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King达标理论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就诊的ADHD患儿130例随机等分为King达标理论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和多动症诊断量表评价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及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因子以及注意力分散和多动或冲动患儿项目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ng达标理论可改善ADHD儿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降低多动指数,提高心身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2021,41(7)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父母教养方式与健康儿童有无差异,以及ADHD患儿行为问题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心理行为中心就诊后确诊为ADHD的患儿60例为ADHD组,对照组为分层随机抽取的郑州市某小学在读的健康儿童58名。运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两组儿童的家长进行评估。结果 ADHD患儿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 0. 05)。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5)。ADHD患儿在儿童行为问卷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5)。ADHD患儿焦虑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拒绝否认有相关性(P 0. 05),多动指数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有相关性(P 0. 05)。结论 ADHD患儿父母比正常儿童父母采用更多的不良教养方式。ADHD患儿比健康儿童有更多的行为问题。ADHD患儿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有统计学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托莫西汀和行为矫正综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ADHD患儿38例为观察组,采用药物盐酸托莫西汀联合行为矫正治疗;2011年ADHD患儿38例为对照组,采用利他林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后第12周末采用Conners家长评定量表和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2组患儿治疗12周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因子和多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托莫西汀联合行为矫正治疗能有效改善ADHD患儿的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寄宿制小学生多动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家长讲座、心理辅导等方法对32名多动障碍儿童进行综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瑞文测试、感觉统合评定量表、Conners父母问卷量表、注意力评定、记忆力评定评估疗效。结果感觉统合训练评定、学习问题、心身健康、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意力、记忆力均有改善。结论感觉统合训练配合心理治疗及家长培训对多动障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沙盘游戏疗法治疗脑瘫患儿心理问题的疗效。 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诊断为脑瘫的5~8岁儿童60例作为脑瘫组,另选60例与脑瘫组患儿年龄相当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60例脑瘫患儿根据住院ID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10周的沙盘游戏治疗,每周1次,每次60min。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结束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进行测评,并于治疗前后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针对患儿心理行为表现和改变的访谈,且对测评的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对照的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①脑瘫组患儿的PSQ各项评分分别为攻击违纪(1.07±0.40)分、学习障碍(1.38±0.58)分、心身问题(0.61±0.50)分、冲动-多动(1.29±0.63)分、抑郁焦虑(0.68±0.55)分、多动指数(1.31±0.4)分,明显高于健康组儿童[攻击违纪(0.40±0.24)分、学习障碍(0.62±0.45)分、心身问题(0.36±0.25)分、冲动-多动(0.63±0.44)分、抑郁焦虑(0.36±0.25)、多动指数(0.39±0.29)],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瘫患儿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SQ各项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PSQ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③观察组脑瘫患儿沙盘治疗前后的心理行为表现有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前后的心理行为表现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 沙盘游戏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脑瘫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对脑瘫儿童心理康复有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行为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龄儿注意力和多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对37例就诊的ADHD学龄儿给予结构式心理行为干预如安思定+脑电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比较治疗前后父母评定量表评分、生物反馈指标及感觉综合能力发展评分。结果:治疗后患儿在多动/冲动、多动指数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在品行障碍、学习问题、心身问题、焦虑四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在本体觉、前庭觉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触觉防御、学习能力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3个月后β波、SMR节律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θ波、θ/β比值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结构式心理行为干预能强化ADHD学龄儿感觉、认知、行为间的整合能力,提升患儿注意力及信息从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明显改善ADHD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药物联合亲情干预治疗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30例家属同意进行药物治疗的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患儿设为研究组,30例家属不同意进行药物治疗的患儿设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予以药物联合亲情治疗,对照组未实施任何治疗措施.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 结论 药物联合亲情干预治疗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儿童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随访确诊ADHD的患儿186例,由患儿的父亲或母亲在电脑上完成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调查并现场填写家长ADHD疾病认知问卷,专科医生分析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专科护士向家长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结果]157名患儿伴有一种或多种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4.41%。检出品行问题94例,以ADHD-HI、ADHD-C型为主;学习问题116例,以ADHD-I型与ADHD-C型为主;心身问题92例3种亚型均有;焦虑问题37例以ADHD-I型为主;冲动多动157例以ADHD-HI、ADHD-C型为主。家长ADHD疾病认知问卷显示:知晓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亲子关系和谐、采用正性一致鼓励教育方式、掌握提高注意力方法、应用认知、行为矫正方法的比例均低于50%。[结论]ADHD患儿常出现一种或多种行为问题,家长行为及教养方式对患儿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医护人员应给予家长个性化的健康宣教,使患儿得到良好的家庭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及患儿父母情绪对ADHD儿童的影响,为改善ADHD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和临床心理科门诊就诊且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370例,采用自制问卷、Conner儿童行为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ADHD父母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有家族史儿童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儿童,儿童焦虑与母亲情绪稳定性呈极其显著性相关;女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儿童多动指数与父亲情绪稳定性呈极其显著性相关;品行、学习问题以及冲动-多动均与多动指数呈现相关(均P0.05)。结论 ADHD儿童常伴有情绪问题,父母焦虑情绪影响ADHD儿童情绪的稳定性,增加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联合引导式健康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沙盘游戏联合引导式健康教育,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对2组患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客观评估,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等PSQ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儿MDI和PD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MDI和PDI量表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PDI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盘游戏联合引导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显著促进患者运动能力恢复并带动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快乐成长之家”延续护理对激素替代治疗的矮小症患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跟踪随访2017年5月—2018年12月新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矮小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诊间宣教,观察组给予“快乐成长之家”延续护理。专业人员指点家长填写自制的矮小症疾病认知问卷,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1年时填写Conners父母问卷,分析并干预矮小症患儿的行为问题,比较两组家长对矮小症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家长对疾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矮小症患儿常伴有品行障碍、学习困难、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等一种或多种行为问题,激素替代治疗会导致或加重部分矮小症患儿的行为问题。干预6个月两组在品行障碍、焦虑、心身障碍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两组在品行障碍、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等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乐成长之家”护理干预为家长提供长期规范的延续护理干预,能及时改善家长在居家治疗中的认知,关注并改善患儿的行为问题,使患儿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改善脑损伤儿童行为问题的疗效。方法 20例6~8岁经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量表)(PSQ)评定存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脑损伤儿童,给予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PSQ各因子评分。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脑损伤男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焦虑、多动-冲动问题较为突出,女童的心身问题、焦虑方面问题突出,存在性别差异。治疗后,脑损伤儿童的学习问题、焦虑、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因子分降低(P<0.05)。结论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可部分改善脑损伤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学龄期慢性抽动障碍患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随访学龄期慢性抽动障碍患儿54例,用自制的慢性抽动障碍患儿家长疾病认知问卷、Conners父母问卷分析患儿家长的疾病应对现状及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应用延续护理措施引导患儿家长参与疾病管理,关注并改善患儿的行为问题。结果学龄期慢性抽动障碍患儿伴有品行障碍、学习困难、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等行为问题。延续护理干预可以让家长知晓TS知识,改善症状发作时的态度、教养方式、行为干预措施。干预6个月后,患儿冲动-多动、焦虑明显改善(P=0.0377,0.0482);而干预1年时患儿的学习困难、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改善更明显(P=0.0186,0.0189,0.0002,0.0020)。结论长期规范的延续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广泛性多动和境遇性多动的临床症状和量表评定结果差别。方法:应用Conners家长用症状问卷(PSQ)和Conners教师用评定量表(TRS)对48例广泛多动和17例境遇性多动进行评定,并进行了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广泛性多动患儿发病年龄早、伴随学习问题和神经系统软体征多,PSQ多动-冲动因子和多动指数得分高,TRS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得分高,境遇性多动仅在TRS的多动因子得分高。结论:在区分广泛性和境遇性多动时,正确认识临床特征,进行PSQ和TRS评估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联合认知行为训练治疗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ADHD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实验组在采用认知行为训练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前后采用数字划消测试(Number Cancel Test,NCT)和Conners父母量表(Parents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数字划消测试及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数字划消测试及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1)。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数字划消测试划在对数、划漏数和净分三项评分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中学习问题和多动指数两项评分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训练、r TMS联合认知行为训练治疗ADHD患者均有显著疗效。r TMS联合认知行为训练在治疗ADHD患者与单纯认知行为训练相比有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行为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海南省安宁医院收治并筛选入组的125例癫痫患儿,筛查共患ADHD发生情况。依据共患ADHD筛查诊断结果,分成癫痫组(单纯癫痫)与合并组(癫痫共患ADHD),收集相关资料并比较两组临床特点,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心理行为评估,分析癫痫共患ADHD患儿的心理行为特征。结果:125例癫痫患儿检出共患ADHD 34例(27.20%),其中ADHD类型以注意缺陷型为主,占64.719%(22/34)。合并组癫痫起病年龄<3岁、癫痫病程≥5年、使用≥2种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癫痫未控制的患儿分别占50.00%(17/34)、61.76%(21/34)、64.71%(22/34)、52.94%(18/34),均明显高于癫痫组的26.37%(24/91)、40.66%(37/91)、43.96%(40/91)、31.87%(29/91)(均P<0.05)。PSQ评分显示:合并组患儿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癫痫组(均P<0.05)。结论:癫痫患儿共患ADHD并不少见,此类患儿多具有癫痫起病年龄早、病程长、联合使用多种AEDs和癫痫控制较差等临床特点,且品行、学习等心理行为问题往往更严重,临床对此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机对照比较脑电生物反馈和利他林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行为问题的疗效。方法:①选择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未曾接受任何治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44例。随机平均分为反馈组1和利他林组;②反馈组2为同期同院既往曾接受系统利他林治疗至少3个月,无明显效果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20例。对反馈1组和反馈2组给予强化16~20Hzβ波,抑制4~8Hzθ波为治疗方案的脑电生物反馈。每次分为5段治疗,第一段为基线水平检测及训练目标确定阶段,为2min;其余4段为反馈治疗5min。3~5次/周,疗程3个月,总次数为35~40次。治疗次数少于20次计为失访。利他林组给予国产利他林,从5mg开始每日晨服,根据病情变化逐渐加量至满意疗效而无明显不良反应为止,疗程3个月。不足1个月计为失访。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48个条目,分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6个因子)评价患儿行为症状的变化,采用4级评分,即按问题的有无和表现的程度分别选“0”、“1”、“2”、“3”,将条目得分相加除以条目数即为因子分。在治疗前、治疗中(反馈治疗20次,利他林治疗1.5个月)、治疗结束及随访1,3,6个月时进行评定,反馈组2于3,6个月时进行随访和评定。结果:随访时间为1,3,6个月,反馈组1有1例失访,利他林组有6例失访。反馈组2有1例失访。反馈组1有21例、利他林组有16例、反馈组2有19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反馈组1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所有因子分在治疗中期已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随访6个月保持稳定。利他林组除心身问题和焦虑因子外,其他因子分在治疗中期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②反馈组1在治疗结束时心身问题、焦虑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利他林组(P<0.05),而治疗中期多动指数高于利他林组(P<0.05),治疗结束差异无显著性。③反馈组2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因子分在治疗中期已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心身问题、焦虑因子得分在治疗结束时才显著减少(P<0.01)。结论:①脑电生物反馈与利他林均可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和多动症状。②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减轻患儿的心身问题和焦虑症状,而利他林无此疗效。但脑电反馈治疗对多动症状的控制起效较利他林晚,长期疗效差异不显著。利他林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儿,可采用脑电生物反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硫必利对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40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按就诊单双号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口服硫必利治疗,用法:开始剂量为50~100 mg.d-1,分2~3次口服,使用1周后若症状控制欠佳,可逐渐加量至300~400 mg.d-1,一般不超过600 mg.d-1,控制症状后维持剂量为150~200mg.d-1;对照组口服肌苷片治疗,用法:600 mg.d-1,分3次口服,定期复诊观察。连续服药3个月。2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测评,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5);2组患儿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儿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6/2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3/1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必利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等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患儿学习成绩、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综合心理治疗在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ADHD患儿86例,予综合心理治疗,包括执行功能练习、认知行为治疗,同时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观察治疗前后患儿Stroop测验、数字划消测验、ADHD诊断量表、家庭压力量表结果及治疗后家长满意度。结果治疗后患儿Stroop测验、数字划消测验、ADHD诊断量表、家庭压力量表结果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家长满意率为98.84%。结论综合心理治疗儿童ADHD能显著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抑制无关刺激及冲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铁缺乏症学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就诊的94例铁缺乏症学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认知行为训练,以3个月作为1周期,对两组患儿分别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症状问卷(PSQ)和数字划销测验来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焦虑和多动指数评分水平均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粗分和细分显著上升,并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失误率显著下降,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训练对铁缺乏症学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疗效明显,有利于该类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性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