块进行三维重建,所有斑块体积由2位超声医师进行随机双盲独立测定,1个月后,由其中1位医师再次进行测定。结果:RT-3DU定量测量的35个斑块的体积为(171±116)mm3。对于斑块体积的定量测量,两幅Bland-Altman图中仅见2.9%(1/35)的分散点在一致性界限外,两幅图差值均数的绝对值与差值均数为0的基线最大仅相差1.51mm3;对于管腔体积狭窄率的定量测量,两幅Bland-Altman图中仅见2.9%(1/35)的分散点在一致性界限外,两幅图差值均数的绝对值与差值均数为0的基线最大仅相差0.63%;2位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4组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均≥0.900,表示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部的一致性较高。结论:RT-3DU可以立体显示斑块的空间形态,斑块体积及管腔体积狭窄率的定量测量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部均有较高的一致性,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诊断和定量测量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此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为研究组,并选择同一时间本院非心脑血管疾病志愿者50例,纳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IMT增厚率、以及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1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视物欠清,出现黑曚而入院,到我科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彩色多普勒显示:右侧颈总动脉管腔较左侧增宽,内充满实性回声,无血流信号通过,颈总、颈内动脉内壁探及多发混合型斑块(图1),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血流稀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用于检查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拟诊断为冠心病82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斑块检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在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冠心病组的IM T及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6.36、4.95, P <0.05)。冠心病组的超声病理学分型中软斑、硬斑及混合斑等病理分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3.97、63.77、4.90, P <0.05)。按照IMT>1.3mm为斑块形成进行统计发现对照组的斑块形成率为8.00%(4/50),冠心病组的斑块形成率为53.66%(44/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冠心病组的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98,P<0.05)。结论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临床诊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10 mg/d)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及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患者78例,经颈动脉彩超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测定血脂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并观察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起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明显降低,6个月起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斑块面积从治疗6个月起,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至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斑块总数有减少趋势,稳定斑块逐渐增多,不稳定斑块逐渐减少,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副反应。结论 10 mg/d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显著改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高分辨MRI(HRMRI)探讨颈动脉斑块不同成分在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危险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病人50例,其中女21例,男29例,年龄43~77岁,平均(61.62±7.96)岁。依据病人近3个月来是否发生过与患侧颈动脉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22例,存在斑块血管40支)及无症状组(28例,50支),所有病人行3.0 T HRMRI以评估颈动脉血管及斑块内成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斑块成分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检出存在斑块纤维帽破溃(FCR)的血管,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7.5%,无症状组8支,检出率为16.0%,症状组FCR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检出斑块内出血(IPH)的血管,症状组21支,检出率为52.5%,无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0.0%,症状组IPH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检出存在斑块钙化(CA)的血管,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7.5%,无症状组13支,检出率为26.0%,2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管腔狭窄程度为57.64%±13.36%,无症状组为53.86%±11.19%,2组间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0,P=0.148)。FCR在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最高(OR=3.012),IPH危险性次之(OR=2.478)。结论 HRMRI可以分析斑块内成分,而这些成分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斑块易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颈部动脉病变检查手段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血管超声。DSA是金标准,但价格较高,并发症较多;而MRA及CTA也未能在基层医院普及。颈部血管超声具有无创、经济、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部位、范围,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68例脑梗塞患者做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ET技术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探讨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与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68例脑梗塞患者及87例正常人颈动脉僵硬度参数、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动脉顺应性,其中颈动脉斑块形成57例。分析这些指标在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性。结果:脑梗塞组弹性系数、僵硬度均较正常组增高,顺应性减低(P<0.05)。结论:应用E-Tracking技术能监测脑梗塞患者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对于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可影响多处血管床,引起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较常累及的部位。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并进行早期预测。方法 选取2016年1-9月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60例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取门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55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探查并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回声,采集相关的弹性参数(如弹性评分、弹性面积比值等)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IMT明显厚于对照组(1.71±0.20 vs 1.34±0.27,P<0.05);二维灰阶超声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数量两组之间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弹性评分低回声斑块和混合回声斑块急性脑梗死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43 vs 1.73±0.78,P=0.033;2.95±0.51 vs 3.38±0.59,P=0.036);超声斑块弹性面积比值低回声斑块与混合回声斑块急性脑梗死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1.15±0.09 vs 1.23±0.10,P=0.029;1.44±0.12 vs 1.55±0.09,P=0.010)。结论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区别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为急性脑梗死提供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形态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外颈动脉斑块形态,以鉴别不稳定斑块类型。材料和方法:运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2例颈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析。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扁平型、完全透声型、50%以上透声型、50%以上不透声型、完全不透声型、溃疡型等7型及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两大类。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鉴别不稳定斑块,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体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MRI影像与斑块内病理成分的相关性 ,对颈动脉狭窄患者 2 0例 ,共 2 2侧血管的硬化斑块进行超声及MRI检查并记录影像。将影像与病理切片相匹配 ,分析斑块成分的超声及MRI影像学表现 ,并将各种病理成分的超声影像用 2 5 6级灰度值进行量化。结果表明 ,体内斑块中钙化、纤维组织、出血 /血栓、脂质的超声影像灰度值分别为 (89±12 ) ,(5 3±8) ,(37±6 )和 (39±3) ,体外斑块中钙化、纤维组织、出血 /血栓、脂质的超声影像灰度值分别为 (16 8± 11) ,(136± 12 ) ,(85± 12 )和 (89± 10 )。体内斑块中的钙化、纤维组织、陈旧出血 /血栓、脂质成分在MRIT1加权像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等信号、极高信号 ,在质子像上分别为极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高信号 ,在T2 加权像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高信号、高信号。体外斑块MRI检查结果与体内斑块检查结果相符合。说明灰度值分析可以对动脉硬化斑块中不同病理成分的超声影像进行量化处理 ,MRI可以初步区分斑块成分 相似文献
15.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分别检测颈部血管8个位点的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并对IMT、IMTarea、MIMT、斑块积分、超声声像分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MT、IMTarea、MIMT、血管内径、斑块积分、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0):776-77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在防治脑血管事件中,监测和评价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早判断斑块的性质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超声检查因其具有无创、简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性状和部位与脑梗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脑梗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相关数据.结果本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2.6%.双侧颈动脉受累及一条血管多个斑块及各型斑块并存多见,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发生率最高.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VD)较正常人组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指数与脑梗塞相关因素呈正相关,软斑及合并溃疡的混合斑是脑梗塞主要的栓子来源之一.结论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物理特性,对脑梗塞的疗效观察与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较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是人类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首要因素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梗塞病的途径不仅与管腔的狭窄有关,还与不稳定性斑块脱落密切相关,易损斑块的脱落是发生脑梗塞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订治疗方案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头颈部CTA在缺血性脑卒中(IS)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IS患者,以DSA检查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25例、中度组30例和重度组25例,采用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3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各组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以及斑块数量,并对斑块总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总动脉指数(CCA)、颈内动脉指数(ICA)、椎动脉指数(VA)进行比较。结果 经DSA检查显示共有102条狭窄血管,超声检查检出81条狭窄血管,CTA检出狭窄血管90条,超声检查联合CTA检出98条狭窄血管,中度组与重度组斑块总面积、IMT、斑块长度、斑块厚度、斑块数量、CCA、ICA、VA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均高于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CDFI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检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