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丽娟  王斌 《安徽医药》2020,41(6):657-660
目的 评价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上下颌扩弓的效率。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上下颌扩弓治疗的正畸患者12例,收集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测量并记录矫治前后各牙位宽度,评价扩弓效率。结果 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矫治前后实际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位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的实际扩弓量与预置扩弓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其他牙位的实际扩弓量均小于预置扩弓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有效的扩弓矫治工具,其效率在前磨牙区较高,尖牙区次之,磨牙区再次之,提示必要时应在基骨范围内采取辅助措施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在非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2例安氏I类错、牙弓中度拥挤患者,分别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和传统MBT金属托槽进行矫治,每组16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应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的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和传统托槽矫治组牙弓前段和后段宽度都有一定程度扩大,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上颌尖牙宽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上下颌牙弓前、后段牙弓宽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对于中度拥挤非拔牙矫治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托槽对牙弓宽度都有一定程度增大,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自锁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探讨和分析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40例牙列拥挤的患者,使用自锁托槽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发生的变化.结果 40例患者矫治后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明显的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前磨牙区.上颌中切牙唇向前移和第一磨牙发生远中向后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弓变化与牙列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 采用自锁矫治技术对拥挤患者进行矫治,治疗后牙弓宽度和长度增大,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由上颌切牙唇向移动和磨牙远中移动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外弓作为支抗推第一磨牙远移矫治上颌Ⅱ度牙列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应用口外弓支抗推磨牙向后矫治患者26例,治疗前后拍摄正中咬牙合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以头影测量方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获成功矫治,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4.23 mm(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外弓支抗推磨牙远移效果可靠,但是需要患者很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远移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的作用和效果。方法患者12例,均为安氏Ⅱ类患者,共植入24枚微种植体于上颌牙槽骨,放置Ni-Ti推簧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推磨牙远移,观察结果。结果12例患者上颌磨牙均向远中移动1.5~2.0mm/月,上颌磨牙远中移动平均4.5mm,平均阶段疗程移动4~5个mm。结论微种植体在远移上颌磨牙的过程中有效高速,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对患者的依赖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微种植体远移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患者12例,均为安氏Ⅱ类患者,共植入24枚微种植体于上颌牙槽骨,放置Ni-Ti推簧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推磨牙远移,观察结果.结果 12例患者上颌磨牙均向远中移动1.5~2.0 mm/月,上颌磨牙远中移动平均4.5 mm,平均阶段疗程移动4~5个mm.结论 微种植体在远移上颌磨牙的过程中有效高速,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对患者的依赖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俞星  昝昊  周群 《江西医药》2010,45(3):243-244
目的评价种植支抗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需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并需强支抗的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双侧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牙槽嵴上,植入微型种植体各1枚,作为支抗移动尖牙。观测双侧尖牙移动速度及磨牙相对于参考平面的位移量。结果移动尖牙的平均速度为1.25mm/月,与口外弓加强磨牙支抗有统计学差异;磨牙平均位移量为0.38mm,与口外弓加强磨牙支抗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种植体支抗明显优于口外弓加强磨牙支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进行隐形矫治患者的数字化上颌牙颌模型,研究其在三维方向上的牙齿移动效能,指导临床更合理地设计隐形矫治方案。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本院正畸科采用隐适美隐形矫治的非拔牙成年患者20例,每例上颌均有14颗恒牙(从左上第二磨牙至右上第二磨牙),在患者矫治前和矫治后分别使用iTero口内扫描仪扫描患者的牙颌模型,前者称为初始模型,后者称为实际模型,矫治方案由ClinCheck软件设计,由此可导出矫治的目标模型,然后通过Geomagic studio12逆向工程软件对初始模型、实际模型和目标模型进行配准,建立同一坐标系,比较各牙齿在颊舌向、近远中向和垂直向上的目标移动量和实际移动量,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所有上颌牙齿的实际移动量均小于目标移动量(P 0.05)。(2)上颌牙齿远中移动的效能最高,伸长的效能最低(P 0.05)。结论 隐形矫治设计的牙移动并不能完全实现,尤其当设计伸长移动时,提示临床设计时可适当增加过矫正或辅助种植支抗、牵引等以提高实现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个体化弓丝矫治器推磨牙远中移动治疗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伴上颌拥挤患者11例.上颌粘固定矫治器后采用个体化弓丝把磨牙除外的整个牙列作为一个整体支抗,推磨牙远中移动.下颌戴活动式全牙列牙合垫解除咬合锁结.结果 11例患者矫治后反牙合解除,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3.6 mm,前牙平均覆盖增加2.2 mm,磨牙呈中性关系,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 个体化弓丝矫治器能有效远中移动磨牙矫治伴牙列拥挤的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摆型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矫治Ⅱ类牙性错牙合,探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例安氏Ⅱ类边缘患者应用改良摆型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治疗前后进行模型测量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改良摆型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平均达5.7 mm,平均矫治时间3.5个月。结论改良摆型矫治器是一种能够快速、便捷、有效、易被患者接受的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装置,且不依赖患者的严格配合,使用后效果满意,是临床上远移磨牙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2 3岁。因牙列稀疏就诊于我科。查 :第一磨牙轻度远中 ,上下前牙有散在间隙 ,分别为 9mm、6 mm。双侧上尖牙为乳牙。曲面断层片示 :乳牙根呈水平吸收 ,无继替牙胚。问诊其乳牙列齐未见异常 ,家族中无类似畸形。治疗方法 :拔除乳尖牙 ,上下粘 Edgewise托槽 ,镍钛丝排齐牙列 ,上颌尖牙区用镍钛推簧为恒尖牙提供足够间隙。换用 0 .4 6 mm澳丝 ,用弹性橡皮圈集中上下前牙间隙 ,通过 类颌间牵引调整磨牙关系 ,后期去除上颌弓丝 ,由口腔外科在先天性缺尖牙区植入 BL B种植体。之后再将上颌弓丝结扎入槽矫治效果及上尖牙的正常间隙。…  相似文献   

12.
葛宇  汪世超 《安徽医药》2016,37(3):311-313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在非拔牙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择错颌畸形患者60例,30例患者采用自锁托槽作为试验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非拔牙矫治。结果 试验组治疗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成功率为66.67%,对照组无效的10例患者有可能进行拔牙矫正才能排齐牙列。试验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托槽降低了弓丝与托槽的摩擦力,同时具有扩弓作用,在非拔牙矫治中占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邢锐 《中国医药科学》2014,(23):167-169
目的:探讨不同厚度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应变力学效果研究。方法制作厚度为0.75mm和1.00mm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各10副,将矫治器戴入治疗前上颌光固化树脂模型,位移设计量均为0.2mm。比较两组切牙牙冠唇面和舌侧共11个区的应变情况。结果厚度为0.75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切1/3近中、中1/3中、中1/3近中、颈1/3近中、舌侧中央窝、舌侧隆突位置矫治应变大于1.00mm厚度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P<0.01)。结论厚度为0.75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1.00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产生的应力更大。  相似文献   

14.
马燕 《安徽医药》2015,36(8):1005-1007
目的 比较成人初戴自锁Damon Q托槽和MBT托槽矫治器后疼痛情况,为口腔正畸治疗选择合适托槽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60例正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器,对照组30例采用MBT托槽矫治器。使用视觉评分表(VAS)评估治疗后2 h~7 d的疼痛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初始疼痛发生率为86.6%,对照组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初戴2 h~2 d的疼痛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3~7天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较MBT托槽明显减轻患者初始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钟摆矫治器推上颌磨牙远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期或恒牙列早期,第二磨牙尚未萌出,上列牙轻中度拥挤的牙性安氏Ⅱ类错合患者10例,使用钟摆矫治器推上颌磨牙远移,并作X线头影测量及模型分析。结果10例患者磨牙关系均由远中关系纠正为中性偏近中关系。平均疗程4.5个月,磨牙远移4mm,平均移动速度0.89mm/月,磨牙牙冠向远中倾斜12.98°,远中舌向旋转2.2°,压低0.48mm,舌向移动0.84mm,上前牙唇倾2.12°,唇移1.18mm。结论钟摆矫治器推上颌磨牙远移疗效显著,但加力时应注意调控磨牙在三维方向的移动。  相似文献   

16.
程平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115-116
目的评价Pendulum矫治器在解除上颌牙列前段拥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前牙区拥挤3-5mm)患者11例,其中女7例,男4例,年龄10.6-12.9岁,平均11.5岁,采用Pendulum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来解除牙列前段的拥挤,疗程为2-3个月。结果每侧磨牙向后移动2.5-5mm,患者矫治前后侧面型无明显改变,但上颌第二磨牙术前偏颊向位的其间距增加1.5-2.0mm。结论Pendulum矫治器能有效地移动上颌磨牙,快速解除上颌牙前段的轻中度拥挤。但可能导致原来偏颊向位的第二磨牙在矫治后更趋颊向位,临床治疗中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刘靖祎  金晶  叶茂昌 《安徽医药》2017,38(11):1467-1469
目的 探讨锥型束CT (CBCT)在双颌前突患者尖牙唇侧牙槽骨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就诊的未经正畸治疗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65例,按照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低角组(20例),均角组(31例)以及高角组(14例),在相同参数下拍摄CBCT,比较各组中尖牙唇侧牙槽骨缺损及骨开窗,骨开裂的检出率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 65例患者中尖牙唇侧牙槽骨缺损检出率为67.31%,其中骨开窗检出率为40.77%,牙槽骨开裂检出率为26.54%。牙槽骨骨开窗主要发生在上颌(χ2=69.380,P<0.05),而骨开裂主要发生在下颌(χ2=18.959,P<0.05)。低角组骨开窗的检出率7.68%低于均角组21.92%和高角组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骨开裂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05)。结论 CBCT可反映双颌前突患者尖牙唇侧牙槽骨缺损中骨开窗,骨开裂的易发部位,。  相似文献   

18.
朱晓美  李放 《安徽医药》2020,41(3):295-29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与均角骨面型下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正畸治疗前的高角骨面型和低角骨面型的病例共5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所成的角度)大小及前面高(鼻根点与颏下点之间的距离)和后面高(蝶鞍中心点与下颌角点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依据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各27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两侧下颌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结果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组与均角组垂直骨面型的下颌尖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存在差异,高角组比均角组小(P<0.05)。下颌尖牙的唇侧骨皮质距离和唇侧旋转距离,高角组比均角组小。其余测量项目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患者中,高角与均角骨面型患者下颌尖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高角组的舌侧牙槽骨高度低于均角组的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6月-2018年2月90例口腔正畸排齐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Laceback牵引尖牙方式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轻弹力牵引尖牙方式治疗。比较两组口腔正畸排齐治疗效果;上颌和下颌每个月中牙尖远移距离;治疗前后患者牙列矫治的宽度差。结果:观察组口腔正畸排齐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颌和下颌每个月中牙尖远移距离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列矫治的宽度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轻弹力牵引尖牙方式治疗口腔正畸排齐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和排齐牙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下颌前导矫形与单纯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错畸形的疗效。方法将27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分为下颌前导矫形组15例与单纯拔牙矫治12例,两组均在矫治结束后拍摄拍摄X线头影。结果下颌前导矫形组上、下前牙覆盖度显著减小,第一恒磨牙远中关系得到纠正,下颌骨长度增加并前移,下颌第一恒磨牙、下切牙相对前移,上颌骨的位置无明显变化,上切牙相对后移,上颌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动。单纯拔牙矫治组上、下前牙覆盖度减小,第一恒磨牙远中关系得到纠正,下颌骨的位置及长度无明显变化,但下颌第一恒磨牙、下切牙相对于向近中移动,上颌骨的位置无明显变化,上颌第一恒磨牙相对向近中移动,上切牙相对后移。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骨性Ⅱ类错畸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但下颌前导矫形可更好地善患者的骨性侧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