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丹酚酸B热解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生生  韩飞  许卉  刘珂 《中草药》2011,42(2):247-250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方法对质量分数95%丹酚酸B进行热解,热解产物经大孔树脂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TLC、波谱数据以及MS鉴定产物结构。结果分得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素(1)、咖啡酸(2)、原儿茶醛(3)、紫草酸(4)、迷迭香酸(5)、丹酚酸A(6)、丹酚酸F甲酯(7)、丹酚酸C(8)。结论首次报道丹酚酸B裂解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用HPLC同时测定丹参多酚酸中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4个水溶性成分的方法,并对6批丹参多酚酸进行测定.方法:采用Venusil XBP C18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0.02%磷酸水-0.02%磷酸80%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 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丹酚酸D线性回归方程为A=13 979C-1 739.2,R2=0.999 6,线性范围2.11 ~21.10 mg·L-1,平均回收率100.12% (RSD 1.52%),迷迭香酸线性回归方程为A=42 007C-448.58R2=0.999 7,线性范围3.94 ~39.40 mg·L-1,平均回收率100.60%(RSD 1.83%);紫草酸线性回归方程A=23 061C-6 319.2,R2=0.999 6,线性范围4.14~41.40 mg·L-1,平均回收率102.47%(RSD 1.53%);丹酚酸B线性回归方程A=22 186C-21 435,R2=0.999 8,线性范围为53.90 ~ 539.00 mg·L-1,平均回收率104.53%(RSD 2.00%).结论:方法操作简单,且重复性好,可用于丹参多酚酸中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酚酸提取物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方法采用Phenomsil-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0~50 min)、330 nm(50~68 min)、286nm(68~90 min),柱温30℃。结果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进样量分别在0.033 96~0.339 6μg、0.016 60~0.166 0μg、0.092 4~0.924μg、0.084 7~0.847μg、1.300~13.00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n=6)均在99.2%~100.2%,RSD均小于2.3%。7个来源的丹参酚酸提取物中5种物质的含有量有一定差异。结论本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好地控制丹参酚酸提取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7,(12)
目的通过调节成分解离状态,研究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以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截留率为指标,酸碱滴定法计算三者p Ka。改变溶液酸碱度,调节游离-解离比例和溶质浓度,考察成分解离状态、浓度与纳滤分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p Ka分别为7.56、4.01、2.77,当溶液pH为1.8时,三者均以游离态分子存在,纳滤分离以分子筛分为主;随着pH升高,溶质逐步解离,呈现出以Donnan效应为主的纳滤分离机制。同时,受溶解-扩散效应影响,降低溶质浓度可提高其截留率。结论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是由分子筛分、Donnan效应等多种作用综合的结果,在明确溶质解离状态的前提下,将有助于提升纳滤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LC-MS/MS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5种酚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为丹参提取物血浆样品的测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LC-MS/MS同时检测丹酚酸A,B,C和紫草酸、迷迭香酸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甲醇和乙腈等体积混合液(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质谱条件采用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负离子监测。定量分析的离子对m/z分别为493.3/295.1,717.5/519.1,491.2/293.2, 537.3/295.1,359.1/161.0,5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可在7 min内完成。结果: 丹酚酸A,B和紫草酸线性范围均为0.78~100 μg·L-1, 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线性范围均为0.39~50 μg·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15%,准确度92%~112%。结论: 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丹参总酚酸中5种酚酸类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5,(10)
目的建立核磁共振(NMR)法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甘露醇的含有量。方法采用BRUKER AVANCEⅢ600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采集谱图;质子频率为600.23 MHz;3-(三甲基硅烷)丙酸-d4钠盐为内标。结果迷迭香酸在1.685~0.105 mg/m L(r2=0.999 3)、紫草酸在1.235~0.077 mg/m L(r2=0.999 4)、丹酚酸B在16.21~1.013 mg/m L(r2=0.999 7)、甘露醇在12.54~0.784 mg/m L(r2=0.999 5)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4%、105.6%、104.1%和102.5%,RSD值分别为1.5%、1.7%、2.3%和2.2%。结论该方法可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辅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冠心宁注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3%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显示,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分别在进样量0.006 00~4.00,0.006 15~4.10,0.006 00~4.00,0.006 06~4.04,0.006 09~4.06 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3,0.999 4,0.999 3,0.999 1,0.999 2;回收率(n=6)分别为98.9%(RSD 0.75%),98.1%(RSD 1.2%),100%(RSD 0.77%),98.7%(RSD 1.7%),102%(RSD 0.68%).按所建方法对13批样品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冠心宁注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丹参及其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近10余年来有关丹参及其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资料,从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房室模型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从丹参多酚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1个紫草酸同分异构体(异紫草酸)的结构。方法 利用质谱、核磁共振、化学转化以及ECD等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该化合物鉴定为[(2S,3S)-4-(2-羧基乙烯基)-2-(3,4-二羟基苯基)-2,3-2H-7-羟基-3-苯骈呋喃羧酸-3-[(1R)-1-羧基-2-(3,4-二羟基)乙基]酯](异紫草酸)。结论 总结了紫草酸同分异构体核磁数据的规律,进一步明确了异紫草酸的平面结构并首次确定了异紫草酸的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提出中药注射剂质控方法思路,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物质组分、药效及药动学等的相关分析,确定其Q-marker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并以Q-marker为核心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近红外在线控制及生物学质控为一体的质控体系,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控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丹参多酚酸配伍三七总皂苷通过调节M1/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依达拉奉组(Eda,6 mg/kg)、丹参多酚酸组(SPA,21 mg/kg)、三七总皂苷组(PNS,100 mg/kg)、丹参多酚酸配伍三七总皂苷组(SPA+PNS,21 mg/kg+100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每日1次,Sham组与I/R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5 d后,观察大鼠脑血流变化、神经功能评分,组织形态学变化,Nissl染色及神经元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CD16/Iba-1、CD206/Iba-1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缺血半暗带M1型、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蛋白表达及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20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I/R组比较,SPA组、PNS组、SPA+PNS组在脑血流、神经功能缺损、组织形态、神经元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CD206/Iba-1表达,上调CD206、TGF-β、IL-10的蛋白表达;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CD16/Iba-1表达,下调IL-1β、IL-6、TNF-α、iNOS的蛋白表达,且SPA+PNS组改善程度优于SPA组、PNS组。[结论] 丹参多酚酸、三七总皂苷及两者配伍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配伍应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向M2型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12.
HPLC-MS法测定大鼠注射丹红注射液后血浆中3种酚酸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定量测定大鼠注射丹红注射液后血浆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MS法,Diamonsi(l钻石)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0.4%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MS检测器选用正离子模式。结果迷迭香酸在0.45~100.0μg/mL(r2=0.996 5)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85.0%~101.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8%;紫草酸在0.45~100.0μg/mL(r2=0.995 9)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84.4%~93.9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9%;丹酚酸B在0.7~200.0μg/mL(r2=0.998 9)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80.0%~97.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好、准确率高,可用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冬凌草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冬凌草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方法 新鲜冬凌草用70%丙酮水溶液组织破碎提取,然后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Silica Gel色谱柱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得到了4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是咖啡酸(Ⅰ),水杨酸(Ⅱ),迷迭香酸(Ⅲ),迷迭香酸甲酯(Ⅳ)。结论 除水杨酸外,其它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冬凌草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韩秀娟  顾俊菲  刘丹  封亮  贾晓斌 《中草药》2016,47(20):3639-3646
目的建立模拟体内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丹酚酸组分中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为CNS药物的快速高通量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和人星形胶质细胞(HA)进行共培养,模拟体内BBB,建立细胞培养水平的模型,实时考察模型形成过程中细胞的跨膜电阻值(TEER)及通透性。并运用该模型对丹酚酸组分中可能作用于CNS的有效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HA诱导HBMEC产生较高的跨膜电阻,于第10天达300Ω/cm~2,荧光素钠检测内皮细胞形成的紧密连接,其跨体外BBB模型的渗透系数为(2.659±0.730)×10~(-3)cm/min。利用该模型从丹酚酸组分中筛选出至少有6个成分能够穿越BBB模型,这6个成分被确认为丹参素、原儿茶酸、咖啡酸、异阿魏酸、紫草酸、迷迭香酸。结论建立的体外模型在跨膜电阻和通透性方面具备了在体的基本特性,为CNS药物的快速、高通量筛选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郑林  庞秀清  兰燕宇  李勇军  王永林  黄勇 《中成药》2012,34(7):1276-1279
目的建立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同时测定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丹参、盐酸川芎嗪)中丹参素、盐酸川芎嗪、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40℃。结果 6种被测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都低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19%~101.02%,RSD在0.92%~2.70%(n=6)。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能有效控制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