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通过吞咽造影检查评分(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FOIS)、环咽肌功能状态及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DI)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FSS、FOIS及MDADI各项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评分均升高更加显著(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FSS评分[(8.02±0.89)分]、FOIS评分[(5.36±0.79)分]及MDADI评分[总体(4.27±0.64)、生理(34.70±3.38)、功能(22.14±1.78)、情感(27.09±2.70)分]与组内治疗前[(2.13±0.35)、(1.50±0.40)、(2.65±0.42)、(19.37±0.45)、( 13.14±0.49)和( 17.43±1.20)分]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时间点对照组[(4.65±0.72)、(3.14±0.70)、(3.77±0.54)、(26.82±2.38)、(20.64±1.95)和(25.64±2.62)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协同球囊扩张术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可明显减轻或延缓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美国产的爱荷华口肌训练仪(IOPI)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IOPI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的疗效,并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VF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FSS评分[(4.20±0.92)分]优于对照组[(3.30±0.67)分];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1个月时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VFSS评分(6.50±1.28)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5.24±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OPI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皮针针刺下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在头皮针针刺下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吞咽训练但不采用头皮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的口腔期、咽期、误咽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FSS评分和SS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VFSS各期评分[治疗组:口腔期(2.51±0.56)分、咽期(1.94±0.76)分、误咽时(3.63±0.88)分;对照组:口腔期(2.14±0.65)分、咽期(1.54±0.66)分、误咽时(3.40±0.98)分]较组内治疗前的各期评分均有增加,而治疗后的SSA评分[治疗组(23.20±4.56)分,对照组(25.57±4.69)分]则较组内治疗前[(31.54±3.47)分和(30.89±3.59)分]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及SSA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与治疗前各期评分的差值[(口腔期(1.09±0.61)分、咽期(0.71±0.62)分、误咽时(1.14±0.73)分]均大于对照组[(口腔期(0.74±0.83)分、咽期(0.17±0.45)分、误咽时(0.69±0.53)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等级评分均有下降,才藤等级评分均有上升。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评分和才藤评分的总有效率均达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头皮针针刺下进行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耳穴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康复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耳穴按压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2组患者情绪改善情况,采用特异性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2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颏下肌群吞咽时限、最大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SSA、HAMA、HAMD及SWAL-QOL评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颏下肌群吞咽时限[(6.51±0.43)s、(6.76±0.83)s、(6.83±0.74)s、(6.82±0.95)s]、最大波幅[(745.93±47.95)μV、(753.65±40.77)μV、(758.79±38.83)μV、(750.79±38.79)μV]、SSA[(22.63±3.02)分]、HAMA[(11.02±4.63)分]、HAMD[(10.26±3.74)分]及SWAL-QOL评分[(172.26±16.7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耳穴按压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有助于重构吞咽反射,加速吞咽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常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软件将36例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改良曼恩吞咽功能评估量表(MMASA)、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MMASA评分[(62.0±8.2)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SSA评分[ (28.2±4.0)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MMASA评分[ (77.9±12.6)分]、SSA评分[ (32.9±3.6)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拔管率(47.1%)明显优于对照组(15.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放疗后患者生命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96例肺癌放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于放疗疗程结束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持续训练1个月。分别于入选时、放疗结束时及治疗1个月后评定两组患者肺功能及生命质量情况。 结果放疗结束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均明显低于放疗前水平(P<0.05);放疗前、后2组患者FVC、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VC%)、FEV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呼吸训练后其FEV1[(1.12±0.03)L]较放疗后及对照组FEV1[分别为(1.05±0.05)L和(1.01±0.04)L]均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锻炼后其FVC、FVC%及FEV1%较放疗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经呼吸训练后其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83.4±10.3)分、(76.6±12.3)分和(79.6±9.1)分]均较放疗后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肺癌患者放疗后其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放疗后生命质量,但对其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程营养支持对宫颈癌放疗患者营养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0月1日~2021年5月31日收治的12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6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营养状况[采用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血液学变化及生活质量[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结果:干预后,两组PG-SGA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实验组低于参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血液学指标变化水平均优于干预前(P<0.01),且实验组优于参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QLQ-C30各项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1),且实验组优于参照组(P<0.01)。结论:全程营养支持能改善宫颈癌放疗患者的营养状况,优化血液学变化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系统性康复训练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进食困难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进食困难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口腔护理及常规张口、颈部活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系统性康复训练(包括主动训练及被动训练)。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张口度、饮水试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及营养状况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张口距离明显增大[(3.33±0.51)cm vs (2.94±0.50)cm],饮水试验阳性率明显下降,SSA评分也显著降低[(22.4±6.4)分 vs (27.3±5.4)分],VFSS评分明显上升[(8.57±1.11)分vs (7.54±0.84)分],同时患者营养状况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结论 早期、及时、全程、系统性康复干预有助于鼻咽癌放疗后进食困难患者张口及吞咽功能提高,对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Tomatis音频转换听觉训练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乳腺癌化疗且存在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Tomatis高低音频转换听觉训练,对照组采用未经处理的普通音乐训练,每个阶段连续干预5 d间隔21 d,2组患者各干预4个阶段,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4个阶段后(干预后),采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评价测验工具(BADS)对2组患者的执行功能(包括规则转换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能力、监督行为、组织能力等)进行测评。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的规则转换卡片测验(RSCT)、动作计划测验(APT)、找钥匙测验(KST)、修订六元素测验(MSET)评分及BADS总分分别为(3.03±0.62)、(2.60±0.63)、(2.08±0.62)、(2.88±0.52)和(13.88±1.77)分,5项评分均较干预前[(2.35±0.77)、(1.68±0.86)、(1.38±0.84)、(2.35±0.62)和(11.00±2.55)分]明显提高(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仅在KST评分[(1.83±0.78)分]和BADS总分[(11.68±1.19)分]两项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1.40±0.78)和(10.98±1.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实验组的RSCT、APT、MSET评分和BADS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3.03±0.62) vs (2.48±0.64)、(2.60±0.63) vs (1.58±0.64)、(2.88±0.52) vs (2.58±0.59)、(13.88±1.77) vs (11.68±1.1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omatis音频转换听觉训练可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执行功能障碍,且效果优于普通音乐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对早产儿吞咽功能及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选取早产儿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在常规临床治疗及早产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行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训练,记录两组患儿的留置胃管时间,并在纠正胎龄满40周时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NBNA)。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留置胃管时间[(56.27±22.26)d]较对照组[(68.97±23.96)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满40周时,实验组NBNA评分[(33.50±2.30)分]较对照组[(31.97±2.39)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满40周时,2组患儿NBNA评分与留置胃管时间呈负相关(r=-0.835,P<0.05)。 结论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吞咽功能,缩短留置胃管时间,改善早产儿的早期神经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抑郁、焦虑病情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及对照组(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2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不超过5周,如治疗过程中患者恢复正常经口进食则终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洼田饮水试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结束时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7.92±0.45)分和(5.92±0.39)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1.42±0.47)分和(2.71±0.55)分]、HAMD评分[分别为(7.5±1.8)分和(8.8±2.1)分]及HAMA评分[分别为(8.3±1.9)分和(9.8±2.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球囊扩张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对缓解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吞咽困难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次,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及简版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改善值[(1.0±0.8)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吞咽流质食物时其Rosenbek评分改善值[(1.8±3.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吞咽流质、半流质、固体食物时其VDS评分改善值分别为(7.8±7.1)分、(6.2±6.6)分、(9.0±8.7)分,以上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在吞咽流质、半流质、固体食物时其口腔通过时间(OTT)、咽部通过时间(PTT)及咽部延迟时间(PDT)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具有较好疗效,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对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IOE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留置鼻胃管(NGT)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入院24 h和治疗15 d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身体质量指数、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吞咽造影检查结果评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 与组内入院24 h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 d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身体质量指数、洼田饮水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吞咽造影检查结果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15 d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33.79±0.81)g/L]、身体质量指数[(21.09±0.59)kg/m2]、洼田饮水评分[(1.53±0.43)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22.04±2.87)分]、吞咽造影检查结果评分[(8.69±1.20)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51.25±6.7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42±1.22)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相较于留置NGT,IOE更能改善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营养状况、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M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成对照组、电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磁刺激组则辅以外周磁刺激,上述干预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包括渗透-误吸量表评分(PAS)和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在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4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评分及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刺激组、磁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6±3.2)分、(24.1±2.8)分]、VDS评分[分别为(24.4±5.6)分、(18.2±8.2)分]、PAS评分[分别为(3.25±1.12)分、(2.56±0.66)分]及FOIS评分[分别为(4.31±0.97)分、(4.94±0.81)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磁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磁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对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肩关节后伸[(19.20±9.54)°]、水平外展[(66.25±15.63)°]、水平内收[(26.65±7.52)°]、FMA-UE评分[(44.70±9.11)分]及MBI评分[(51.50±10.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范围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25例)和常规训练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感觉刺激、吞咽行为训练及电刺激等常规康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行为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观察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采用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 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的UES开放情况、PAS及FO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后的UES开放情况、PAS及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生物反馈组的UES开放情况较为优异、PAS较低[(2.04±0.93)分]、FOIS评分[(5.04±1.31)分]较高(P<0.05)。 结论 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改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UES 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降低误吸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干预前、干预2周及4周后,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与运动功能。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 与组内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2周及4周后的行走功能维度评分、BBA总分、TUGT用时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4周后上述指标较组内干预2周后改善优异(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同时间点比较,试验组干预2周及4周后的行走功能维度评分[(2.80±0.41)分、(3.55±0.50)分]、BBA总分[(8.80±0.41)分、(9.55±0.50)分]、TUGT用时[(25.93±2.93)s、(21.68±2.18)s]改善优异(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SS-QOL各维度及总分评分均增高(P<0.05),精力[(9.38±1.17)分]、语言[(15.10±2.48)分]、运动功能[(16.88±1.83)分]、情绪[(14.70±1.87)分]、自理能力[(11.38±1.53)分]、上肢功能 [(8.18±1.01)分] 维度评分及SS-QOL总分[(135.30±8.47)分]较对照组增加(P<0.05)。 结论 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认知训练治疗脑梗死后伴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梗死后伴认知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FMA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thel指数(MBI)及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各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OTCA认知评分、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LOTCA评分[分别为(69.23±17.92)分和(65.83±19.51)分]、FMA评分[分别为(51.63±27.11)分和(38.13±24.80)分]、MBI评分[分别为(65.37±21.06)分和(53.07±23.95分)]、BBS评分[分别为(30.00±14.95)分和(20.50±14.05)分]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0.38±2.67)μmol/L和(18.85±7.43)μ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2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下降幅度与认知改善情况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