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生长抑素对单纯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96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0.3mg生长抑素(奥曲肽)为低剂量组、常规治疗+0.6mg生长抑素为中剂量组、常规治疗+1.2mg生长抑素为高剂量组。治疗时间7~14天,定期评定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和梗阻解除率,胃肠减压导管引流量。结果 4组患者梗阻解除率分别为83.3%、87.5%、91.7%、91.7%。应用生长抑素后胃肠减压引流量次日起明显减少,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缓解较快,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提前,中、高剂量组的肠梗阻症状缓解较对照组明显(P<0.01),较低剂量组恢复要好(P<0.05)。但中、高剂量组的肠梗阻症状缓解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联合应用常规治疗与生长抑素能有效改善肠梗阻症状,使用中剂量生长抑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生长抑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25例,对比治疗后48h内腹痛腹胀缓解、肛门有排气排便、立位腹平片肠道液气平面、手术中转率等指标。结果生长抑素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有效地缓解腹痛腹胀,肛门较早排气排便,立位腹平片提示肠道液气平面消失,手术中转率低。结论生长抑素对急性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可明显缓解肠梗阻症状,促进肠管再通,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作用。方法将5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及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灌肠、补液及抗感染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生长抑素类似物)0.2mg ih,q8h,治疗72h,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变化,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情况,胃肠减压量,住院时间及中转手术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腹痛腹胀缓解率明显改善,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和中转手术率显著降低,胃肠减压量显著减少。结论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生长抑素,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手术中转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保守治疗的66例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的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静脉滴注生长抑素治疗,经相应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肠梗阻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血液指标、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腹痛腹胀缓解率、肛门排气排便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腹痛腹胀、肛门排气排便消失时间或回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实验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CRP、TNF、血红蛋白、WBC等血液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糖异常、血钾异常及血钠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应用于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胃肠减压引流量,改善血液指标、代谢紊乱,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奥曲肽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53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4例给予常规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补充电解质、营养支持及温盐水灌肠等治疗);试验组79例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生长抑素(奥曲肽)皮下注射,1次8 h。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住院时间、排气排便时间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如腹痛和腹胀的缓解率、肛门早期恢复排气排便百分率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按是否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分为对照组(31例)和生长抑素治疗组(43例),治疗过程中均禁食,进行胃肠减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肠外营养支持,此外治疗组每日持续微泵静脉注射生长抑素6mg进行干预治疗。观察两组胃肠减压量、腹胀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平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结果:生长抑素治疗组胃肠减压量、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CP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白蛋白水平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可显著缓解术后患者早期炎性肠梗阻情况,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22-124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联合生长抑素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用生长抑素治疗,实验组采取泛影葡胺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用时、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治愈时间,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以及腹痛程度(VRS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治愈时间、胃肠减压用时、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及V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泛影葡胺联合生长抑素能够有效降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愈时间,减轻患者腹痛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联合生长抑素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泛影葡胺和生长抑素,对照组(18例)仅给予综合治疗。观察两组病人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胃肠减压时间、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病人在治愈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泛影葡胺联合生长抑素可以缩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愈时间,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3年3月期间5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组和普通鼻胃管组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缓解情况、肠鸣音变化、腹围、胃肠减压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X线立卧位腹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较,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与排便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胃肠减压量显著增加。结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科收治114例肠梗阻患者,其中常规治疗(对照组)5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生长抑素(治疗组)56例,治疗组生长抑素(每天6 mg静脉微泵滴注维持72 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胃肠减压量、中转急诊手术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48 h腹痛和腹胀的缓解率分别为76.8%、56.9%(P<0.05);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比率分别为78.5%、58.6%(P<0.05);胃肠减压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12±125)mL/d、(517±134)mL/d(P<0.05),急诊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7%、44.8%(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能加快症状缓解,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降低急诊手术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胆道支架及十二指肠支架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总结我院3例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行胆道及十二指肠支架治疗的资料。1例胃癌复发患者,先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然后行胃镜下胃十二指肠支架置入;1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十二指肠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及十二指肠内金属支架同时置入,术后因再次黄疸,经十二指肠金属支架网眼再次胆道金属支架内置入胆道塑料支架。1例十二指肠癌患者,先行PTCD胆道内外引流管引流治疗,再通过胆道内外引流管窦道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十二指肠镜下置入胃十二指肠金属支架。结果 3例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上消化道梗阻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多支架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多支架置入的方法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合并恶性肿瘤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4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住院治疗的1 5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其中74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的一般情况、所患肿瘤类型、类风湿关节炎和肿瘤起病顺序、用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16%,74例患者中女性53例,男性21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时年龄(52.6 ± 17.8) 岁,肿瘤确诊时年龄(63.4±12.7)岁。类风湿关节炎起病时间早于恶性肿瘤者51例(51/74),时间间隔2~60年,平均(17.2±14.2)年;恶性肿瘤发病早于类风湿关节炎者16例(16/74),时间间隔1~21年,平均(6.2±5.9)年,其中10例为性激素相关的肿瘤;二者同时发病7例(7/74),两者发生时间间隔在1年以内,7例均为RA先诊断,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且均为消化道肿瘤。肿瘤类型以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最常见;其次为呼吸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病情活动、药物的使用、雌激素及吸烟等是可能的危险因素,因此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诊断时均要进行恶性肿瘤筛查,诊断后要进行恶性肿瘤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结果:患者年龄48 ̄72岁,平均62.5岁,18例表现为恶性红斑,8例并有皮肤坏死。患者血清肌酶均升高,程度与是否合并肿瘤无明显关系。结论:皮肌炎合并肿瘤,与皮肤坏死、年龄有一定相关性,血清肌酶升高与是否合并肿瘤无明显关系。恶性红斑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郝建峰  田敏  张金娣  华群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8):2671-2672
目的:探索CD3单抗和IL-2联合诱导、活化的TIL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最佳培养时间和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患者胸(腹)腔积液分离TIL,用含rIL-2、CD3单抗的1 640完全培养液培养、扩增4周以上,收获细胞局部注入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共15例。结果:TIL培养至30 d时扩增倍数最高、杀伤活力最强;治疗后完全缓解(CR):9例,占60%,部分缓解(PR):4例,占27%。总有效率87%。结论:TIL体外诱导、培养30 d,用于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效果明显,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22例确诊或疑为恶黑瘤的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研究.其中13例确诊者和5例有争议的恶黑瘤做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3例确诊者HMB_(-45)染色均为阳性,而S-100染色12例阳性,NSE9例阳性.5例疑诊病例中,3例HMB_(-45)S—100呈阳性而确诊为恶黑瘤.本研究再次表明HMB_(-45)和S—100蛋白在恶黑瘤诊断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1974年-2002年间经病理确诊的恶性黑色素瘤115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115例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岁,平均51.25岁。高发年龄为40-70岁,共90例,占78.26%。发生在皮肤50例,粘膜50例,其他部位15例。发生在皮肤者以足部为多(22/50),发生在粘膜者以鼻腔为多(22/50)。肿瘤直径2-4cm共76例,占66.09%。镜下易见色素(89例,占77.39)。临床误诊和待诊率达85.22%。结论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40-70岁。皮肤和粘膜的发生率无差异,皮肤以足部为多,粘膜以鼻腔常见。肿瘤直径2-4cm为多,镜下以色素性为主,临床易误诊。  相似文献   

17.
马骥超  艾泉山  夏吉勇 《北京医学》2007,29(11):661-663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术前定性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与良性脑膜瘤无明显区别,10例血管造影中有7例表现为血管排列紊乱、不规则.CT可见肿瘤内低密度区,或肿瘤呈分叶状.17例行肿瘤全切,2例行大部切除.本组1例手术死亡.结论 脑膜瘤中肿瘤形状不规则、灶状坏死、缺乏钙化及血管造影中肿瘤血管不规则提示恶性脑膜瘤.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4例骨母细胞瘤(男9,女5),年龄4~41岁,20岁以下占9例,除作常规X线照片外,2例作CT扫描检查。根据本组病例分析,可分为良性(12例),恶性(2例)两种X线表现。分别对其X线及病理表现及生物学行为作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在2~5cm以内,边缘清楚的囊性膨胀性病灶,病灶内出现大小比较一致的钙化及骨化征为本病特征性X线征象。对各部位的X线特征提出可行的诊断要点,并阐述了与骨样骨瘤,骨肉瘤的X线和病理改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33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杨  姜玉珍 《吉林医学》2000,21(1):17-18
报告了 1974年~ 1998年我院诊治的 330例结外淋巴瘤 ,占同期疾病的 35 .7%。其中霍奇金病 (HD) 2 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30 8例。发病部位以鼻咽、扁桃体为最多 ,占 42 .1% ,其次为胃肠道占 2 5 .5 %。结外淋巴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2 .7岁 ,胃肠道淋巴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6 .7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5例经剖检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研究,总结分析了本病的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变化。作者还就病变中目前尚有争议或未证实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